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路径研究
2020-02-10冯君颢
冯君颢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组织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1]。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仅仅是党员的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互联网传播的主导地位,占据网络教育与宣传的制高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亿万人民所掌握,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这就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让其更易为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从来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一直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实践的理论”,同时也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理论的实践”。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在新时代讲解好、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也是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理论宣传效果、统领群众思想的关键,又是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要求和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在实践过程中理应回归于群众、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实践。
为更好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更易于工人阶级掌握,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直致力于理论通俗化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真正通俗易懂。可是只要科学的基础一经奠定,通俗化也就容易了。 ”[2](P284)革命导师列宁十分注重理论的通俗化,他指出,“把理论通俗化……灌输给工人”[3](P284)“最 高 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P467),只有做到理论的通俗易懂,群众才容易接受,这也是其理论教育的原则之一。列宁用思想引领群众,使群众思想统一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一目标上来并最终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934年11月,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奉命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至十堰及陕南地区。为扩大力量,红军第二十五军印发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告诉老百姓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为发动群众,红军不仅印发“什么是红军”的宣传页,而且在墙上写下了红军标语,使“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得到了穷苦百姓拥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红军队伍。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实践发展中,毛泽东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5](P844)要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尺度,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吸收与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具有中国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邓小平同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猫白猫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说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 “中国梦”“治大国如烹小鲜”“打铁还需自身硬”“打虎拍蝇猎狐”的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表达。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是新时代发展要求
1.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是讲解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使这一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P65)。 深入浅出地解读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宣传领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为此,要在理论教育与宣传上下功夫,提升通俗性,使群众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同时,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网络宣传的制高点。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7]。
2.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是互联网时代提升理论宣传效果,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然要求。我国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引领的发展过程,并拥有着庞大的用户数量。“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8]互联网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与现实社会的边界模糊。但因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可控性低等特点,使得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以及各类思潮蔓延至网络,并经由网络传播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挑战着党的意识形态与宣传工作。这就要求着力推动互联网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占据宣传阵地的制高点。互联网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途径,但“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9](P10)。为此,就需要加强互联网传播中理论宣传的效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0]。
3.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是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要求和保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目前,青年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且10至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青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程参与者和目标实现的见证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使广大青年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蜂拥而至,网络视听节目“泛娱乐化”现象严重,有些节目秉持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主义,不良思想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对其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使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与标签化。在此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易于入青年之脑、之心。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要在其内容通俗化上下功夫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11](P80)。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首先得益于网络本身裂变式传播特点,即由一到多、由点到面;其次得益于内容的新颖及有趣程度,即符合大众需求。故而,网络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应在传播内容的通俗化方面作如下思考:
(一)增强传播内容通俗化,提高大众吸引力
网络传播中要提高传播内容的通俗化,就要转换传播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首先需要在标题内容上下功夫。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头条等新媒体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一篇文章浏览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大部分只显示标题,群众在浏览时只能初步通过对标题的判断与分析,判断文章内容是否符合自身口味,合则阅读,否则反之。这些新媒体文章标题都有着共性,即新颖、醒目、符合当下大众口味。为此,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首先在文章标题上下功夫,调整文章标题,使其符合大众口味,进而提升大众点击与阅读量。其次,要使宣传内容拥有中国互联网的血液与个性特点。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了植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1938年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此后马克思主义就从未间断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互联网社会的发展同样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吸收借鉴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有了独特的语言文字,这些富有互联网气息的语言文字反映了目前人民群众的语言特色与生活状况,同时也富有一定程度的地域特色。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当善于运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 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 外来语”[12](P89)。网络传播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要在网言网、“入乡随俗”地紧密结合互联网语言特点,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换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网络语言文字。再次,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网络紧密结合,传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13](P154)理论内容的传播一定要满足“群众喜闻乐见”这一要求,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找准网络受众的兴趣点,强化传播内容的故事性,使理论文章变得好看、耐看,群众们喜欢看、愿意看的内容,同时传播内容不失理论性。最后,要转变语言风格,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因其晦涩难懂的逻辑与观点、佶屈聱牙的术语以及翻译未达到信、雅、达的标准,导致大众对其兴趣较低。在网络传播中要注意受众群体的多样性及其知识涵养的层次性,以大众化的语言传播深奥的理论,缩短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人们的内心,使人民群众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同频共振。
(二)增强传播内容通俗化,增强理论内容的说服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4](P9-10)纯粹理论性的内容不能够引人入胜,不具备强大说服力。高深的理论不具备很强的通俗性,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群众读不懂,也无从谈起说服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抓住事物的根本,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以实践为基础,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核心思想,将高深理论讲深讲透,使受众听懂、“吃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面对互联网用户时,更加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让马克思主义占据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首先,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15](P277)纯粹、空洞的说理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要以实际案例为支撑,将理论转化为图文并茂、视听相结合的传播内容,使高深的理论“接地气”。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述来教育群众、说服群众,并达到理论教育与宣传目的,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信服与接受能力。其次,要结合大众熟悉的历史故事、社会典型等实际案例,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列宁指出,“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16](P265)。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指挥,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和阻击战。此次全民抗击疫情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通俗性、吸引力与说服力,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此外,在网络传播中还要加强对历史英雄人物、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以及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的宣传,重点突出先进人物事迹,讲解好、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加强传播内容的通俗化能够使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共鸣,廓清大众思想迷雾,使大众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同频共振。同时,这能够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启发受众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要在其传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10]。要实现大众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除了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还需要在传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11](P397)。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从报纸、期刊杂志、丛书到互联网的传播,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互联网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增添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要充分挖掘网络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形式的创新发展,加快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式方法。传播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是推动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视听化传播是一种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创新。通过视听化方式传播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接受难度。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扩展、是人的延伸。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要把握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特点,把握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更接地气。同时,“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思想”[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各级融媒体建设,推动各级官方宣传部门在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采取视听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方法,努力促进新媒体平台成为主流舆论思想的宣传主阵地。随着越来越多中央部门入驻新媒体平台,必将极大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此外,各级各类主流媒体也要扛起社会责任的旗帜,与时俱进选取优秀广播电视节目重新编排,通过新媒体推出人民群众新闻乐见的内容。
其次,要创新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这一传播载体。2016年抖音短视频、快手短视频、火山小视频等软件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通过视听相结合、富有趣味性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透过平台视频传播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特点,即时间短、内容新、覆盖面广、主题突出、生活及娱乐性强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平台会根据受众浏览、阅读每个短视频的时长、次数,准确地将相关视频推送给网络受众,实现精准化、靶向传播。短视频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当下大众因生活压力大、烦躁情绪无处发泄以及由工作、生活与学习带来的枯燥感、无趣感等方面的问题,迎合了大众需求。但新媒体也是双刃剑,要创新运用好新媒体传播这一载体,充分挖掘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将理论宣传与平台特点相结合,深入群众生活,推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并占据网络传播的制高点,引领社会思潮。
要重视视听化传播与新媒体这一载体的结合,充分利用好“两微一端”等网络传播载体,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如AI、AR、VR等提高信息的视听化程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的通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要充分遵循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碎片化”的阅读特点,充分把握各类新媒体平台特点,用短小精悍的视频取代繁琐的文字表述,提高传播速度、扩展传播范围。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创新理论传播的方式方法,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将极大地促进在网络传播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传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在实现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方法通俗化的同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与低俗化。“我们要告诉作者,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 ”[17](P32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一定要通俗易懂、符合受众的心智特点,增强内容的指导性、可控性与可读性,提高传播内容中语言文字的通俗化表述,使受众更易接受。但宣传者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在宣传过程中降低了理论性或是完全抽掉理论性,导致绝对的庸俗化,绝对的庸俗化也就是低俗化。采取适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在通俗化过程中将低级趣味、低俗、媚俗的内容加入其中。在传播实践过程中通过庸俗化或低俗化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既不能提高受众的理论水平,相反会产生负面影响。宣传主体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深入学习与思考,切忌“盲人摸象”“夸夸其谈”,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8]。
2.在网络传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要保持理论高度。新时代,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制高点,使广大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产生共鸣,就需要加强网络传播中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研究。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习、生活与实践。然而网络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严重影响着受众们的思想观念。“精日分子”的出现正是例证,这一群体长期受到互联网中不良思想的影响,被历史虚无主义等负面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自身思想与行为扭曲变形,丧失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遭到了全社会的共同抵制。故而在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网络社会中更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要保持一定的理论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3.宣传主体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2018年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最火爆的一年,但也能明显地看到它们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各类网红只为流量,忽略了社会责任感;用户在浏览内容时浪费较多时间;部分内容迎合低级趣味;推送的内容重复率高,缺乏新鲜感。宣传者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把握网络社会的流行趋势,不仅仅要宣传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
五、结语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并向着网络强国迈进,但互联网这一事物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应结合新情况,顺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注重其传播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因此,在网络传播中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画出网上网下最大思想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