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2020-02-10苏百义
刘 歆,苏百义,张 新
(1.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安德烈·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建构了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表达了高兹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探索,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域。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的分析: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逻辑基础
高兹从他所处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以个体主义的人本主义立场为基础,全面剖析了劳动、消费、生态以及人自身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这构成了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逻辑基础。
(一)劳动异化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状态与资本主义制度、科学技术和资本逻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资本主义制度来看,在制度本性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旨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对工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压榨和剥削,这就导致工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失去了原初价值和本真意义,走向了生活的对立面。在生产方式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社会活动的二元化分层,并将人的职业分成高生产性的职业和低生产性的职业,这就导致劳动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等级关系、政治关系和剥削关系所取代,进而使劳动发生了异化。从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来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的普遍使用以及工业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一方面导致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严格地受制于工业、禁锢于技术、从属于机器,最终使人的劳动与他们自身发生了分离,最终丧失了对劳动的控制。从资本逻辑来看,“资本不仅生产雇佣劳动,而且雇佣劳动也生产资本,各自以一种扩展的、强化的方式生产着对方”[1]。
(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和新奴隶主义
高兹强调,生活世界殖民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异化。随着机械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升,人的劳动不断失去对机器的控制,愈发变成习惯性动作,成为卓别林在《摩登时代》所描绘的固定在某台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人的劳动发生了严重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肯定和确证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活动,所以劳动异化必定加剧人的异化。随着经济理性①的无限扩张,作为主体的人被边缘化,其独立思考和意志自由的基本能力不断地被剥夺和抹杀,其思维也彻底丧失了否定意识、批判精神和超越能力,最终成为缺乏根基、悖离本质、迷失自我的孤立存在,成为马尔库塞语境中的“单向度的人”。而“新奴隶主义”是在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始出现的。在高兹看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幅度缩减,但在经济理性的控制下,现代人节省下来的自由时间受到不平等的分配,即少数职业精英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而失业人员、从事临时性工作的人日益增多。这些少数精英可以购买失业人员的自由时间,而失业者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不得不依附于少数精英,这就导致“曾经被战后工业化所废除掉的‘奴隶阶级’再次出现了”[2]。
(三)消费异化
在后工业时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我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3]。而异化消费与异化劳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异化劳动是异化消费得以发生的根据和原因,异化消费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人的劳动愈发变成破碎化、被动化和非主体化的异化劳动,工人在异化劳动中被完全限定在某个狭小而固定的范围之内,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而只能从闲暇时间和异化消费中寻求慰藉。第二,异化消费在一定意义上维持并强化着异化劳动。一般而言,生产决定消费,但在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操控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被完全颠倒了,消费却成为促进生产扩张、拉动经济增长、满足物质欲望的内在动力。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必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刺激和强化人们的异化消费并使其成为人们的必要消费。异化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无休止的攀比和竞争,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加剧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四)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发生了本质断裂。在高兹看来,在经济理性主导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以实现利润增长和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因而他们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实现生产过程与自然、人的生活的平衡与协调,而是把降低生产成本视作第一要素,不惜一切代价抢夺自然资源、延长劳动时间、增加投资、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消费,最终以霸主的身份存在于世界市场上。资本家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利润挂帅的管理策略,然而地球的自然资源和承载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这就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最终诱发无法逆转的生态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4]368。尽管资本主义企业也会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但企业实施生态保护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只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利润的再生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破解生态危机的困境,只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造成席卷全球的生态灾难。
二、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科学技术的批判: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逻辑主线
高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根源于其生产方式,而其生产方又与劳动分工密切相关,所以高兹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的剖析始于对劳动分工的批判。而高兹又把资本主义科学技术视为推行劳动分工的缘由,所以他将对劳动分工的批判追溯和延伸到对科学技术的批判,这构成了高兹劳动解放思想的逻辑主线。
(一)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
高兹在继承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5]VII。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6]417-418。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在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时间、减少劳动监督成本、推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工人劳动的支离破碎化,使工人只能从事整个生产过程的某部分工作,导致其劳动严格服从于机器大工业的统一动作,降低了工人自主应变和自动协调的能力,剥夺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全面发展的机会,瓦解了工人的阶级意识、集体意识和革命意识,最终使工人的发展逐渐片面化和畸形化。第二,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导致高兹工人自治方案的直接目标——权力分散与自主的无法实现。精细的劳动分工体现了一种政治关系和等级关系,进一步分解了生产链、工作岗位、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实现了工厂生产的集中化和企业决策的集权化,这就决定了权力分散和自主的不可实现性。第三,从资本的观点来看,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增殖和利润最大化,必然强制推行劳动分工,使工作流程不断标准化、机械化和程序化,进而逼迫工人进行最大限度的产出,但由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被资本家所掌握,因而其对工人创造出来的产品具有控制权,这促进了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但工人必定反抗这种不平等、抵制劳动分工,所以资本主义企业在不改变利润挂帅的管理策略的前提下,资本家只能推行这种劳动分工,并对工人的劳动进行控制。也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存在,工人不能掌握并合理使用自己的劳动,抹杀了自身劳动的创造性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力,从而导致劳动的异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在这里,高兹将劳动分工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劳动分工的根本目的还是保证和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高兹进而强调,要改变资本主义无限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生产目的,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资本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逻辑,实现对资本逻辑的驯服、驾驭和超越,破解资本逻辑本身固有发展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以自愿合作为基础的劳动,取消复杂而严密、具有等级制度的分工,重新统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最终把人们从资本逻辑的“牢笼”、劳动分工的“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劳动的价值和人性的复归。
(二)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批判
在高兹看来,“从整体上说,资本主义的技术史可以读作直接生产者地位下降的历史”[5]57。在这里,他主要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直接生产者与机器关系的变化、直接生产者所受压抑的变化这两方面来说明其地位下降的趋势。一方面,从直接生产者与机器关系的变化来说,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直接生产者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权被转移给作为一种非人为的专业功能。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促进了机器大工业流程性工作的步骤化,将直接生产者一个完整的工作细化为不同工种,剥夺了其自主生产和自主管理的权利,导致其只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某份工作,愈发失去对机器的控制和统治地位;相反,机器却控制着具有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的直接生产者,导致其丧失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成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控制的对象和奴隶。另一方面,从直接生产者所受压抑的变化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弱化了直接生产者的职业技能,导致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陷入了全面的无意义和异化状态之中,给直接生产者带来无尽的痛苦和压抑。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因而这种自由自觉的主体性活动是感性的人直观生命存在和实现本质力量的根本途径。但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强制推行某种劳动的技术分工,这种技术分工势必进一步加剧劳动、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导致人处在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专制和暴政之中。因此,高兹断定,“资本主义的技术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是同直接生产者的受压抑联系在一起的”[4]362,直接生产者所遭受的压抑和痛苦会随着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而不断增加。
此外,高兹还从后工业社会的视角出发,严厉批判了“技术中性论”的主要错误,并将科学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技术法西斯主义”性质。第一,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促进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们交往活动的领域,丰富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是独立于主导意识形态或者可以对它有免疫力的”[5]165。科学技术与经济理性的本质特征——利润最大化原则结合起来,丧失了“中立性”,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和权力结构中,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等问题。第二,在高兹看来,科学技术可以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这两大类。一方面,“软技术”是指使用再生能源的分散化技术。这种技术也被称为“温和技术”,具有规模小、多样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基本特征,不仅容易被人类社会所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自然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硬技术”是指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以核技术为代表、以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为标志、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标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规模大、集中化、复杂化和准军事化的基本特征,不仅易于诱发日益严峻的生态难题,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第三,高兹以法国核技术为例,指出核技术象征着独裁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具有“技术法西斯主义”的性质。一方面,核电计划的实施造成了“技术官僚”的产生,为资本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获利机会。“技术官僚”是指在政府部门中,既掌握技术知识、又具有官僚作风、还担任某种职责的人。这些“技术官僚”是受到核电计划既得利益者的支持,因而他们在本质上是披着技术外衣的政客,是资本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代理人。他们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既具有权威性,又具有欺骗性,以为资本家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核技术的事故风险较大,并进一步加强了对人的控制。核反应堆的安全机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决。如果处理不好核电计划的安全问题,那么它将给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在核电计划的运营管理中,这些“技术官僚”像警察一样监督工人,进一步加强对工人的控制,导致工人的政治权利被剥夺,加速了工人阶级边缘化的进程。正如高兹所言:“从核技术被选择一开始,就被描述为与民主是不相容的。”[7]100
三、生态社会主义: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逻辑旨归
高兹直面资本主社会的现实问题及其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旨在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最终为人类建构了生态社会主义,这成为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逻辑旨归。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在高兹看来,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传统工人阶级发动暴力革手段推翻和颠覆资本主义政权而实现的社会主义,而是绕过甚至超越暴力革命手段的一种改良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是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立面而存在的。它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是一个能够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希望的乌托邦犹如马克思语境中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形态——“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解放、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有机统一。第一,高兹定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是限制市场经济和规避资本逻辑的社会,它是一个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和周期性的危机、扬弃资本逻辑带来的劳动异化、人的异化、消费异化、生态危机的社会。第二,高兹定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解放的乌托邦,它是一个不断废除资本主义对大众控制、剥削和束缚以及摧毁资本主义甚至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庞大官僚机器的社会。第三,高兹定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超越经济理性和消除劳资矛盾、为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丰富条件的社会。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超越,并将经济理性限制在为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领域。第四,高兹定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建构了全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生产的更少、生活的更好”的社会,是一个劳动者成为掌握国家权力、控制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的主人的社会。劳动者不会受到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和虚假需求的腐蚀,其劳动也不再是一种破碎化、被动化和非主体化的劳动;劳动者正确处理了劳动和闲暇的关系,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五,高兹定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由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即由经济理性操控的他治领域、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治领域、连接他治领域和自治领域的小规模的自由企业的生产领域。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路径
1.重建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
在高兹看来,“工人阶级就其实质而言,不能成为社会改造和变迁的主体,这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劳动与资本的逻辑相认同,它本身不过是资本的复制品”[8]20。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越来越受制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内在结构,最终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俘获,彻底丧失了阶级意识、集体意识和革命意识,沦为工业的附庸、机器的零件、技术的奴隶,无法成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
高兹认为,新技术革命一方面导致传统工人阶级的全面异化,另一方面又催生了新的领导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后工业时代的新无产阶级”。由于经济理性的泛滥,传统工人阶级已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权力关系和统治体制中,丧失了作为主体力量和领导阶级的资格。由于中产阶级的崛起,传统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已成为“天方夜谭似的神话”。而“后工业无产阶级”是游离于未被经济理性所俘获、未被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和科学技术所操控、未被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同化的各阶层,“是现实的利益诉求和崇高的阶级理想高度统一的结果”[9]237-238。
高兹指出,“后工业无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会逐渐演化为“非工人—非阶级”,仍然保留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识和否定能力,因而能够成为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领导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一方面,“这些‘非工人—非阶级’,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也不构成现代意义上的阶级。”[10]126“非工人—非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数量庞大,没有任何组织形式和等级制度,集体对个体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他们在对抗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地位平等且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非工人—非阶级”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具体构想。如果说他们有潜在目标的话,其目标并不是发动暴力革命向资本主义政权发起直接挑战,而是废除资本主义的“付薪工作”,通过企业结构改革的方式实现权力运行结构的转变,把生产过程的控制权转移到自己的手中,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2.构建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激进劳工战略
高兹认为,构建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劳工战略必须从劳动场所开始,因为劳动场所是工人阶级②遭受剥削最重与异化状态最深的地方,是各种权力相互交织的最大空间。资本家正是通过劳动分工和技术垄断把工人阶级限定在劳动场所,并利用劳动场所的封闭性和控制性,降低了工人阶级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了解,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劳动场所,工人才能作为一个集团和集体力量而独立存在,并萌发出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强烈不满,最终采取集体和日常行动摆脱异化状态。
高兹强调,构建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劳工战略需要整合一切革命力量,扩大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域。一方面,整合一切革命力量需要团结新老工人阶级,使其切实了解到自身被奴役、被束缚、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形成一股反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面,要将“新社会运动”纳入到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力量中,并将其拓展到经济理性导致异化的一切领域,使其成为反抗资本权力的宰制、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现实基础。
在高兹看来,构建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劳工战略的核心在于直接掌握领导权。“非工人—非阶级”可以通过合法斗争与结构改革的渐进方式,将资本家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权逐步转移到自己手中。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积极发挥工会和革命型政党的作用。工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不仅渴求提高基本工资、增加福利待遇的权利,而且谋求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总体控制的权利。一方面,作为工人实现对资本主义企业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工会应该把工资要求、控制要求和对劳动条件的自我决定的要求不可分割地统一起来”[11]94,在实现对企业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克服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作为严密的战斗型组织,革命型政党应发挥宣传革命理论的积极作用,教育人民大众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挑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
四、结语
在世界形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对于当代中国进一步理解资本逻辑及其运行规则、引导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消费观、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兹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并不深刻,其劳工战略具有片面性,对革命主体的探寻出现偏差,因而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注 释]
①所谓“经济理性”原则,是指“计算与核算”的原则、效率至上、越多越好原则。“经济理性”实质上是资本逻辑的体现,其危害可以归结为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另一方面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核心问题是使劳动者失去人性。
②高兹在这里所强调的工人阶级主要是指由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构成的新工人阶级,包括专家、学者、学生、科层管理人员、白领工人、知识分子、外籍劳工等新阶层和新型群体,他们的主要目标在于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实现工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