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祠堂仪式功能与非仪式功能空间流线的设计
——以上庄村于氏祠堂为例

2020-02-08温亚斌马瑞芹

关键词:正房中轴线祭祖

温亚斌,王 赢,马瑞芹

(1.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3.中国农业大学审计处,北京 100083)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殿、寺庙、衙署等官方建筑中,都有仪式功能空间和非仪式功能空间的设计.宫殿形制中的三朝五门,指的就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排列着一系列的门和大殿,这些门和大殿就是举行重大仪式时,朝廷官员必须经过的功能空间,而中轴线两侧还布置有旁门和配殿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就是非仪式功能空间,其作用就是为举行仪式服务的.寺庙建筑也在中轴线上分布有山门、大殿及楼阁等建筑物,这是信徒参拜佛祖时必经的仪式功能空间,而位于中轴线两侧的辅助轴线上又通常安排信徒诵经或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空间,属于非仪式功能空间.

在民间,主要建筑类型有民居和祠堂.在民居建筑中,位于中轴线上的正房具有双重功能,既具有仪式功能又具有非仪式功能.正房的正中一般供奉着祖宗神位,在神位前为条形案几和八仙桌,这里是主要的仪式功能空间[1].正房的两侧为非仪式功能空间,布置有座椅,满足日常起居和会客等.民居里的仪式功能和非仪式功能相比较而言,非仪式功能即生活功能多一些,仪式功能少一些.

而民间的祠堂建筑,其主要功能是举行祭祖、婚、丧、寿、喜等一些有严格礼仪要求的仪式,其仪式空间功能和流线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举行这些仪式而进行的[2].常建华在《宗族志》中提出:“祠本指宗庙之祭,秦汉以后神袛群祀的通称,最初的祠堂一词指祠于堂.后来祠由祭之名变为祭之所,祠堂也就成了祭祀祖先的场所”[3].祠堂的功能空间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举行仪式功能的需求.除了举行祭祖等仪式之外,还有日常的非仪式功能,如商议族内大事、放置一些祭祀物品、日常维护等,这些功能主要安排在中轴线两侧的厢房内进行[4-5].

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上庄村的于氏祠堂的建筑空间为例,来分析民间祠堂建筑中仪式功能空间与非仪式功能空间的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祠堂建筑的功能设计与其空间的关系,并且探讨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建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6-8].

1 上庄村于氏祠堂概况

上庄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姜格庄镇的西部,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其建村的历史大概在明朝弘治年间,距今五六百年.上庄村地形呈长条形,东西长约2 km,南北宽约1 km.于氏祠堂建筑群就座落于上庄村的西北部,符合民间家庙位于村西的风俗(图1)[9].从村庄北部的山丘上向南望,远远就能望见祠堂的正房屋脊高出周围民房的屋脊,说明祠堂建筑在村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

Fig.1 Relation between ancestral temple and Shangzhuang vil-lage

在历史上,上庄村的村民最多时达到1 300户、3 000多人口,村域范围也比现在要大很多,如今上庄村对面的杏花谷里口山的村子里还保留着上庄村村民祖先的坟地[10].上庄村曾出进士9人,贡生、举人近200人,仅清代科举登第者就有137人之多,居牟平之首.其中一支同门4人先后考中进士,更是广为传颂.于氏家族可称之为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上庄村村民尊重先辈,牢记先辈的祖训:“先祖指明前程路,后世相继立奇功”,并且把这句话刻在祠堂院门两侧的山墙上,以此激励后人、再立奇功.

于氏祠堂由院门、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为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群,祠堂具体的修建时间不详,但是根据院中的老柏树的年龄推测,应该在三四百年以上(图2、3).

Fig.2 Main room and courtyard of Yushi ancestral temple

Fig.3 The west wing of Yushi ancestral temple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胶东地区大部分村落的祠堂都被破四旧毁掉,而于氏祠堂由于被征用做粮库而得以幸存下来.如今,于氏祠堂虽然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沧桑,建筑主体依然保存较好,主要结构构件如柱、梁、檩条等都基本完好没有破损,依然耸立在上庄村中,成为胶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受损坏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非结构构件中:如部分墙体有少部分的砖被损坏;厢房的墙面原为清水砖墙,后期被水泥粉刷;正房东部垂脊已不存,现只用水泥进行了简单的修补;正房和厢房的屋脊、垂脊上原都有脊兽、垂兽等,现在有的还残留一小部分,有的已经完全被毁掉;院门墀头上原有的雕刻花纹图案也被人为涂抹(图2—4).

于氏祠堂建筑群历经沧桑,虽有一些破损,但建筑主体依然坚固、院落空间井然有序,富有生机,这应归功于村民自发的对于祖先的缅怀和尊重之情.村民成立了”中华于氏宗亲会胶东分会——上庄联谊会”等多个民间组织,每天分派专人对院落进行打扫清理,并定期对建筑主体部分进行维修保护,还不定期地出版“ 于氏文化报”等相关刊物和报纸,用这些方式来缅怀先人、激励后人.

2 于氏祠堂的仪式和非仪式功能空间的设计

祖先崇拜是民间信仰系列中最重要的内容,祠堂建筑作为祖先崇拜的物质载体,从主要空间、次要空间、辅助空间以及主要流线、次要流线、辅助流线等方面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尊重.在祠堂建筑群的日常维护中,也就是不举行祭祖仪式时,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意,人们进出祠堂时并不走主要流线,而是走辅助流线,把对祖先的干扰限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

于氏祠堂在设计建造之初就严格考虑了其主要功能要体现祭祖这一重大礼仪制度的要求,又充分考虑了日常的维护和族内活动的需求,所以其总体布局功能明确、等级分明、流线清晰.传统的三合式院落,由大门、正房、东西厢房围合而成,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简洁纯净.主要仪式功能空间安排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祠堂入口前导空间→院门空间→方形庭院→正房门前的凹形空间→正房祭拜空间.非仪式功能空间安排在轴线两侧,包括东西厢房内部的空间、正房前檐墙与厢房山墙之间的小天井以及厢房山墙与围墙之间的辅助空间.

2.1 祠堂院落的仪式功能空间的设计

2.1.1 仪式的前导空间为一开阔的空间 于氏祠堂坐北朝南,位于村中主要的交通要道八甲街的北侧,为了强调其重要性的地位,祠堂院落后退八甲街8.30 m,加上门前甬路的宽度5.60 m,就形成了一个南北进深为13.90 m 、东西宽16.31 m的接近方形的前导空间.在这个前导空间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存在有一个石头基座,石头基座的外部为方形,中部隆起为方形的锥台,锥台中心有圆形孔洞,用以固定旗杆,其功能主要是用于界定祠堂的前导空间和起到一个标志性的作用.这个前导空间为举行祭祀仪式之前的准备空间,在每年的春节、清明、冬至等一些重要节日,祠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穿戴整齐的族人们从村中的各个部分聚集在这里,调整一下注意力,小声地问候、商议,然后按照辈分和长幼顺序进入祠堂进行祭拜,这样既保证了祭祀仪式的秩序性和严肃性,又表达了对祖先的敬重之意[11](图5).

2.1.2 门屋空间相对收敛,达到祭祖仪式的第一个高潮 院门是位于院落中轴线上的第一栋建筑物,为单开间屋宇式大门.院门分前后两道门,第一道为分隔祠堂内外的外门,门扇安装于金檩下面,称为金柱大门,而周围民居建筑的大门多为蛮子门或如意门(门扇安装在前檐檩下),从门扇安装的位置就可以说明祠堂等级高于民居.院门的第二道门为屏门,也叫仪门,门扇安装于后檐檩下,现门扇已不存在,只剩下屏门两侧的槽和上方的横批部分及曾经挂匾的痕迹.这第二道门的形式如北京四合院中的垂花门.村民举行祭祖仪式时,位于轴线上的第一道大门和第二道屏门都打开,它们之间形成一个门屋的空间,族人们从开敞光亮的前导空间进入这阴暗收敛的狭小空间,与前导空间形成明显的对比,使人产生压抑和肃穆的感觉,达到祭祖的第一个高潮(图6—9).

2.1.3 舒缓开敞的院落空间 过了屏门即进入一个开敞的方形院落,其空间由北面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南面的屏门围绕,院落空间大小为东西宽8.70 m、南北深9.40 m,这是祠堂建筑群中的核心部分——庭院空间,是多种功能流线的枢纽,协调祭祖仪式中主次功能和主次流线的关系,参加祭祖仪式的族人们整齐地站在院落的中轴线上,其他辅助的人员在中轴线两侧或搬运祭品或忙前忙后,为祭祖仪式做准备.方形院落加长了祭祖仪式的路线,加深了祭祖仪式的空间序列,使参加仪式的族人们用最好的视角来瞻仰正房,调整心理,为祭祖仪式的最高潮做好准备.

Fig.9 Trench of the upper side of the door and retained com-ponents

2.1.4 正房门前的小凹形空间,为第二个高潮的前导空间 正房位于院落中轴线的最北端,如图5所示,正房的平面形式为胶东地区常见的锁形平面,正房面阔为五开间,中间三间的南墙后退,形成一个面宽9.38 m 、进深1.37 m的凹形空间.因这种凹形的平面类似于古代的锁,民间称之为锁形平面,锁形平面形式等级较高,一般用于官署或祠堂建筑平面中.

于氏祠堂正房前的小凹形空间,是继舒缓开敞的院落空间之后增加了一个小小的收敛空间,加深了中轴线上的空间序列,使族人们的心情由舒缓又变得再次紧张起来,增强了祭祖仪式的肃穆气氛.

2.1.5 正房内部正中三开间的空间为祭祖仪式的最高潮 正房是整个院落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五开间,清水脊硬山仰合瓦屋面,山墙为铃铛排山脊. 正房从建筑形制上来说等级最高,其建筑主体高度、体量、总面阔、总进深、脊兽、山墙等做法以及各部分构件做法都比厢房高一等级,这些都说明了正房在祠堂院落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仪式功能要求相一致.

正房正中间为祖宗画像,画像前面为一供奉着祖宗牌位的长条几,紧挨长条几的南侧为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着祭品.祭祀空间位于画像的正前方,东西宽8.87 m,南北深4.75 m,这个长方形的空间位于于氏祠堂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北端,是祭祖仪式中最主要的祭拜空间,也是祭祖仪式中的最高潮,正房的主导地位正好与祭祖仪式的最高潮相一致.

族人们由开敞的院落空间进入相对狭小的凹形空间,放松的心情又一次变得严肃起来,然后进入正房内部空间,看见祖宗画像正对着自己,崇敬心情油然而生,达到祭祖仪式的最高潮.

正房大门由四扇门组成,举行仪式时,位于中轴线上的两扇门大开,旁边的两扇门紧闭,以示仪式的庄严性和对祖先的敬重.祠堂建筑群的中轴线终止于祖先的画像,更衬托出画像的地位是最尊贵和最重要的.

2.1.6 小结 祠堂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和功能空间设计符合了祭祖仪式的需求:首先在中轴线的最南端上设置开敞的前导空间,对应着祭祖仪式的开始;然后进入相对狭小的门屋空间,空间的收敛对应着人们心情变得严肃,这是祭祖仪式的第一个高潮;然后进入开敞的庭院空间,在这里,族人们稍微调整一下心情;然后又是相对狭小的凹形空间,在这里再做调整,进入最后的高潮——正房祭拜空间.

祠堂院落空间的序列安排由开→阖→开→阖→高潮,与祭祖仪式的要求相统一,强调了院落中轴线的重要性和祭祀仪式的庄严性,印证了祭祀建筑的总体布局是为祭祀礼仪服务的.

2.2 祠堂院落的非仪式功能流线的设计

在满足祠堂仪式功能空间要求的基础上,祠堂建筑的非仪式功能空间流线设计也同时满足了人们对非仪式功能的需求,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重的之情(图10).

首先,在院门中轴线两侧,各有一个宽0.80 m,高2.00 m的拱券式门洞,我们在此称之为旁门1,其功能是满足人们在非仪式时通过(图11、12.).举行仪式时,参加祭祖仪式的族人们走的路线是位于院落中轴线上的主要甬路,由祠堂院门的第二道门——屏门进入院落,而在平时屏门关闭,村民们进出祠堂时走次要的甬路,在进入第一道门口后,直接走两侧的旁门1进入院落.

其次,正房大门中2个偏门的设置.正房大门安装了四扇槅扇门,中间两扇向内对开,两侧的偏门分别单独向内开启.因为正房悬挂的祖先画像正对着正房的中轴线,也就是正对着正房大门中间的两扇门.举行仪式时,中间的两扇门大开.不举行仪式时,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意,中间两扇门紧闭,村民进出正房时为了避免直接面对祖先的画像,而使用两侧的偏门(图13、14).

Fig.14 Opening mode of side do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central axis

再次,除了院落大门两侧的门洞和正房大门两侧的偏门之外,在祠堂院落的东面院墙中还有一个旁门2的设置(图15).

旁门2位于祠堂正房的东山墙和东厢房的后檐墙之间的围墙上,拱券式门洞,其宽和高与院落大门两侧的门洞尺寸一致.旁门2的设置相当于现在建筑物的次要出入口,不仅是为了村民日常维护时更方便地把杂物和垃圾运出祠堂,还可以有效缩短村民在祠堂院落内的停留时间和行走路线,减少对院落功能空间的干扰,减少对祖先的干扰.

2.3 院落内甬路的设计

祠堂院落内铺砌的甬路也严格符合了仪式和非仪式功能的需求.院内共铺砌了5条甬路:包括从院落大门直通正房的一条主要的甬路;从主要甬路的中间位置分别导向东西厢房的2条“I”型支路;还包括从院落大门的左右两侧导向主要甬路的2条“L型”支路.这些甬路的设计既满足了祭祀仪式的需要,又通过甬路的位置、铺砌的宽度、铺砌的材料大小和铺砌的工艺等方面显示出甬路的等级不同,祠堂院落内的甬路设计分3个等级,分别为主要甬路、次要甬路和辅助甬路.

从大门通向主要祭祀空间正房的甬路为主要甬路,为南北走向并且位于中轴线上,其等级最高.甬路铺砌方法也最讲究:甬路宽1.92 m,由5条石板并排铺砌而成,石板的宽度由中轴线向两侧递减,分别由0.30 m递减为0.24 m,甬路的周围还分别用一条平铺的和一条竖直铺砌的青砖包边,突出主要甬路的中心位置.

位于中轴线两侧的2条“I”型东西走向的甬路为次要甬路,通向次要祭祀空间——东西厢房,甬路宽为1.30 m,由3条石板并排铺砌,石板的宽度由0.28 m递减为0.24 m,甬路周围同样也用青砖平铺和立砖包边.

另外2条“L型”由大门左右两侧包抄转向主要甬路的2条辅助甬路等级最低,不再用石板铺砌,直接用青砖平铺砌筑而成,宽度为0.90 m,比厢房门前的次要甬路还要再窄一些.

祠堂甬路的设计满足了举行仪式时需要沿着中轴线进行祭祖的要求,等级最高的主要甬路直接串联起前导空间→收敛空间→舒缓空间→第二个前导空间→最高潮,符合祭祖仪式的需求,也有助于营造了祠堂肃穆的气氛.在不举行仪式时,为了不打扰祖先,负责管理祠堂的村民走辅助甬路进行日常的维护,表达了人们对于仪式功能的敬重,对祠堂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敬重,同时也显示出祠堂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见图10).

Fig.15 The secondary door 2 on the wall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3 于氏祠堂仪式和非仪式功能空间的保护和利用

在早期,祠堂只有在重要节日和商议族内大事的时候才打开大门,祠堂内的气氛是庄严、肃穆、安静的,祠堂院内严禁堆放粮食、柴草、棺木及其他杂物,严禁让人借宿、开设作坊等[12-13].

在新时期,祠堂的功能逐渐由以祭祀祖先为主转变为召集族人们商讨共同致富和激励后人努力奋进的功能为主,祠堂仍然担负着凝聚族人团结的重要责任,是族人聚集的重要场所[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祠堂在乡村为村民畅所欲言提供了场所和保证,祠堂是团结村民的新的凝聚力,对村落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祠堂的空间逐渐成为村里老年人和年轻人谈天说地的场所,祠堂内洋溢着祥和、亲切的大家庭气氛,成为上庄村村民的精神寄托.在这里新设置了读书室和活动室,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在这里聚一聚,了解时事,斟酌推敲,共同探讨致富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上庄村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超市有了合作关系,种植的蔬菜和瓜果,直接供应山东省内各区的大超市,上庄的西瓜已经家喻户晓,每年的六七月份西瓜丰收时都供不应求.

除了重视上庄村的经济发展,村民还依然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一直遵循着祖先以知识为荣的优良传统,鼓励子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近几年来,从上庄村走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已经有三四十人,他们毕业后都成为各自领域的骨干力量. 每一年夏天,上庄村都要在祠堂里召集新考上的大学生,谆谆教诲,让他们铭记“先祖指明前程路,后世相继立奇功 ”的祖训,并用物质奖励他们,以鼓励他们以祖先为荣,继续努力.

4 结 语

于氏祠堂的功能空间流线充分考虑了仪式功能和非仪式功能2个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了祭祖仪式功能空间的序列安排,突出了祭祖仪式的重要性和以血缘为主维系的村落的凝聚力,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这一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时期,祠堂在村落中仍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仍然是团结村民、教育子孙的重要公共空间场所,也是村民深深的乡愁记忆[15].“乡愁”不仅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村民们的强烈的思想精神寄托,所以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离不开乡村建筑遗产保护[16].

猜你喜欢

正房中轴线祭祖
漫画北京中轴线(三)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不撞南墙不回头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CLOSE TOHEAVEN
洪洞祭祖
祭祖
王家烈故居
记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