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雲桩壶”的艺术特征

2020-02-07刘才椿

山东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树桩壶嘴泥料

刘才椿

图1 雲桩壶

“神木”是中国人对植物的神话想象,有祈祷生活幸福与长命百岁的内涵在其中。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就提到了以八千岁为春秋的上古大椿,高大的树木苍翠长青,直冲云霄,更有上进奋斗之意,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当中经常出现。紫砂壶艺术在中国陶瓷艺术世界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件茶壶,紫砂壶在当代的传播远远超过了一般传统艺术品,自然成为了承载文化、精神或情感等的重要载体。图1“雲桩壶”以树桩为造型,逼真又具有创新效果。“雲”字强调树桩可达云层之高,在壶中营造出恍若仙境的意境美,在自然趣味中包含中国人对宇宙万物,人生生活的思考。

高挑是“雲桩壶”的第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传统紫砂壶大多身型小巧,以适合人把玩观赏,亦能体现出紫砂壶艺术精致与风雅的特点。此壶一改传统特征,将壶身“拉长”,以表现树桩的高耸入云,如清代诗人袁牧笔下的“繁枝高拂九霄霜”。

“雲桩壶”除了高挑的特点以外,另一个特点是不规则。紫砂壶对均衡对称是非常讲究的,这也是出于保证作品稳定性的需要,不规则的壶体当中实际上也要包含一种对称,看似自然随意的造型中具有非常严谨的内在结构。

壶是以一圆柱体为基本造型的,这一造型是树桩壶常用的经典款式。壶身边缘线条呈曲线,壶面不再保持上下一致的规整,凹凸相对,姿态自然。从壶的正面看这种特征更加明显,两侧线条如蜿蜒流动的水流,保持着统一的节奏,巧妙自然地围成壶身,在结构中要形成互补,保证“雲桩壶”造型的稳定,到了底部又能自然形成圆形平底,避免了违和感。嵌入式的壶盖与壶身完全融合,形成一个平顶,配合着壶身线条呈现为左高右低,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树桩壶身就完成了。壶身制作的难点在于线条的变化,紫砂壶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以点、线、面结合构成的立体几何,对于精确度有较高要求,如此才能保证作品万变不离其“宗”。

为了进一步贴近树木形态,创作中对壶面纹理进行了强调。壶的底部筋纹清晰,延伸至壶中部时逐渐消失转变为平滑的壶面,再向上则又筋纹渐显,纹理变化丰富顺畅,勾勒出树桩的沧桑筋骨。除了筋纹,壶身上还有清楚的枝节凸起,以达自然真实。壶面中的纹理营造出的是自然之境,朴实的自然香木气息迎面传来,雲桩潇洒,神采斐然。

壶钮造型也非常奇特,像拔地而起的新生树桩,像漂浮在树桩之上的云彩,正对应“雲”之朦胧。壶钮的走向与壶身保持一致,微微向一侧倾斜着,其上有纹理,走势向上,象征树桩还要继续向上生长,直达那浩瀚苍穹,真有“大椿”之霸气了。

与高挑的壶身相配合,壶嘴与把手也有大将之风,壶嘴与壶身镶嵌有宽大嘴嗉,向上伸长与壶最高处持平,线条与壶身线条之间有应和感,像环绕着雲桩的仙气,更显神韵。把手大小与壶身大小保持一致,贯穿整个壶身。基本造型是半圆环形状的,线条曲折变化,与壶嘴构成了“双流云”,衬托出雲桩的高耸、挺拔。把手上端延伸至壶面上,有几片微微发黄的叶片与之相连,象征雲桩走过的生命历程和它的苍老,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与精神。“雲桩壶”有自然树桩的真实之美,亦诠释了“雲”的意义,传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在美好的神话想象中,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期待。

“雲桩壶”色彩是棕中有红,质感细腻柔和,没有过多的光泽,形成了沉稳的气质。对于较为高挑的造型来说,这样的泥料可使壶趋于稳重,有利于强调作品的重心,若是光泽过亮倒显得有些轻佻了。泥料中的砂质颗粒非常地清晰,又是强调作品自然美的一个维度,紫砂泥作为天然泥料,对于其自然美的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呈现出中国审美观念中对于自然、淳朴的重视。

“雲”本是繁体字形,也就是自然界中的云彩。“雲桩”则是神木的象征,古往今来,中国人将树木看作是长寿的标志,也从不同的树木中获得不同的启发。“雲桩壶”在艺术表达的自然与自在之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精神品质的大融合,在美好的想象与踏实的实践中,紫砂壶艺术必将与此件“雲桩壶”一样,直冲云霄,傲立云端。

猜你喜欢

树桩壶嘴泥料
一截“小树桩”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云南建水紫陶泥料配比与工艺性质对比研究
LDM法3D打印紫砂泥料的制备及参数控制
树桩屋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历 练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
老板轮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