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0-02-07白春霞
白春霞
摘 要: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显得尤为重要,抓住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建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经验性和体验性的课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其次,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標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其三,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其四、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花架子,为设计而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后,我们教师才能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也只有当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我们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和课堂活动才会更好的为课堂服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像多媒体、投影仪等,声音和画面都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强烈的冲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加强记忆和对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或是课下的交流中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讲述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以及思想品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思想品德课程。学生明白了学习思想品德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鲁浩教授对品德课程说了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品德课堂要回归生活”。这就是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反观时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是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想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所以,我在品德课堂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这一认知规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我想只有通过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德育实效才会持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应从大的教育观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做真人,做好人。例如我在讲《爸爸、妈妈抚育我》这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上课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认知生活世界的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道品德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