明代滁州方志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整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0-02-10郑益兵
郑益兵
(滁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地方志之生命力的根基,在于方志自身所特有的价值和功用。”[1]方志,特别是旧方志,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明代滁州方志作为滁州地情的重要信息资源,可在多方面为滁州地方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分析这些方志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同时阐述这些方志在整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明代滁州方志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
明代滁州方志在滁州地方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限于篇幅,这里仅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分析。
1.为滁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经济建设中,必须开发利用旧方志,使其能从半昏睡状态中完全苏醒过来,重现光彩,[2]让古代经济信息为当前经济建设服务。反之,如果没有方志作为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参照的标识,就会多走弯路。因此,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明代滁州方志有着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经济价值不容低估。
其一,可以利用方志中物产方面的记载为滁州经济建设服务。明代滁州方志对本地物产有着丰富的记载。其中,万历《滁阳志》把滁州物产分为谷、蔬、果、花、木、竹、药、草、禽、兽、鱼、介、虫、货等十四属,泰昌《全椒县志》把全椒物产分为谷、蔬、果、药、花、草、竹、木、货、羽、毛、鳞、介、虫等十四属,天启《来安县志》把来安物产分为谷、蔬、果、花、草、木、竹、药、禽、兽、鱼、虫、货等十三属。这些物产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滁地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的状况。这些记载可为当前滁州政府部门发掘经济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服务。比如,可以根据方志中滁菊等特产的记载,大力发展滁菊等特色农业。目前滁菊产业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打造滁州经济的重要亮点。不单是农业,利用方志中有关手工业方面物产的记载,也可以大大拓宽致富门路。
其二,可以利用方志中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为滁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明代滁州方志在“灾异”或“祥异”门类中对明代以前历代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灾害、旱涝灾害、病虫害等)的发生时间、持续状况、危害程度等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了解这些自然灾害情况,有利于找出规律,制定相关方案,从而增强滁州地区在生产和建设各方面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其三,可以利用方志中关于旅游资源的记载为滁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明代滁州方志中记载着滁州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万历《滁阳志》卷九“古迹”、“亭榭”分别记载了滁州境内金甲池、饮马池、琅琊山寨、清流关等古迹,以及钟楼、醉翁亭、丰乐亭、紫薇亭、来远亭、醒心亭、三友亭等楼台亭榭。滁州旅游部门可以根据这些记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项目,将滁州旅游业打造成为滁州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四,可以利用方志中关于交通线路的记载为滁州经济建设服务。明代滁州方志中关于交通线路的记载主要集中在“邮传”等门类中。如万历《滁阳志》卷六《邮传》:“滁当南北往来要冲,车辙马迹,络绎不绝。国初于滁阳尝设三驿:曰滁阳,曰大柳树,曰东葛城。洪武九年,始以东葛城拨属江浦县。永乐元年冬,有旨开北京驿道,于是属驿来安天井村,复为三驿。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这些记载可为当前开辟交通线路,同时在交通线路附近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2.为滁州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如果说,一个国家需要文化强国,一个省份需要文化强省,那么,对于对滁州来说就需要文化强市。滁州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要传承和弘扬滁州优秀文化,提升滁州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可以明代方志为切入点。
其一,可以利用明代方志记载的内容编纂滁州地方史。编纂滁州地方史是滁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明代滁州方志丰富详实的资料,可为滁州地方史的编纂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其二,可以利用明代滁州方志记载的历史名人打造滁州名人文化。诸多名人,主要集中在“列传”门类中。如万历《滁阳志》所记载的唐代的李幼卿、李绅、韦应物,北宋的欧阳修、王禹偁、张方平,南宋的辛弃疾,明代的乐韶凤、戚贤等,这些名人灿若星辰,在滁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这些人物在滁地的重要活动可以深入挖掘,有利于繁荣滁州的文化事业。
其三,可以利用明代方志中收录的古诗文为滁州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明代滁州方志辑录的诗文,主要体现在这些志书设立的艺文志或文苑志中。其中,诸多是官员、文人在滁地吟咏酬唱的名篇佳章。如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及其姊妹篇《丰乐亭记》、明代戴瑞卿《阳明先生祠》等。这些诗文,反映了滁州地区文学创作实绩。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名篇佳章,不仅可以揭示滁州历史文学的繁盛情况,还可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也可以据此为题材进行多方面的文艺创作,为繁荣滁州的文化提供强大助力。
其四,可以利用明代方志中记载的孝行为滁州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天启《来安县志》卷六《列传志·孝节》记载了苟与龄、王金等孝子事迹,对后人起着重要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可以把这些经典孝行编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孝文化,为滁州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其五,可以利用明代滁州方志关于传统宗教方面的记载为滁州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传统宗教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滁州方志宗教方面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祠宇”、“寺观”、“庙宇”等门目之中。要认真挖掘明代方志中宗教文化资源,同时积极找寻宗教文化服务滁州文化建设的途径,真正发挥宗教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需要注意加强本地宗教与域外地区进行宗教文化交流。
其六,可以利用明代方志中记载的民俗风情加强滁州地区的文化建设。明代滁州方志十分重视社会风俗的撰述,比如万历《滁阳志》既记载了滁地旧有的风俗,又按照时令记载了当时的风俗。当前,要通过培养民俗文化带头人、民俗申遗等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滁地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总之,加强民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中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增强滁州地区文化认同,激发海外滁人爱国思乡的情感。
二、明代滁州方志整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既然明代滁州方志在地方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对其进行整理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整理旧志的工作十分艰巨,它是一项庞大、繁重的工程”[3],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整理明代滁州方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做好现存的明代滁州方志的点校工作
首先,要做好现存的明代滁州方志的标点工作。标点断句是整理古代方志的最常用形式,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志书。旧志整理工作应以标点为重点。[4]对明代滁州方志的整理,以标点断句工作量最大。标点断句时,要注意人名、地名、专有名词、俗语、语法等方面不要出错。如万历《滁阳志》卷六《户口》:“繄谁之职与?滁在国朝为畿辅重镇,固剧郡又疲郡。”句中“与”是语气词,应连上。但有的学者由于不明此处“与”的含义而将“与”连下。又如万历《滁阳志》卷九《古迹》:“石羊石虎纍纍然,不知其谁筑。”句中“然”显然是形容词词尾,应连上。有的学者则将其连下,显然是误将其视为转折连词所致。
其次,要做好现存的明代滁州方志的校勘工作。研究、利用方志应当建立在可靠的文献基础上,而明代滁州方志存在各种各样的讹误。因此,除了对其标点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校勘,以尽可能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一方面,要敏锐发现这些方志文献中讹、衍、脱、倒等常见的错误。讹文如万历《滁阳志》卷二《城池》:“至城下,城中并股,大諽(“諽”为讹文,当为“哗”),怖欲死。”衍文如万历《滁阳志》卷九《仙释》:“有五百梵僧寓席不(“不”为衍文)休夏,同日而来,同日而去。”脱文如万历《滁阳志》卷二《沿革》:“……滁地分隶二州之境(原文“境”为脱文)。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南兖州之钟离、豫州历阳之马头……”倒文如泰昌《全椒县志》卷四《艺文志·制敕》:“屈狄被彼山河,轩鱼(“轩鱼”为倒文)跻于松柏。”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明代方志漫漶之处的辨识工作。由于现存的明代志书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地方甚至大片段落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点校者要尽最大可能恢复志书的原貌,而不是较多使用方框来代替或者从略。在校勘时,这些明代滁州方志之间可以互相参照,也可以参照清代滁州方志,如康熙《滁州志》、光绪《滁州志》、康熙《全椒县志》、同治《全椒县志》、雍正《来安县志》、道光《来安县志》、光绪《来安县志》等。此外,还可以参考其他地区方志、古籍、工具书。
最后,还要做好现存的明代滁州方志的翻译工作。有的学者指出,“全译旧志弊多利寡。”[5]对旧志进行翻译,其弊是否真的大于其利,我们姑且不谈。不过,对旧志中特别难懂的地方进行翻译,肯定是有必要的。明代方志都是用文言写的,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读者特别是普通读者在阅读上尚且存在一定的难度,那就更谈不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方志了。因此,组织专家、学者对之进行翻译,很有必要。当然,对方志的翻译,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其实,不论是标点、校勘,还是翻译,相关人员都必须具有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和历史知识。由于本地人对本地人、事、物更为熟悉,因此点校翻译明代滁州方志最好能有滁州本地专家或学者参与其中。
2.做好明代滁州方志的资料类编工作
明代滁州方志作为重要的百科全书,价值无与伦比,为其他正史文献不可替代。但是如果这些方志被束之高阁,仅仅作为一种摆设,就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采取措施,不断加大这些方志利用的广度、深度,把这些静态的方志信息转化成为积极的动态信息。比如,可以对之进行分类整理,辑出专题资料。如《滁州历史地理资料》《滁州农业史资料》《滁州水利建设资料》《滁州民俗资料》《滁州政治制度史料》《滁州军事史料》《滁州旅游史料》《滁州人物传记史料》《滁州教育史料》《滁州邮政史料》《滁州地方文献史料》等,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展推广利用工作,使其在认识自然规律、制定科学决策、开展经济建设、繁荣滁州文化、推动中外交流、进行科学研究、制定乡土教材、编写滁州地方史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做好流失的明代滁州方志的搜寻工作
要整理明代滁州方志,不论是整理州志还是整理县志,都首先要摸清方志家底。即了解历史上编纂了哪些志书,哪些志书尚存,哪些志书流失,等等。这里仅以明代滁州州志为例进行说明。明代滁州州志一共有四部:第一部是永乐四年陈琏编纂的《永阳志》(二十六卷);第二部是弘治六年曾显编纂的《滁阳志》(十四卷);第三部是嘉靖十六年林元伦、胡松编纂的《滁州志》(四卷);第四部是万历四十二年戴瑞卿、于永亨编纂的《滁阳志》(十四卷)。除了万历《滁阳志》目前能看到之外,其他三部志书均已经流失。这些志书,究竟流失在什么地方,对其进行搜寻,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当然,搜寻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方志工作者,滁州政府部门可把寻找明代滁州方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抓,鼓励方志爱好者以及民间相关人士寻找,同时给予政策、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搜寻的范围既不能仅仅局限于滁州本地、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国外。我们希望这些志书能够重见天日,哪怕只是找到其中的一部也值得欣慰。
三、结语
本文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明代滁州方志对于滁州地方建设的重要作用。当然,明代滁州方志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如果能充分认识到明代滁州方志的作用,并且在方志整理中把握好本文提到的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明代滁州方志整理工作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