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生情 读中感悟 读中进步
2020-02-07刘爱琴
刘爱琴
摘 要:读中有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进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小学生走进课文,能够产生与文本作者相同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其原本认知水平并不高、知识储备量也不足的现状影响,教师就需要从细枝末节入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文本之中产生的认知障碍进行清除;第二是为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采取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会读、想读;第三,把阅读的兴趣从课堂引向课下,鼓励学生热爱阅读。
关键词:小学阅读;兴趣;素养;能力
读中有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进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小学生走进课文,能够产生与文本作者相同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其原本认知水平并不高、思维能力有限、视野狭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量都不足的现状影响,教师就需要从细枝末节入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对小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文本之中产生的认知障碍进行清除;第二是为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采取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会读、想读;第三,把阅读的兴趣从课堂引向课下,鼓励学生热爱阅读。
一、清除对生字词等的阅读障碍
有的教育专家主张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而快速阅读,来充实学生的知识。但是这也是分阶段的,大概是三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快速阅读。但是,对于低段学生,缺乏一定的识字能力,不认识的字过多的话,那么,阅读效果实际上是达不到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是看做是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基础阶段,教师引领教育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理解与掌握,不仅要会读、会写,还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含义以及它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如,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要解决的“路障”就是生字词,上课伊始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时对这些生字词的理解。学生在预习阶段,运用网络或者是工具书,亦或者是請教家长等,自觉识记生字词,并对文本做一初步了解,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一文本的生字词的实际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但对于在文本体现的深层用义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当然,学生自主对生字词进行预习,就是阅读的初级阶段,也是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做好了认知准备。课堂上,教师以主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对预习中的内容进行回顾,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掌握大家的预习质量。教师可以搭建学生之间进行拼读生字词的平台,有的人预习时,对生字词识记较为熟悉,但是对文本中的一些句段理解能力较弱,生生之间通过对读,交流,先行取长补短。当然,学生的理解力有限,触摸到文本内核并没有那么容易。针对这些字词,教师逐一讲解后,进一步进行生字词在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讲解,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力。由此,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生字词的真正含义,从而切实应用在具体的造句以及小练笔、小习作中。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被清除之后,学生的文本阅读更为顺畅。作为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深入感知作者创造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创设学生阅读兴趣的合理情境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创设情境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使其主体性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学生的兴趣也在情景的创设与融入中得到激发。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基于这是一首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古诗,每一名学生从幼儿园可能就已经熟背,小学生一定不会陌生。那么这个时候,教师不是来检验学生的背诵能力,而是要着重针对他们的理解力,是否摸清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对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的了解等。在引领学生诵读、吟读、唱读之后,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情境,来激发出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所感、所想,让每个小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这篇首古诗的感悟。尽管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大方向都是一致的,但是其中也会有个别学生对古诗中的一些含义或者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诗人这么孤单,想念家乡,为什么他要离开自己的家呀?”面对孩子稚嫩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或者搪塞过去,亦或者是直接否定。而是要循循善诱的为学生揭开问题的真相,介绍一下当时作者的生活状况以及所处的那个社会的背景。那么,学生的理解里就会更为全面。
三、搭建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平台
学生的阅读兴趣、热情、欲望被激发出来之后,在对具体的词句段进行解读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合作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抓住一些文本的关键词、关键句,让他们在不着痕迹的引导下一一的进行感悟与领会,并能够产生个性的、自我的一种见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到句段解读环节时,就结尾部分提出“小女孩悲惨的死去了,嘴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一关键部分进行理解、体会和感悟,从而真正触摸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之间立刻开展了交流,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愿望都实现了,所以她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也有的学生说,“小女孩感到自己很快要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度,开心的笑了”……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小女孩在幻想中离开人世,她的愿望得到满足,因此,心意满足而露出微笑。大家抓住小女孩的悲惨境遇,然后从这一反差的描写中体会小女孩究竟为什么会露出微笑的原因。面对孩子们的畅所欲言和奇思妙想,教师继续让学生们以此为写作的一个主题,继续进行扩写,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展现出不同个性的情怀。
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解读文本,获得心灵滋养和乐趣,尽情发挥想象力,爱上阅读,有效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