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田范式的儒家精神关照下的艺术乡建研究

2020-02-10韩舟婧邱邀萍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田范式儒家

韩舟婧,邱邀萍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

一、青田范式——广东省青田村的艺术乡建

(一)“青田范式”的概念

所谓“青田范式”,就是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知识尊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与时代衔接,建立一个多元共存的“乡村社区”①。

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渠岩在顺德青田村进行大型乡建,并首次提出了“青田范式”,强调对地方知识保护的关注,特别尊重地方语境的延续。在乡村建设中要平衡村民和设计者的意图,深思后加以实践,并且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需要主体之间的对话,不能简单地使用普遍性的概念强加于他人。

(二)广东省青田村的历史

一个乡村的历史,也是一个乡村的精神信仰和乡愁的源头。青田村的历史要从明代追溯,明代万历年间,刘氏兄弟瑶泉、卓霞来此,形成了村落,被称为青田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田村的自然环境建设是按一定的章法进行规划,有严格的风水布局。一代又一代的人繁衍生息,刘氏后裔发展了九条狭窄的小巷,从北往南贯穿青田广场,俗称九龙王朝,横跨东西两岸,青田村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青田广场有着大规模的道路工程,对周边村庄影响很大。青田村的河景是当时村民挖的,又种了很多树,绿树成荫。青田村村民在树下聊天、下棋,过着一种乡村的慢生活。

(三)广东省青田村的艺术乡建

在高度工业化的城市,青田村保留了乡村秩序形态和文明传统,使青田村成为乡村艺术活化的理想实验场。村民对于乡村的美化不了解,也不懂艺术,但是他们所写的问题是务实的、接地气的,他们希望乡村能有好的发展。而艺术乡建的建设者们是从改善生态环境和艺术设计的角度入手,实现对绿水青山的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青田范式”让村民看到了传统民居的美感和乡村生活的宜居,用艺术的手段激活了乡村的生命力,从而让村民重新认识了乡村的价值,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启发和思路。同时,在艺术乡建中,要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动性,还要使其能够进行平等公正的对话,让每个主体都有战略选择,让选择不谋而合,共同推动乡村建设,实现合作共赢。

二、儒家精神概述

(一)儒家精神的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至今延绵不绝并影响深远,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精神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治国安民、抚慰人心。在儒家精神中推崇使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教化人,推崇实施“仁政”来开展管理,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在艺术乡建中,应用儒家精神开展工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乡村的发展和儒家精神构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双向模式。

(二)儒家精神的思想分类

1.儒家精神的“仁治”思想

“仁治”思想,也是儒家精神的核心思想,即“以人为本”,延伸到艺术乡建中就是“以民为本”,关爱尊重村民,将村民的需求作为艺术乡建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人性化管理。儒家精神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重视人的作用,关心民生、关注人们的利益。在艺术乡村建设中,注重根据村民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村民工作生活;利用儒家精神激发村民的能动性,让村民自发自主地工作,积极投入到乡建中去,推动乡村建设。

2.儒家精神的“德治”思想

孔子的“德治”强调的是组织文化的建设,对村民进行道德教化。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到国家在外交活动中强调“和而不同”,小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艺术乡建中,乡村文化的推行让村民于潜移默化之中将个人的行为与乡村的建设相契合在一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乡村传统精神信仰在乡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3.儒家精神的“礼治”思想

自儒家思想产生以来就深受封建君主的重视,他们强调贵贱、尊卑、长幼在封建等级关系中各有其位置并应各守其礼,正如荀子所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是维护君主制、宗法制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在艺术乡建中,应当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乡村特点,制定与乡村发展相契合的管理规范,让村民清晰地了解各项章程,做到乡村各项工作有规章制度可以依据,为村民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

三、儒家精神关照下的艺术乡建复兴路径

儒家精神在艺术乡建中构建村民和谐关系,运用了马斯洛的五级需求层次理论,从乡村建设的角度出发做好分层施策的工作,增加村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建立新的乡村共同体。

(一)从物质权益层面给予保证

本质上说,乡村复兴的困境不仅是物质形态的问题,还关系到文化主体的生存和精神家园的重建,但村民认为这只是一个艺术家浪漫的想象。因为村民就是想改变农村的经济困境,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想突破艺术乡建复兴的困境,一方面,让村民积极参与艺术乡建工作,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以此作为致富的资本。在青田村,土地的过度集约使用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着村民的身心健康,导致村民的道德和信仰缺失。因此,生态家园重建是艺术乡建复兴的第一步。以土壤生态有机农业为主的方式成为乡村耕作的趋势,推崇“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倡导人类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共处的理念,从长远来看,可孕育土地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充满自信的本土文化。

另一方面,外来者的主观意识不应占上风,计划不应该屈居于扶贫之路,否则乡村就只是一个单调的旅游艺术村。青田村民是艺术乡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乡村复兴的真正主力。除了为村民提供基本的物质权益保障外,在关系到村民重大利益的决策时,要征求村民的意见。同时,完善乡村争议调解机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法律规范为准则,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城市是靠法律与规则来管理社会事务,而乡村则是人情社会,是有温度的,这也是艺术家们为之着迷的地方②。

(二)从心理精神层面给予关怀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激增,乡村里的留守人员日趋减少,同时消极的精神生活逐渐蔓延。颓靡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氛围对艺术乡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艺术家在儒家精神的引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艺术家通过治理环境塑造人们的心灵,在乡村继承和发扬传统,使其融入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为村民的审美教育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青田范式”中,他们特别强调精神家园的重建。今天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村民对新事物的关注都是趋于经济利益,可能很难触及更深层次的范畴。青田村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可用乡村文化作为导向力量,来重建精神家园。一是通过梳理乡村传统文化与历史,培养村民的自信心和文化家园意识,使儒家精神的人本主义得以传承。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有很多东西看起来是物,但串起来的是情,对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是对历史精神的传承,是一种象征意义。二是要关注建筑和环境修复,特别是要做好旧建筑的重建工作,传统建筑的构建体现了区域历史文化。同时延续了村民对乡土的记忆,挖掘乡村传统的文化特质,形成具有地域风格的乡村共同体。三是高度重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用先进的社会文化提升村民的素养,推进艺术乡建的发展。通过信仰的重建来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乡愁中重建精神家园,延续内心深处对信仰的敬畏和依托。

(三)从价值技能层面给予提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层次需求。从儒家精神的角度,乡村只有助力推动村民的职业成长和价值实现,才能实现村民关系的和谐。人的价值实现,是指实现他的理想、抱负,发挥他的能力,使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是他成长的动力之源,因此而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民间艺术的艺术家们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乡村艺术的活化石,他们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展,如乡村的纹样、习俗、戏剧、民艺、民谣以及舞蹈等等。培养那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的继承者,不仅可以让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以富有创造力的姿态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还可以激活经济,使传统民间文化扎根并繁荣昌盛,更可以实现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

在青田村,我们看到了艺术乡建的建设者们对村民技能的培训。建立村民成长机制,开展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桑基鱼塘和工作作坊),让村民在职业成长中获得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从而对乡村建设产生很大的责任感,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参与感和积极性。同时建立村民技能提升机制;建立村民学习机制等,让村民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村民对自身和乡土的认可。这也是儒家精神所说的道德教化。

四、研究总结

儒家精神介入艺术乡建中,是从人的心理层面上来给予村民归属感和责任感。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艺术乡建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村民,所以,作为实践的主体的村民需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乡村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和艺术介入乡村的重要性,对于乡村失落的文明秩序、传统的乡村形态进行深刻的反思。儒家精神的三种思想和艺术乡建的三种复兴路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循序渐进地寻找艺术乡建的价值和意义。

“青田范式”的艺术乡建归根结底还是在思考乡村本土文化如何与现代经济文明融合在一起,如何能够使乡村的传统信仰、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免受工业化的冲击。我们希望能够融入儒家精神,从不同的层面重新呈现出乡村的价值,丰富乡村的文化底蕴。这条路注定是曲折而漫长的,因为我们要改变的不仅是传统建筑和生态环境的面貌,还有文明的复兴和生存状态的沧桑。

注释:

①韩静.佛山市杏坛镇——盘活资源复兴乡村文化[J].小康(中旬刊),2018(06):35.

② 许丽云.艺术还乡:中国当下艺术家们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3):80.

猜你喜欢

青田范式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