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以“党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20-02-06董前程吴虑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党建+美丽乡村生态文明

董前程 吴虑

【摘   要】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石岭村在以“党建+”为抓手的“美丽乡村”活动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并结合乡村特色产业与“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推动乡村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红色资源利用不到位,市场秩序不健全,旅游业发展不完善,党建工作执行不彻底等等。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研究相关对策,以确保大石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 党建+;美丽乡村;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1-0014-17

“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源于浙江省的 “安吉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三个基本层次,三者相互补充、互为支撑,其中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建设出发点,是生产美、生态美的主要目标;生产美是实现生活美、实施生态美的重要支撑和重要途径;生态美是保障生活美、生产美的内在要求。2013年农业部明确将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和 “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等作为 “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的整治、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

乡村振兴工作是海南省委省政府落实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坚实的村级组织保障[2]。

大石岭村先后荣获“海南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文明村镇”“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大石岭村来开展以党建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以村组网格化服务和“党建+”为抓手的创新工作模式,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1  大石岭村 “最美乡村”建设思路与主要模式

大石岭村位于山根镇东部,东面南海,西连独田村。南靠横山村,北邻排溪村,是著名革命老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大石岭村现有2个自然村和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69户703人。2017年,大石岭村年人均收入达14000元。

大石岭村党支部成立于1926年6月(当时称赤源党支部),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一面旗帜,历经23年,共有革命烈士27名。大石岭村党支部现有47名党员。设有3名支委,1名支部书记。其中,男党员38名。女党员9名,建国前老党员1名,共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党员22名,45岁以下党员17名。

近年来,大石岭村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总体定位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支撑,以美好生活为愿景,集红色旅游、爱国教育、民俗体验、观光农业、乡村体闲为体的美丽乡村综合体。

在村庄构建上,大石岭村着力打造“一心、一带、两区、六基地”。 “一心”, 即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主要布局旅游服务设施。“一带”,即沿海滨水生态防护林绿化带,主要具有防风防浪、村民体闲、滨海旅游、村民休闲、滨海旅游。村庄景观功能。“两区”,即大石岭村综合区,冯门沟村居住区。大石岭村综合区为村庄综合功能区,该区集行政办公、商业、餐饮、医疗卫生、民宿、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冯门沟村为民宿居住区。“六基地”,即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绿色农业、热带特色水果种植、冬季瓜菜种植、花卉种植六个生产基地。

山根镇委按照“强基础、解难题、出亮点”的党建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彩虹山根”党建特色品牌,发挥党建在建设美丽和谐幸福新山根中的引领保障作用。“彩虹山根”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底色构成:“红色先锋”,传承六连岭红色文化,引导各支部开展“亮身份、讲党性、当先锋”等党员主题日活动,以“样板引领”为着力点,大力培育曾宪蕃、孙多武等 “红色领头雁”; “橙色关爱”,坚持严管厚爱、健全党员干部激励关怀保障机制、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多形式的关怀帮扶;“金色活力”,通过加强基层组织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搭建联系服务群众载体、激发了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活力、破解实际困难和问题;“绿色发展”,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的大格局,走出一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齐声共鸣的工作新路子;“青色成長”,以“双培双带”为载体,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能力培训,全面开展多层次培训锻炼活动,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发展能力水平;“蓝色民主”,加强监督保持党纯洁性,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结构,建立民主议事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村级重大事项都在阳光下进行;“紫色品牌”,按照“一个支部一个特色”为中心,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党建品牌,通过以点带而、典型带路的形式,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2  大石岭村“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便民服务窗口与党员之家的结合的实践存在缺陷

从好的一方面说,便民服务窗口的设立加快了老百姓各项诉求的处理速度与效率,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把“为民做主”因政府规划和制度建设等因素的介入后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加强党员与民众的联系,从心理层面加深村民对党员工作的了解。村民与党员一定程度的共情,实际上也是经由党员与其背后的党建立起共情,使与“某个人”的共情体验向更为“普遍”的场域进行延展,对党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灌输式”宣传下真正建设个体间的情感交互,真正使党走进老百姓心中,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仍未摆脱人情为纽带的“后乡土”社会中,这一点对党的形象建设极为重要。

还需注意的是,“党员之家”与便民窗口的结合,不仅形成一次“强调”语义,而且造成了某种颇具深意的“双关”。从党员角度出发,“党员之家”后设的“党”的形象(意志)处于相当的高度,意味着在 “党性”场域中党员处理便民事务必然受到其高度下“维系党的形象(意志)”的责任感约束;同样,将本村党员专设一面墙上进行表彰,“光荣形象需要以光荣行为去塑造”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员们。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各种“党”的场域布置,把办事人员、党员、党三种身份紧紧联系在一起,宣传客体与服务主体的统一,让村民可以迅速把获得感、幸福感和党联系起来,这点很有必要。

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高度的“党”与“服务”相指涉的场域设置,对其下真正落实于行为的党员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与党的形象捆绑)。在短暂的市领导陪同的调研活动中,笔者发现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便民窗口的效用不够。据笔者观察,便民窗口共有两台电脑、两台打印机和一个办事员组成。在一个市领导视察工作的日子里,只有一个办事员,这种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至少说明平时办事员不会超过一个。一个办事员的能力无非就是指导村民如何处理问题(办事流程)以及上报问题。办事员没有解决问题的权限,村民解决问题仍需要各处奔波,寻找相关部门,况且不是天天与村民打照面熟识的办公人员,办事效率有多高,需打上问号。第二,“党员之家”的办公室并没有严格的坐班制度。据笔者观察,“党员之家”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人坐班,平时可想而知。没有严格的坐班制度,办事员如何及时把村民的问题向相关部门的党员进行反馈,村民与党员如何建立起某种更为紧密的关系,打上问号。

2.2  红色资源的旅游化不够成熟

在调研中,一个户外体验式夏令营活动正在大石岭书屋进行,据笔者观察,此活动一项是由外教开展简单的户外英语语汇的学习。在红色场域下的国际语汇(或者说“前殖民”语汇)的介入,于笔者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事情。首先,“前殖民”语汇带来的世界经验适当消解了“红色”话语下侵略者与被侵略者某种绝对的“伟大”和“卑劣”的对立,或者说把“红色”话语带离绝对水生火热的“救亡”,走向了稍微惬意的“启蒙”;其次,资本化运作和异域(发达地区)经验适当消解了红色场域下一部分“神性”因子,即那种不太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纯粹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和九十年代的商品化浪潮后,自由主义以及物质主义的兴盛,各种权威和无产阶级经验都在被不同程度的怀疑,甚至红色文化自身也受到各种不那么纯粹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重组“红色文化”话语,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阁,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在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当地的社会传统,要以尊重乡村的民俗、历史与文化为根本,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结合,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交汇融合[3]。”因此,在革命老区开展户外体验,要真正把日常活动构建于红色底色当中,把红色文化(在贫弱土壤上生长的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小康的、强盛的、全球化的历史经验)相接轨,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

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几点需要存疑:

第一,红色资源在外包给旅游公司后利用不到位。虽然有红色作底色,但旅游公司还是把夏令营做成了普通的户外体验类活动,如何将“党建+旅游”落实,真正突出村庄红色资源的旅游优势,这点亟需考虑。

第二,“旅游公司”后,村民自主开展旅游经营经验缺失。由村相关负责人得知,旅游公司仅仅是在一些旅游旺季才会入驻大石岭村,而当地村民是极其缺乏旅游经营、管理、宣传经验的。村民自身是无法有效开展大规模、专业化的旅游经营,就无法获取可观的经营利润。所以在旅游公司未入驻的一长时段空窗期,旅游业便很难有效率的开展。大石岭村如此倚赖于外来的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业,实际上就是在旅游经营以及后续的利润分配问题上把自身摆在了弱势地位,若旅游公司不再与当地合作,若旅游公司提出破坏环境以提高旅游利润否则撤资等条件,大石岭村的旅游业该如何发展,亦是个问题。

第三,中共大石岭村支部革命斗争史陈列室展示过于简陋。据笔者观察,陈列馆布局狭小,大约20m2左右,由四面墙组成,三面以图片和文字加以介绍,一面简单陈列着几件当时的用具。红色革命无论从党建还是从旅游还是从文化都是大石岭村最显著的亮点和品牌,陈列馆作为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如果都不能让人产生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感,这张品牌就算没有用好。

2.3  “共享菜园”利用不合理

“共享菜园”第一期占地大约27亩地,大致分为两块区域:共享区和采摘区。共享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块,向社会各界出租,供大家认租种植,并可以聘请村民看护;采摘区是供人游客自由采摘。这种模式本身非常好:首先,它将村庄的闲置土地利用起來,重点是这些土地是相当肥沃的富硒土地,所以种植本身就意味着合理利用;其次,正因为其土壤富硒(地域独特性),加之打造纯绿色产品,这又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著的村庄特色,既响应了“一村一品”的建设方略,又为村庄打造特色品牌奠定基础;再者,闲置土地的杂乱无章被共享菜园的整齐划一取代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非常美丽的农村景观,保障了生态美;最后,实际上采摘区的设置非常符合脱离乡土社会的现代城镇居民对农业行为的某种想象,或者说对“自然”经验的渴望,而这种浸入式采摘体验还尽可能的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优质和新鲜的追求,况且大石岭村种植的果蔬本身就相当优质(笔者在调研中尝过“共享菜园”种植的花生,既脆又甜),所以采摘区很好承担起吸引外地游客以拉动村庄旅游业的角色。据笔者了解,共享菜园每年能为村集体创造10万元左右的利润。

但模式实施下就存在相当问题:

第一,引水系统还未完善。“共享菜园”得不到灌溉水源,有限的水源阻止了果蔬的大规模种植,并且影响了果蔬收成。

第二,“共享菜园”管理不到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共享菜园”中的许多区域土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杂草丛生”,还有一些区域仍属于撂荒状态。一是说明出租和村民看护模式的实践效果不佳,二是确实缺水对“共享菜园”植株的选种带来了考验。

第三,“共享菜园”的宣传力度不够。据了解,“共享菜园”没有与“互联网+”相结合,并且在村庄内也没有看见过任何有关“共享菜园”的指示牌,“共享菜园”内也没有相应的服务窗口。也就是说“共享菜园”的旅游与商品效益仅存在与熟人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旅游项目,这对于拉动村庄经济是极其有限的。

3  大石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升战略

3.1  加强监管,完善便民服务窗口和党员之家服务机制

第一,增加党员“党性”培训,让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投入于便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第二,完善“党员之家”坐班制度,确保在办公时间有2~3人值班(可以采取上下午轮班制)。一是利于密切党员与群众联系,让党员的工作和付出能让群众看见;二是使党员工作透明化,便于群众监督;三是在办事员没有能力解决老百姓问题的时候,问题能够及时向坐班党员进行反馈,寻求最优解决办法,提高便民服务效率。

第三,對窗口办事人员进行一定的权力授予。避免窗口办事人员对一些认定事项既不受理也不办理只起咨询的现象,或者说尽量减少老百姓需要多地奔波办理的次数,如果便民窗口不能办理事务,那么便民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3.2  因地制宜,借鉴红色资源旅游优秀经验

第一,在开展夏令营等旅游活动时,加入红色文化宣传。例如,夏令营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加入革命、抗战等一系列相关词汇的学习;并且可以依托大石岭书屋、六连岭等红色标识性景观,在户外活动中对游客进行介绍;红色文化还可以通过类似于枪战体验等模拟情境的娱乐项目介入到旅游活动中;同样,大石岭村也可以开发类似于“重走革命路”之类的户外挑战项目,既满足游客“自然”经验又使游客能够获取相当的成就感,同时也通过实践真正让游客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建立所做的巨大贡献的不易,实践经验总是比书本经验和口号更令人信服。所以如何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还是需要增加加更为深入的参与感与交互感体验,让红色经验日常化,甚至在一定程度的娱乐化,都是能够便于民众接受红色文化并刺激消费者消费的举措。

第二,村民需主动学习旅游公司先进的旅游管理、宣传、开发等经验。大石岭村与旅游公司进行合作时,需让有意愿开展旅游经营的村民或者基层的党员干部进入旅游公司学习先进经验,真正让村民学到技术,学好技术,以便使大石岭村旅游业在不断发展中可以逐渐降低对旅游公司的依赖,真正让村民能够自主经营,走上富裕路。

第三,适当扩建、装修、充实中共大石岭村支部革命斗争史陈列室。红色文化是大石岭村的亮点,所以必须要让它“好看”。例如,如果文字和图片过于单调,我们就可以用沙盘、影像等形式再现革命场景,或者用一些灯光、音效设计让整个陈列更有质感,亦可以增加一些当时物品的陈列,丰富革命历程的记忆。

3.3  全局规划,用好共享菜园特色优势

第一,完善引水排水措施。据笔者观察,大石岭村已配备好引向“共享菜园”的水渠,但还未通水,这牵扯到资金、技术、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还是需要加快进程解决菜园缺水问题。

第二,完善“共享菜园”管理制度。在城镇化浪潮下,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建设现代化城市所需的体力或技术劳动者极度缺失,城市体系相较于乡村体系高额的财富回报,“诱惑”着乡村青壮年人口迅速脱离务农投入到外出务工的行为中去。务农的高劳动量低收入使留守在村庄的老、妇、幼村民参与进菜园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加快“共享菜园”村民入股进程,让村民有获得感、有奔头,很有必要。同时,若“共享菜园”土地还无人及时认租,亦应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带动村庄闲散劳动力有组织的对土地进行管理、经营。

第三,合理植株选种。食用层面,在地瓜、圣女果、萝卜、芥菜、西红柿等品种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西瓜、食用木薯等易于种植但需求量大的品种的种植;观赏层面(因为要开发旅游项目),可以适当在观赏桥周围种植类似于薰衣草之类的观赏花卉,“在纯正的中国乡村消费着异域情调”是让游客舒适且极具吸引力的。

第四,加大大石岭村特色农产品建设,打好“富硒”与“绿色”两张牌,扩大宣传力度。村委会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同一类农产品汇聚在同一品牌之下,按照品牌的要求,分散经营的特色农产品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品质,从而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经由政府的宣传力量,对大石岭村优质、无公害的“富硒、绿色”果蔬进行宣传;并开展电商经营,树立品牌意识,把大石岭村青山绿水、乡风淳朴下果蔬富硒绿色的故事讲好,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产品的受众区域以及影响力。还应在村庄主干道以及一些国道,省道上做一些“共享菜园”的标识,供游客辨认。

4  结语

在调研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大石岭村“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是值得全国各乡村广泛学习的。大石岭村将各功能区合理的划分开来,并用栅栏和绿植覆盖将分界加以明晰。乡村道路平坦干净,据了解:居民负责“门前三包”区域,“门前三包”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公共区域由基层党员干部组织清洁,一周两扫。又因为大石岭村是海南省垃圾分类政策的试点村庄,简易垃圾分类桶(可腐烂、不可腐烂)早已普及。海南地处低纬,夏季炎热,所以每隔几百米就会有一个由高大绿植构建的公共休闲区域,在树与树之间拉起海南特有的吊床,村民在其间休息、聊天、打牌,阴凉且舒适。在村中心,开辟出一片休闲文化娱乐区域。在区域中心,是由村集体投资建设的“彩虹餐厅”:在平时,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菜,以创收;在重大节庆,承办村民聚会,以促进村民间感情。通往“彩虹餐厅”的小路两旁的草地上,设立石刻和宣传板营造文化氛围,石刻上以“诚信”、“友善”等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板上以标语式的话语让乡村身份自信与新时代美好前景紧紧联系在一起。往深出走,是一条由中式结构布置、以红色为主基调的“党建文化长廊”,讲述着大石岭村在“党建+”模式下一系列成就和精彩的故事。之后,就是笔者前文谈到的“共享菜园”。一路走来,且不谈生产美,生态美与生活美在笔者看来是够格的、成功的。据了解,大石岭村一年收入能接近100万。

但是,大石岭“美丽乡村”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容轻视,如何及时正确处理问题,如何把政策规划落到实处,如何将“美丽乡村”行为内化成党员们、村民们的自觉,是政府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 辉,林施琦,林慧.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思考——基于晋江“最美乡村”活动的建设实践[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19,13.

[2] 王陈凤:国际旅游岛商报[EB/OL] http://hainan.sina.com.cn/news/hnyw/2019-03-04/detail-ihrfqzkc0902808.shtml.

[3] 郝国强、周玮杰: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4] 唐小翠.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编辑:李丹)

猜你喜欢

党建+美丽乡村生态文明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