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的三维要求论析

2020-02-10刘梅珍石劲松

关键词:政治素质高校教师立德

刘梅珍 ,石劲松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2.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3.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1]《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指出“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2],强调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高校教师政治素质即高校教师作为政治主体所显现的将自己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和人类文明进步融为一体的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社会政治制度与政治利益的认知与行为。具体地说,即指高校教师作为政治主体在从事高等教育时所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担当、政治能力。

一、时代之维: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政治素质过硬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职责与实现新时代 “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所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2],必然要求其政治素质过硬。

(一)“立德树人”的思想内蕴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的因素

“立德树人”思想是贯穿于我国教育实践的主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P896), 个人自身内在修养得到提升是其进一步承担国家责任与社会担当的基础。“人德共生”作为我国教育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鸦片战争后近代化进程中发展为“立新德,树新民”而被赋予了新的蕴涵,此后再进一步发展为 “立德树人”并最终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立德树人”突破了传统“人德共生”偏重个体内在德性养成的“为己之学”的特点,其不仅囿于个体视域下内在的自我完善,还强调通过个体自我完善延及他人而拓展到集体以至社会更大范围的价值实现,进而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立德树人”强调德才并重,强调在追求知识、真理的同时更要重视提升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摒弃轻“道”重“器”的观念,强调对作为“根”与“魂”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等素养的培养。“立德树人”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了我国教育对“德”之重视的传统,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既是对我国教育传统加以继承的体现,也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教育的人本主义与价值观教育转向加以实践的表现。

任何教育内蕴着特定的阶级属性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体制,高等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我国高校唯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方能培养出具有社会担当感与关注国家利益的人才。否则,所培养的大学生极可能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卓越的教育也只是失去灵魂的卓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1]“立德树人”对于“教育为谁服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教育基本问题提供了价值追求层面的根本性指向,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立德树人”摒弃了功利性思维与工具化导向,强调教育的德性养成这一根本目的,体现了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引领着高等教育对人性、本真、初心的回归。

(二)“立德树人”的践行需要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

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首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育通过“树人”而实现“立德”,并在“树人”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精神生成,即实现“德”之“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P168),“德”体现着个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是国家赖以存续的根本与繁荣的依托。一个人唯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德性成长,“德”居于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首先强调教师要促进大学生的德性成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大学之为大,就是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才。”[5]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政治素质是最为基础性的并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新时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需要以其浓烈的家国情怀与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基础,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强烈的认同与高度的自信。作为高校教师来讲,如果自身的政治素质不过硬,缺乏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持与坚守,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就无法实现。

新时代高校教师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教师的政治素质是关键。高校教师必须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忠诚于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术活动中坚定“四个自信”,在教研实践中切实把握好政治方向,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坦然面对教研实践中面临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种种挑战,以深邃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敏感、清醒的政治态度来把握教育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高校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坚定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潜心教书育人。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内在地将造就时代新人的国家要求和铸就自身幸福的个体期望有机融合,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高校教师的实践探索指引了明确方向。新时代高校教师唯有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引领下,使自己不仅是“教书匠”,而更应努力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大国良师”。

二、主体之维:立足教育主体成长发展的主体要求

新时代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6],教师队伍质量高低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把教师素养提升作为关键。教育教学是以教师与学生互为交往与彼此对话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双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的。政治素质是教师素养中最为基础性的方面,从教师与学生 “双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来说,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对于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素质过硬是新时代高校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根本前提

新时代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关键。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教师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思想与精神灵魂的政治素质在教师职业理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内在规定性的作用。党的教育方针得以执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得以坚持,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引领性的意义。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素质的提升,坚持政治素质优先原则,以政治素质统领业务素质。

其一,政治素质过硬为高校教师正确“三观”的形成铺垫基础。“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1]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新的目标指向。与以往相比,虽然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队伍在业务水平上得到很大提升,但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养仍一定程度地呈现出错位的失衡发展趋势,教师的政治素养在教师素养体系和素养养成过程中未获得与地位相一致的应有重视。[1]教育基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实现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如“灯塔”,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有着决定性意义,直接影响着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的水准。“立德树人,以师为范。教师传道,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教师政治素质过硬才能切实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政治素质过硬为高校教师正确发展方向的确立提供保证。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人民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类思想灵魂的重任,高校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性的教学工作,还应重视自我思想认识层面的提升,增强政治观念,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特别是在课堂上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坚定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更能够以高度的政治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其三,政治素质过硬为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增强提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8]教师心中的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感,在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引领下,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内在的精神追求。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使得教师有着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推动着他们在教研实践中不断地努力,获得自我的专业成长。新时代高校教师在崇高的政治理想指引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保持着政治定力,坚守着政治方向,终身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与民族培育新时代的合格人才。过硬的政治素质激发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指引着教师努力奋进,鼓舞着教师为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自我。

(二)政治素质过硬是新时代高校教师促进青年大学生发展的基本保证

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国家兴盛始终都要依靠人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国力竞争实质上即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更是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9](P6)塑造大学生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促进大学生成为底蕴丰厚的“知识人”,更要促进学生成为精神丰富的“思想人”。作为国家的公民,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而言,青年大学生正值其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事关其当前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发展;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青年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素质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0]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有如“小麦灌浆期,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青年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11]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能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12]

教师职业意味着培育有道德的人,这对教师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德行都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8]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的战略要求,培养时代新人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时代回应,未来高校教师的工作将更加倾注于塑造灵魂、引领人生。因而,要求高校教师政治素质必须过硬。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立学、施教,才能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成为学生为人、为学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4](P189)教师的政治素质是否过硬,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地确立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同向共进的意识,不断提升自我的政治素质,“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5]。教师对于学生的垂范意义非常重要。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过硬的政治素质,才可能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政治素质层面,根本在于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能够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的自信,能够坚持党中央权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6]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过硬,政治立场正确、政治态度坚定、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敏感性强,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正确的政治态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10]

三、现实之维: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形势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得到快速的增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为融入世界、贡献世界提供人才保证。新时代,为培育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加快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步伐。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7](P14)。高等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停留在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而要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作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代呼唤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是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形势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内建设的强力支撑

高等教育改革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越是向前,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越渴求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7]高等教育要主动承担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有用之才的时代重任,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高等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从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升的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着力于培养出更多的一流的人才,创办世界一流大学。造就一流的人才,必然要求有一流的师资。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就是要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8]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师素质中,政治素质尤其摆在关键的位置。新时代,要求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关键。“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6]“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立场问题、方向问题。要站稳立场,不忘初心,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要求高校教师要政治素质过硬。

新时代高校教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旗帜、方向问题,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高等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16]高校教师要主动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政治素质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政治立场要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态度要明确,立志为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强化政治担当,自觉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提升政治能力和政治站位,把党的高等教育事业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政治保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高校教师“政治素质过硬”是高等教育服务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改革,不仅要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还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未来提供人才保证。当今世界的竞争核心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落实到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决定着我国未来在世界竞争中的成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就是要着力“双一流”建设,培育出世界一流的人才。高等教育要“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我们实现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高校走向世界、成就一流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要在世界教育发展竞争中,着力培养世界的一流人才,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把握历史潮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更大的国际舞台,更多地参与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1]

当今世界面临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在世界竞争中取得优势,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办和一流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积极融入世界,培养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教师。教师要“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8],引领世界一流国际人才形成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与社会主义道路意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让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交流。打开国门,我们既融入了世界,与各国越来越多的贸易往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价值相对主义泛滥,思想、文化、政治等的渗透更为隐蔽,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冲击很大,各种文明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育一流的世界人才,既需要培育精通各种业务的人才,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各类人才的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状况,将决定着我们培养的国际一流人才能否真正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将决定一流人才的政治素质。作为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直承受着西方遏制、促变的压力,国外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等的渗透。而政治意识形态渗透成为国外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手段。新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培育一流人才的使命,要求高校教师时时处处紧绷政治这根弦,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站位意识,确保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实现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等教育只有培育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才能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高校教师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