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隧道衬砌水压力分析*
2020-02-07肖文贵傅鹤林
肖文贵, 傅鹤林
(1.龙琅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 娄底 417000;2.中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75)
影响隧道衬砌水压力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有大气降雨、周边复杂水系环境和水流通道等,内部因素主要有地下水来源、围岩的渗透系数、衬砌外加固圈和衬砌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头大小等。湖南龙琅(涟源市龙塘镇—新化县琅塘镇)高速公路安平隧道地质构造复杂,施工中屡次出现岩溶突水。该文以该隧道为例,研究隧道衬砌水压力的分布。
1 隧道岩溶突水情况
1.1 工程地质
安平隧道起讫里程为K13+198—K16+750,全长3 552 m,最大埋深342.69 m。进口右洞掌子面开挖至K13+803.5,无地下水,该处埋深305 m。原设计地质情况:微风化灰岩,偶夹泥质灰岩,层间具错动和轻微溶蚀现象;发育有溶蚀裂隙或溶洞,地下水分布不均,基本较贫乏,但可能分布竖直型岩溶裂隙,地表连接岩溶洼地、漏斗等,为Ⅲ级围岩(见图1)。
图1 安平隧道剖面图(单位:m)
1.2 水文地质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沿南北向断层和岩溶带的纵向远距离补给。
设计阶段的地质调查和钻孔水位测量结果表明,洞内地下水位从进口往出口持续降低,出口段已低于隧道标高。进口段地下水基本从月光岩的溶蚀管道流出,水量约2 000 t/d,暴雨季节约2万t/d,出水高程475.90 m。钻孔钻探结果显示:洞身ZK13-3(K13+838)钻孔水位离孔口79.50~81.20 m,水位高程684.95~686.65 m;CZK13-1(K14+440)钻孔水位离孔口71.20 m,水位高程679.10 m;ZK15-3(K15+648)钻孔水位离孔口80.00 m,水位高程525.00 m;CZK15-2(K16+731)钻孔水位离孔口39.50 m,水位高程489.80 m。
1.3 岩溶发育情况
隧址区的灰岩地层岩溶较发育,分布于岩层上部,其次为沿地层倾向较发育,下部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地层岩溶发育一般或不甚发育,以裂隙为主。区内地层分布较复杂,岩性差异较大,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但由于线路展布方向与地层走向、断裂延伸方向大角度相交或近于直交,构造对隧道的影响有限,区域地质较稳定。
K13+600—K14+800段洞身段多分布竖直型岩溶裂隙,深度较大,地表连接岩溶洼地、漏斗等,地下发育深度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向下延伸至洞室,部分溶蚀裂隙影响到隧道区甚至以下,贯通的岩溶裂隙对隧道影响较大。根据ZK13-3、CZK13-1钻孔钻探结果,岩溶主要发育于地表以下50.0 m范围,下部岩溶发育一般或不甚发育。
K13+750—K14+000段岩溶在地表表现为岩溶漏斗、落水洞等,根据ZK13-3钻孔钻探结果,上部50 m范围内岩溶发育,局部岩溶裂隙向下延伸至洞室,贯通的溶蚀裂隙对隧道影响大。该段施工会有突水可能。
K14+000—800段岩溶地表为溶沟溶槽,根据CZK13-1钻孔钻探结果,该段岩溶总体发育一般,局部岩溶较发育,受构造挤压影响,岩体较破碎,构造裂隙与岩溶裂隙相连并向下延伸至洞室,会对隧道造成较大影响。该段施工会有淋雨现象,局部会有突水可能。
从2018年12月下雪以来,一直持续阴雨天气,其中2月有22天降雨。掌子面出水后,掌子面上方地表虽未见外露的水塘、水库、集水坑等,但有大面积汇水区(见图2)。
图2 地表汇水情况
1.4 岩溶突水情况
右洞进洞之后,已施工的605 m中,前400 m(K13+640以前)主要为钙质页岩或夹灰岩,微风化为主,局部节理发育。K13+640以后,逐渐由钙质页岩变为微风化灰岩和岩溶化灰岩,围岩完整性较好,多为中~厚层状,岩质较硬,岩体完整性较好,局部裂隙稍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好。施工中,地下水贫乏,仅局部(K13+793左侧边墙、K13+780拱顶、K13+730左侧拱腰等)有滴水现象。
洞身K13+680—760段发育一道F5-1断层带,与路线约呈80°相交,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65°,岩层挤压带和破碎带宽约80 m,是一条高压富水带。为地表水转入地下水的入口地带,地下水丰富,活动强烈,形成规模不等的溶蚀裂隙、溶洞甚至地下暗河,且为南北方向地下水的通道。但实际施工中发现该段围岩完整性较好,未见地下水,按三级施工。
截至2019年3月9日,K13+803.5掌子面共施工出水孔和超前探孔16个(见图3)。3月2日,掌子面右侧拱腰附近在施作加深炮眼时出现地下水。最开始为清水,3月3日下午开始变为浑浊水。该阶段隧道水流量为130 m3/h,总出水量为130 m3/h×8.5 h=1 105 m3,累计出水1 555 m3。
图3 掌子面钻孔布置
3月3日21:30,1#~5#孔内水量减少,但仍为浑浊泥浆水,其中5#孔内水流水平喷射距离为4 m。这种涌水情况一直持续至4日2:30第二批超前钻孔施工完毕。该阶段水流量为90 m3/h,总出水量为90 m3/h×5 h=450 m3,累计出水2 005 m3。
3月4日2:30,在5#孔四周施工6#~9#孔径600 mm的钻孔。其中:6#、8#孔深4.5 m,有水淌出;7#、9#孔深4.5 m,均未见水。1#孔内冒水量剧烈增加,孔高4 m,水平喷射距离8 m。5#孔内水流水平喷射距离为2 m。2#、3#、4#孔内仍持续向外流淌少量浑浊水。该冒水情况一直持续至3月4日16:10仍未变化。洞内掌子面后方地面有泥质沉淀物堆积,厚度3~7 cm。该阶段水流量为140 m3/h,总出水量为140 m3/h×14 h=1 960 m3,累计出水3 965 m3。
3月4日16:10,在8#孔左侧40 cm位置施工10#超前钻孔,孔径800 mm。10#孔钻至9 m深时开始冒水,孔高4 m,水平喷射因台车影响无法确定,为浑浊水。该阶段水流量为140 m3/h,总出水量为160 m3/h×5 h=800 m3,累计出水4 765 m3。
3月4日21:30,在掌子面中间距地面4 m高的位置施工11#超前钻孔,孔径800 mm。11#孔钻至10 m深时开始冒水,水平喷射距离因台车影响无法确定,为浑浊水。1#、5#、10#孔内水量减少,水平喷射距离因台车影响无法确定。该阶段水流量为140 m3/h,总出水量为150 m3/h×48 h=7 200 m3,累计出水11 965 m3。
3月6日21:30,在11#孔左侧距地面4 m高的位置施工12#超前钻孔,孔径800 mm。12#孔钻至9.5 m深时开始出水,为浑浊水,继续钻进3.5~4 m后遇到岩石。1#、5#、10#、11#孔内水量减少,总出水量变化不大,水平喷射距离因台车影响无法确定。该阶段水流量为140 m3/h,总出水量为150 m3/h×5 h=750 m3,累计出水12 715 m3。
3月9日,在13#和14#孔之间、12#孔下方分别施工15#、16#超前钻孔,孔径80 mm。15#孔钻进5 m后卡钻,孔内有浑浊水流出。16#孔共钻进13 m,在11 m处有浑浊水流出,有2 m空腔,且在推进钻杆过程中,11#和12#孔内有喷水现象。到3月9日23:00,出水量约为70 m3/h×48 h=3 360 m3,累计出水17 755 m3。水流情况见图4。
图4 隧道突水情况
K13+793左侧边墙有一爆破遗留孔,3月1日有轻微淌水。3月3日13:30,2#超前探孔施工完毕后,该孔的水流开始增大;17:30超前地质预报TSP完成,掌子面水变浑浊,该孔内水也变浑浊。3月4日凌晨,5#孔施工完毕且开始涌水后,该孔内水仍为浑浊水,但水量开始减少。
1.5 超前地质预报情况
2018年12月2日进行长度为125 m的TSP探测,该段内围岩为微~弱风化灰岩夹硅质岩,多呈中~厚层状,局部薄层状,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有地下水发育。
2019年1月20日,在YK13+753处进行超前地质钻探,探明YK13+753—833段为微风化灰岩夹硅质岩,未发现前方有泥质、地下水、空腔体等异常情况。
2月28日,在YK13+790—820段进行地质雷达扫描探测,该段围岩主要为微~弱风化隐晶质灰岩夹硅质岩,多呈中~厚层状,岩体大部较完整,局部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质较硬,局部围岩间有硅质和角砾胶结,围岩稳定性较好。
3月3日9:00,对右洞掌子面进行地质雷达扫描,水平方向沿拱顶、拱腰、拱底布置3条测线,并在1#孔左侧沿竖直方向布置1条测线,对掌子面前方情况进行探测。下午在掌子面进行TSP探测。综合这两次探测结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钻孔情况,得出:1) YK13+803—840段面向掌子面左侧和中部区域的围岩为微~弱风化灰岩夹硅质岩,多呈中~厚层状,局部薄层状,岩体大部较完整,局部较破碎,节理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YK13+806—809段右侧区域有强裂隙水发育,YK13+810—818段右侧及右侧轮廓线外有溶蚀沟槽或溶洞发育,溶蚀沟槽或溶洞中有大量承压水和泥质充填,YK13+810—818段可能发生突泥突水。2) YK13+840—880段围岩为微~弱风化灰岩,多呈中~厚层状,局部薄层状,岩体破碎~较破碎,裂隙或溶蚀裂隙较发育。该段可能会断续出现溶蚀沟槽或溶洞,溶蚀沟槽或溶洞中有水和泥质物充填。3) YK13+880—900段围岩为微~弱风化灰岩,多呈中~厚层状,局部薄层状,岩体大部较完整,局部较破碎,节理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地下水较发育。4) YK13+900—920段围岩为微~弱风化灰岩,多呈中~厚层状,局部薄层状,岩体较破碎,局部裂隙或溶蚀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
3月7—8日,对隧道洞顶地表进行地质调查,在掌子面中部偏左补充进行地质雷达扫描。结合前期地质雷达扫描结果和超前探孔结果,得出:YK13+803—825段围岩为微~弱风化灰岩夹硅质岩,多呈中~厚层状,局部薄层状,岩体大部完整,局部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硬;YK13+806—809段有溶蚀裂隙和溶蚀沟槽发育,溶蚀裂隙和沟槽中含水;YK13+810—818段隧道中线往左2 m至右侧有溶蚀沟槽和溶洞发育,推测该溶洞向隧道右侧轮廓线外发育,溶蚀沟槽和溶洞中有水和少量泥质充填。
2 隧道衬砌水压力
2.1 突水处理方案
(1) 根据地层揭露情况,施工风险基本可控,可进行短进尺、弱爆破开挖施工,但应制订突水涌泥安全预警方案。
(2) 加强超前超长钻孔探测,查明岩溶发育特征,根据岩溶形态采取合适的处治措施。若揭露岩溶为管道流,隧道施工后应恢复原有管道的连通,维持原有水系;如揭露岩溶为裂隙流,则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措施,并采用抗水压衬砌结构。
(3) 加强隧道内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与调查。
2.2 衬砌水压力计算
加固圈的渗透系数k1=3.51×10-6cm/s,衬砌的渗透系数kc=1.23×10-7cm/s,围岩平均渗透系数k2=4.12×10-4cm/s。半径R=32 m以外,原始渗流场水压力与地下水水压力相等,即Pi=50 kPa,相当于5 m高的水柱头。基于流固耦合计算,得到围岩、衬砌和加固圈中地下水渗透压力分布(见图5~7)。
图5 围岩中渗透水压力分布
图6 衬砌中渗透水压力分布
图7 加固圈中渗透水压力分布
2.3 基于周边位移计算作用在衬砌上的压力
根据设计,隧道按照Ⅳ级加强围岩支护,设有仰拱结构。因此,隧道拱脚约束为铰接,假设隧道拱脚处位移忽略不计。隧道上半断面内轮廓见图8。通过监控量测,得到隧道拱顶竖向位移,根据竖向位移求出作用在隧道衬砌上的压力,并将计算出的压力简化为径向均布荷载(荷载沿隧道洞周范围均匀分布)。如果考虑渗透水压力,则该力为水压力和围岩压力的总和;如果不考虑渗透水压力,则该力为围岩压力。
R为拱圈半径;δh为拱项累积下沉量;ψA为拱脚处切线的转角(以逆时针为正);VA、VB、HA、HB为拱脚支承反力;θ(0≤θ≤π)为拱跨结构对应的圆心角的一半;实线部分为变形前的轮廓,虚线部分为变形后的轮廓。
图8 隧道断面总体示意图
图9 隧道断面受力示意图
通过分析,得ψA与δh的关系近似为:
(1)
假定在2φ(0<φ<θ)范围内两侧对称分布径向压力w(隧道断面受力见图9),则竖直方向的分力(分布荷载的合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为零)为:
(2)
分布荷载对A点的力矩为:
MAw=2R2wsinφsinθ
(3)
由结构力平衡及对A点的力矩平衡,有:
HB+HA=0
(4)
VA+VB-Vw=0
(5)
MAw-2RVBsinθ=0
(6)
A点的水平位移和转角在隧道结构在荷载w作用下的关系为:
(7)
式中:EI为衬砌结构抗弯刚度;AHH=2θc2+k1(θ-sc)-2k2sc;c=cosθ;k1=1-α-β;α=I/(AR2);β=FEI/(GAR2);F为形状系数,取1.21;G为衬砌结构剪切弹性模型;A为衬砌断面面积;s=sinθ;k2=1-α;AMH=AHM=k2s-θc;LPH=wRc[θ(1-cm+sn)+k1/(2c)(scm+c2n-θm-φm)+k2(sm+cn-θ-φ)];m=cosφ;n=sinφ;AMM=1/(4s2)[2θs2+k1(θ+sc)-2k2sc];LPM=wR/2[θ(1-cm+sn)+k1/(2s2)(θ-θcm-φsn+sc-sm)+k2(θ+φ-sm-cn)]。
将δHA=0、MA=0代入式(7),得:
(8)
HA=L1N1
(9)
将式(8)、式(9)代入式(2)~(6),得:
HB=-HA,VB=Rwsinφ,VA=Rwsinφ
该隧道θ=90°,二次衬砌结构为45 cmC25砼,初期支护为C20喷射砼、I20工字钢(见图10),工字钢间距d=50 cm。沿隧道纵向取0.5 m长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衬砌拱顶累计沉降μh=0.018 m。工字钢弹性模型Es=212 GPa,泊松比μs=0.3。砼的泊松比μs=0.2,C20和C25砼的弹性模量分别为Ec1=27.8 GPa、Ec2=30.2 GPa。
按面积加权平均得出衬砌结构的弹性模量为:
E=
图10 衬砌结构截面图(单位:cm)
33.623 GPa
取φ为60°,代入式(8),得w=90.11 kN/m。
隧道衬砌应力是地下水渗透压力和围岩压力之和。前文计算出的衬砌水压力P′r1=48.771 kPa,同样沿隧道纵向取d=0.5 m的衬砌来研究,求得该段衬砌上的径向均布水压力为:
qr1=dP′r1=0.5×48.77≈24.39 kN/m
衬砌上的围岩压力为:
qd=w-qr1=65.72 kN/m
水压力qr1在总压力w中所占比例为27.07%。为保障隧道的安全,在岩溶发育地段进行衬砌结构设计时要重视地下水压力。
3 结论
(1) 隧道渗流场与围岩和衬砌材料的渗透系数相关,同时受围岩加固圈及加固体的渗透系数大小的影响。
(2) 荷载大小因渗透系数的改变而改变,渗流场的分布与水压头有关,岩溶处理方案制订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