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靖土楼村落乡土文化流失现象研究
2020-02-10方莉莉
方莉莉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29)
引言
从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始土楼村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建筑与文化逐渐处于分离和弱化的状态,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土楼本土文化正逐渐流失。土楼建筑逐渐失去抵御和居住两种原始功能,成为空壳建筑体。
一、南靖地区土楼村落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的兴起
1998年南靖县政府开始组织筹备南靖土楼申报“世遗”的工作,历经十年于2008年7月福建土楼正式获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到2018年已经申遗成功整整十年了。这十年给土楼村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世遗楼的设立就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在土楼村落里生根发芽,滋养了当地的居民、政府、旅游公司。
南靖县云水谣旅游景区是土楼申遗成功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著名景点之一,十余公里鹅卵石铺成的古栈道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这里有两座世遗楼,分别是璞山村方型土楼和贵楼,以及坎下村圆型土楼怀远楼,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沿路都是居民摆摊设点进行各种零售,一直到世遗楼内,一层居室空间都被商户占领成为售卖点。村民们争相开设旅馆、餐馆,抓住一切可以盈利可以招揽游客的机会进行商业活动。
(二)土楼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世遗楼影响下,土楼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经济支柱是农业,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烟草业和茶叶。土楼申遗成功后,政府大力支持土楼旅游开发,将土楼作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对景区进行规范化管理,景区内土楼居民开始涉足旅游相关行业,一种是入职旅游公司成为导游、讲解员、保安等,这仅限于有文化的一部分居民;另一种是自由职业者,经营旅馆、餐饮、手工艺品、临时摊点、私营载客等。在旅游开发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当地政府与旅游公司以及当地居民之间存在权利和利益的矛盾冲突,各方的出发点和收益情况不同,其不平等现象也会造成不同群体面临不同境遇,而村民总是弱势群体,村民的利益往往受到牵制甚至被忽视。
留在世遗楼里的居民只保留其居住权和所有权,但经营权和管理权是由政府及旅游公司掌握,不得饲养家禽家畜等,搬离到楼外的居民也被限制不得再新建房屋。在申遗整顿过程中,村民的农田很多被征收为旅游用地或者修建道路,早些年被征收的田地政府提供一次性补助每亩一万元,这样一次性的补助对农民来说是维持不了几年的,而现在的政策是被征收的田地是按照每年提供补助,但对之前的农户则不予以补偿,这种情况下早些年被征收田地的居民现在的基本生活都成为问题。
田地被征收,居民经济收入不稳定,政府和旅游公司提供的工作要求高、工作不稳定没有基本保障、薪水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选择外出打工。年轻人离开了土楼,土楼里只剩下空巢老人,土楼也逐渐成了“空心楼”。
(三)“空心楼”的出现
年轻人为了谋生选择主动离开土楼村落是土楼空心化的客观因素,年轻人搬出土楼在旁边建造房屋是土楼建筑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土楼建筑原生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空间布局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了,土楼建筑内部是木质框架结构,其建筑材料容易老化、腐烂,垂直排水设施缺乏,土楼人在院内饲养家禽,导致卫生条件较差,而且没有卫生间设施,楼道杂物堆积,马桶置于廊道处,长久不进行修缮容易漏水坍塌,电线和电器使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所以有条件的年轻一代都会搬离土楼,过自己想要的便利生活。
土楼里现在存在的主要是三类群体,一类是摆摊设点的生意人,一类是留下来的老人,还有一类是临时观光的游客。南靖地区很多土楼受“申遗”的影响,有的被列为世遗楼成为游客的焦点,有的受世遗楼影响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游客的观光地,原本宁静的土楼不再宁静了,来土楼观光的人多了,每天土楼的人流量都在增长,但土楼的居住率却在下降,土楼逐渐失去了它原本最强大的两个功能——抵御和居住。现在的土楼只是一个实体建筑模型,逐渐“空心化”的土楼是集精湛的夯土工艺于一身的建筑精品模型,没有了人的建筑就像人没有了灵魂。
二、南靖土楼地域性乡土文化流失
(一)建筑文化——营造技艺的失传
土楼是夯土建造工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智慧集于一身的建筑,以风水理论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代表性建筑,土楼建筑是就地取材——生土、杉木、鹅卵石,是当地特有的地域性材料,采用生土夯筑技术集合而成,是居住和抵御功能并存的土生土长的生态建筑。土楼无论是其建筑艺术或建筑技术都是我国传统乡土民居建筑里的瑰宝,但这样的夯土营造技艺几乎面临失传。
首先是社会意识的改变,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和时尚不愿意去学这种传统工艺,还有些村民在思想意识里就认为住土楼被视为一种落后贫穷的标志,并没有对自己的建筑文化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土楼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传和师徒言传身教,所以老工匠是土楼传承的核心,老工匠才是土楼真正的传承人,现在土楼村落推选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作为土楼传承人,只是懂得土楼建造理念但并没有真正实践经验,现在土楼村落里已经没有人再建造土楼了,大型土楼建筑建造年代已经都是上百年前了,小型的独栋式土房还有人会建,但都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老工匠都相继去世,真正懂得土楼营造技艺的匠师们已经寥寥无几了,没有新土楼的建造,传授只能靠讲解传授技艺并不能实际操作,很多建造技术都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土楼传承人的延续到现在是处于断代阶段。
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随着土楼的废弃和坍塌,土楼的总数是逐年递减的,钢筋混凝土房建造起来速度快、空间功能的可塑造性强,并且卫生条件很容易满足,土楼不再是人们的选择了。年轻人没有人会,也没有人学,传承人的局限、传统工艺的逐渐消失以及政府建设的保护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土楼营造技艺面临失传。
(二)精神文化——宗族观念的淡化
土楼人从封闭围合式的土楼搬出来住进独栋开放式房屋或去城镇买房生活,所改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建筑空间,更是无形的宗族聚居文化。受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住房观念发生改变,由过去的家族为单位到现在的以家庭为单位,从而使土楼家族聚居的作用在慢慢消失。
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土楼以血缘、姓氏宗族聚居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在逐渐弱化。土楼建筑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家族聚居文化,它的凝聚力,最著名的土楼——承启楼,由四个同心圆组合而成,楼内共有四百二十间房,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江氏15代祖江集成所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居住历史了。一个姓氏的血缘近亲居住在一个屋顶之下,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劳动耕作,祖堂居于土楼中心位置,是家族精神联系的纽带,表现了宗法制度的至高无上,更是土楼人尊祖敬宗的精神文化表现。
土楼里的每一个单元间与每一户土楼人家,都是一座完整土楼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完整的建筑体就没有了土楼,没有土楼人就没有土楼魂。社会在发展,人们向往现代化生活是大势所趋,土楼人搬离土楼,聚居文化也随之消失,这将是一种文化流失的遗憾。
(三)民俗文化——节庆民俗的全球化
土楼人的耕读文化是土楼人的精神追求,都反映在土楼的楹联匾额中,承启楼大门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怀远楼的大门作有藏头嵌字联“怀以德敦以仁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毓人文”,其祖堂“斯是室”兼做家族子女的私塾,两侧刻有对联“斯堂讵为游观,只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等,土楼的楹联里表达了土楼人耕读持家,建功立业,忠孝等为人处世之道。这些楹联都是用精湛的书法镌刻在门框、大厅石柱、祖堂两侧等重要部位,是土楼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也是土楼人良好家风的体现。这种耕读文化的形式更加民间化、家族化,对民间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追求的理想生活,也是现代社会急需继承的优良文化。
土楼人的农本意识,土楼的地域环境,孕育了土楼山歌、木偶戏、采茶文化、舞狮表演等乡土艺术文化。山歌、竹板歌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艺能,提线木偶、戏曲唱腔等剧目达1100多个,采茶文化,当地盛产红美人茶、金线莲养肝茶等,以及地域性传统民俗文化节、做大福、兰花文化展等。
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乡土化走向全球化。首先是传统文化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简化,例如当地节庆“春祭”,在过去先是二月初择日公祭塔下开基始祖,然后再分别祭二世、三世、四世祖,最后再各房各户祭各自先祖,现在只有各村年长的头家去祭开基始祖,接着各户就可以祭各自的先祖了。而内容上将传统的带有民间信仰的部分,对自然对神灵的祭献的部分逐渐弱化。传统的严肃的祭奠性质的仪式搬到舞台上表演变成娱乐性质,其目的变得不再纯粹,逐渐丧失了原本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传统文化行为向经济行为转变。
传统文化“变味”的同时,以政府为主导以特色文化的名义,将一些现代文艺节目融入生态土楼村落,例如“南靖土楼文化节”“咖啡文化节”“南靖土楼茶旅文化节”等系列节庆,其文化只是好看的面具其实质完全是经济的产物。
三、土楼村落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建议措施
(一)建筑文化的保护
对土楼建筑的保护,主要是要落实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传承人、继承人和居住人,一个是建筑,世遗土楼和非世遗土楼。首先是要能准确记录保存一套完整的传统土楼建造工艺,然后将土楼传统工艺和现代化工艺相结合进行改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出发点改良出新的工艺手法,适用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有人愿意去学,有人愿意去继承,而不是仅仅将传统手工艺停留在对有限的世遗土楼的修复上。对那些真正有手艺的老工匠建立一套权益保护机制,使土楼的营造技艺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得到传承。土楼一定要有人居住,要有人愿意居住,而不是被遗留下的老人的无奈选择,所以土楼内部环境的改造是当下的重点,保持土楼的原生态不做任何改变那是将土楼推离我们越来越远,推向死亡的深渊,舒适、干净、健康的内部环境加上冬暖夏凉的土楼气候,又有谁不愿意住呢?
目前世遗楼是政府和周边居民的心头肉,对世遗楼的保护工作更是一步步在完善,定期检查修复更新,对楼内的居民制定各种约束制度等,现在的世遗楼单纯从建筑角度看都保护得非常好,但那些非世遗楼的现状则是截然相反,对土楼的保护不应该仅仅限于世遗楼,所有的土楼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存的有人居住的土楼,更应该得到重视得到保护,这种保护或许应该由点到面,变成对整个土楼村落的保护,充分发挥匠人的手艺,以政府为主导出资为每座土楼进行定期修缮,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现在游客的整体文化素养较高,对旅游景点及建筑文化的求知欲更强,所以土楼旅游业的开发需要更加深层次地挖掘土楼的建筑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制定更加有效的宣传策划方案,让游客对土楼的感受不仅仅停留在对建筑视觉上的观光。建立土楼博物馆可采用影视图片记录土楼的建造、土楼人、土楼生活,影像资料更加直观、真实,让游客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土楼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建造夯土营造实践基地,定期开展营造课程。土楼的楹联匾额文化、装饰文化、壁画等都要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土楼建筑不再是一个观光模型,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土楼魅力。
(二)乡土文化的保护
乡土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而逐渐褪去地域性,变成产业化,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村民的主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文化的地域性、乡土味变得越来越重要。土楼村落的地域文化包括宗族文化、传统的民俗民风文化、耕读文化等,对地域文化的保护首先是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要让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魅力,认同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自信,激发村民的自主意识,使其自觉加入到土楼地域文化的保护队伍中。
当地政府需衡量好文化应用的标尺,在旅游发展中要以尊重本土文化为原则进行适当的提取并融入现代文化内容,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让文化过度利益化,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则是对文化的破坏。同时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当地居民发扬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节。
更深层次的挖掘土楼文化,利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以文字、图片及影像等多种方式记录土楼有形和无形的乡土文化真实面貌,提高社会的关注度,提高社会人士参与保护的意识。
结语
传统土楼村落既要有土楼建筑的形,还要有土楼村落的神,神的部分就是依靠村民活化的乡土文化。在引进外部文明的同时能够保留土楼村落内在的文化,通过形的塑造激活土楼神的部分,树立文化自信,共同守护美丽乡村土楼家园是每一位土楼人和社会人士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