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角浅析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
2020-02-07马鑫媛
马鑫媛
摘 要:马克思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等重新进行了阐释。体育是关于人的学科,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但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学校体育改革面临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理论层面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健康中国;学校体育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
“一切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人首先是“自然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和基础。人既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2]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剖析。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作为社会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往、彼此依赖的,无论个人如何超脱各种社会关系,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早提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中,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个性发展是每个人发展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反复强调应当充分尊重和鼓励个性的合理发展,并给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使其能够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四)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既是价值客体又是价值主体,既能创造自身价值又能实现社会价值。马克思说:“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4]”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标准,不应当只看他的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也应着重看他的社会价值,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个人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5]。”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和重要抓手,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健康”与“教育”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两大国家战略,这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时代价值所在[6]。
(一)健康:学校体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不尽如人意。我国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推行学生体质测试、体育测试等政策,虽有一定状况改善但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影响青少年体质的因素有很多,基因、饮食、环境等都有可能,但是学校体育影响最大。学校体育是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目标。
(二)教育:从学校体育阐释人生哲理
学校教育缺离了体育是不健全的,而离开教育,学校体育也就无法发展的牢固。“体育绝不仅仅是发展速度、力量、柔韧和耐力,获得胜利和奖金,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自尊、诚实、纪律、承诺、责任、耐挫折、抗压力、领导能力、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的品质[7]”,这些是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优秀品质。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将发展体育文化与其它课程融合,让教育更加全面。
三、学校体育面临的改革困境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文件贯彻执行力差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由国家层面颁布与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的文件近300份,文本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法律法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保障措施、政策支持、实施方案、指导方略和发展规划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执行与落实仍然無法保证。例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都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在广大中小学中,学生的锻炼时间与要求仍存在差距。
(二)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体制被扭曲或神化
广大中小学将高考定义为终极目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尽管体育在中考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然而将体育纳入考试项目却导致学校体育重心偏离,也会造成其他不良后果。例如,考前大运动量训练,采用不合理的体育训练方式,让学生的体育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初衷。短期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丝毫不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建立不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只会让他们感到又累又苦,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体与育”的取舍:学校领导的主观臆断
学校领导的决策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先生说过这样两句话:“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8]”。有的校领导认为体育课可以不上,不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一些校领导为了减少学生在体育课中受伤的情况,仅开展一些无挑战性的体育项目。学生在体育课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对体育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校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应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建立对体育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一)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教育学思想进行融合就是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体育应培养健全人格、身心健康的学生,所以应通过强化体育锻炼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立起全面的现代健康教學内容体系,以此来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健康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所有课程的教师也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增强保障学生健康的意识,力争学校健康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才能促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能得到保障,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二)建立工作机制,使学校体育落到实处
学校教育承担着我国培养人才的重担,但是现教育阶段由于制度政策的不健全,很多校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考核并没有涉及到体育项目的发展,而一些学校甚至因为自身的某些局限性和特殊性,没有落实相关学校体育的要求,学校体育不能良好地开展,造成教育脱节与偏失。纵观来看,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体育政策的落实问题。因此将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完善问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对学校体育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才能让学校体育政策落到实处。
(三)精心设计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体育场地的问题不能忽视。学校在进行学校体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体育项目。通过设计趣味性较强且能符合学生运动水平、保证学生运动量的运动项目,才能更好地将学校吸引到田径场及其他课外活动场所,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回归自然与体育活动中,促使学生享受运动的趣味,从而使他们喜欢运动、培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12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6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4.
[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R].2016.
[6]王家宏.“健康中国”来了,学校体育何为?[N].中国教育报,2017-03-17(08).
[7]王岗,李卓嘉,等.学校体育的目标:“健康”乎?“强壮”乎?[J].体育学刊,2016,23(3):9-15.
[8]张文鹏,王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 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15(2):14-23.
[9]徐伟,姚蕾,蔺新茂,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自基层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8):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