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柳青小说研究述评*

2020-02-10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作家

张 琰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柳青,原名柳蕴华,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的著名代表作家,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公社寺沟村人,被赞誉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1]417。柳青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创业史》、《种谷记》、《铜墙铁壁》,中篇小说《咬透铁锹》等。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成名作《创业史》,就是柳青深入农民生活,在皇甫村定居十四年,集中精力创作而成的。

面对这位十七年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我们很自然地会思考他还有哪些创作经验和研究空白有待发现。对于这个疑惑,我们不妨重新回顾和梳理一下过去的研究道路,这对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柳青作家作品或许会有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人们习惯于把1976年10月以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2]71这一时期柳青小说的研究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深入,出现了更多的文艺争鸣,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崭新的研究方法,使得柳青小说研究走上了一条多角度、系统化的研究道路。

一、新时期柳青小说研究相关专著

新时期大量柳青小说的相关研究专著涌现。研究专著是一种深入、系统研究的结果,它往往最能代表一个作家研究所达到的实际水平。

这一时期出现的专著,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山东大学中文系1979年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孟广来、牛运清1982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以及人文杂志编辑与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合编的《柳青纪念文集》,以上专著都是较早对柳青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汇编的论文集,收录了当时关于柳青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并都编有柳青作品以及对其评论文章的目录索引。这为我们系统地了解柳青以及梳理作家研究的进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

此外,还有关于柳青总体性研究的专著:刘建军、蒙万夫、张长仓出版于1981年的《论柳青的艺术观》,通过柳青深入生活,把文学事业定位为人民的事业,坚持党性原则等,结合作家的创作实践,着重探讨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主要是对十七年时期的柳青评价的进一步深入和总结。孔范今、徐文斗的《柳青创作论》,主要是对柳青的具体小说创作进行分析,并对其创作道路展开回顾。相对而言,内容上更为新一些,尤其是书中对作家的早期短篇小说给出了较早也较为详细的评价,认为这些小说虽然在艺术上和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作为作者创作起点的作品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此外,在对《创业史》进行分析时,评论者也对小说的艺术成就从典型化、结构艺术、心理描写、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柳青具体作品的专著,主要还是集中于《创业史》。阎纲出版于1981年的《创业史与小说艺术》,高度肯定了《创业史》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地位。出版于1985年周天的《论创业史的艺术构思》,讨论了《创业史》第一部的构思问题,全书分为三大段,先从艺术技巧出发,进而讨论到艺术构思;由于柳青《创业史》的艺术构思中,是着力于描绘英雄人物的,于是作家又进而在第三部分讨论梁生宝的性格描绘问题。

二、新时期柳青小说研究相关论文

新时期柳青小说的相关研究论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同时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许多薄弱环节得到重视,一些研究空白被填补。

《创业史》研究一直是柳青小说研究的重头戏。例如,针对《创业史》文本以及作家对第一部所做的修改,梁生宝的形象是否真实等等;尤其是对于《创业史》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评论较多。李晓卫的《从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看柳青的真实观——柳青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点评析》认为《创业史》“在一些章节中也比较真实地展现了人物活动的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但是,从整体真实观来看,《创业史》并没有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缺乏历史真实性,所以从本质来说,还是不够真实的。”[3]28并指出在《创业史》(第二部)中,梁三老汉形象在真实性、典型性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后半部分,柳青用“理念化”手法塑造梁三老汉形象,比如在“合槽”问题上,相比之下的梁大老汉倒更为真实。在李晓卫另外一篇《试论柳青的文学典型观——对创业史中梁生宝形象塑造的反思》中,作者指出柳青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形象塑造的理论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但“他在运用这种理论来塑造人物形象时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失误。这就使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精心加以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没有真正达到典型的高度。”[4]57

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兴起的文学研究方法热,以及对《创业史》新研究角度的发掘,也给柳青研究带来了新的气息,有力地推动了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李晓峰的《柳青小说中的爱情婚姻问题初探》,提出“那么,接受美学所倡导的尊重读者对作品价值的实现,把读者纳入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列,都是极有见地的。笔者正是循着这一思路,想就柳青小说中的爱情婚姻问题略作探讨”[5]59,并较早地对《创业史》中的爱情婚姻问题作出了评价,认为“在五十年代涌现出的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中,在爱情婚姻的描写上能大胆而真实地透视人物的性心理,并描写得极有分寸,极为自然,柳青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5]62李遇春的《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以白鹿原和创业史为中心》,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创业史》进行解读。文章认为梁生宝对梁三老汉、郭振山、王书记依次的精神选择是一种迷恋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父亲意象的“恋父情节”,而“梁生宝与改霞之间与其说是一种情人关系,毋宁说是一种父子(女)关系”[6]36,这其中也隐含着“恋父”的心态。李遇春分析《创业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素芳与梁生宝和公公王二直杆的对立,表现出了双重“文化审父”意识;而梁生宝这个人物形象是选择用道德化的“超我”人格压抑欲望化的“本我”人格的表现。而在陈思和《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评50年代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则引用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民间文化形态”,为《创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柳青早期短篇小说研究取得很大突破,是这一时期柳青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收获。这些长期被作家长篇小说光芒所遮盖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李晓卫的《现实主义的良好开端——柳青早期短篇小说论略》认为“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构成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这些作品虽然明显存在着思想上、艺术上的不足,但仍然能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7]30王琪玖的《简评柳青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指出这些短篇小说作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刻画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显示着作家柳青自觉将写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结合起来,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除上述文章以外,还有张来斌的《论柳青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屈桂云的《最初的探索——谈柳青的早期短篇小说》、孙书第的《论柳青早期短篇小说》、陆耀东的《谈柳青的早期创作》等。

这一时期对柳青小说的总体性研究也有所突破。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的领域,或者说是薄弱环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例如在柳青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方面,1988年吕世民发表的《柳青与外国文学》,该文着重阐述了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海明葳以及黑格尔的《美学》对柳青小说创作的影响。

三、新时期柳青小说研究的成绩和不足

从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的柳青小说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成果突出,评论者思路活跃,赋有个性,构成了一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柳青研究的新格局。在众多的柳青小说研究文字中,虽不乏许多见解深刻、论述详尽、资料完备、角度新颖的力作,但是总的来看,柳青研究尚未尽善尽美。目前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柳青小说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的研究盲点。例如关于柳青的小说《蛤蟆滩的喜剧》,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相关的评论或者介绍性文章。至于《创业史》,虽然是本时期评论界集中注意的热点,相关的评论成果也很多,但多循着主题思想,再人物形象,最后谈一下艺术特色或者缺陷的模式,从立意到结构都显得大同小异。而且其中也还是有一些评论鲜少涉及的盲区,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比如说对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展开和分析,尤其是争议较大的徐改霞这个形象。此外,对柳青研究史的归纳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几乎没有相关的专著,甚至连柳青的相关综述类文章数量也较少。

第二,90年代以来关于柳青研究多是单篇的学术论文,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专著;且柳青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数量及规模尚不能与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相当。这都是对一个作家研究尚不够成熟和完善的表现。

第三,目前,热衷于从事柳青研究的人员和关注柳青研究的报刊多是集中在陕西省及其周边地区,有很强的区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对柳青及其作品的价值认识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总之,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中,柳青小说研究有着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新时期以来,经过研究者们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工作、以及严肃认真的研究,柳青小说研究虽然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已经初具规模,且渐趋成熟。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