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中职电梯专业教学改革
2020-02-06胡任秋
胡任秋
【摘 要】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既是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也是培养主体,在企业参与培养的模式下,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促进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本文以“电梯制动器预测性维护”为例(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电梯制动器预测性维护” 荣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课堂教学一等奖),从课程内容、课堂组织与实施、融合创新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具体展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电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与特色,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整合;课程组织
一、对接岗位需求,构建实训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要求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及教师和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把企业标准、企业项目、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与育人过程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接力。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岗位技能实战性强。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电梯岗位实际出发,突显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使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路径中。
(一)构建思路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得知,随着工业4.0的到来,物联网技术的兴起,电梯维保行业由传统的按时维保向按需维保过渡,实现了电梯的远程管理及预测性维护,降低了维修成本及电梯故障率,从而使电梯运行达到安全、节能、高效的目的。未来电梯维保行业需要的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电梯维保人员。因此,关注行业发展的物联网新技术,融入行业发展的按需维保新理念,引入行业发展的新标准,产教融合,将课程“电梯维护与保养”与电梯维保工实际岗位需求进行对接,将预测性维护引入到常规性维护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任务学习与项目学习相整合,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的同时,能真正为现代企业电梯维保人员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而服务。
(二)实训课程体系中最新行业标准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关注行业标准的更改与变化,针对行业标准对接具体教学内容。例如,本节课节选自教材中的学习任务6“电梯曳引系统的维护保养”中的“制动器的维护与保养”。关于制动器,企业师傅给我们提供了相关的行业信息,国标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号修改单实施的意见(质检特函[2016]22号),增加了“防止轿厢意外移动(UCMP)”的说明;2009年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增加了“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2017年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中,增加了“制动器作为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制停子系统时的自监测”。在这些新国标中,都增加了防止轿厢意外移动的功能。因为制动器是电梯的刹车系统之一,是电梯的重要保护装置,许多安全事故是由于制动器失灵引发的。因此,掌握制动器的维护与保养是电梯维保工作应具备的重点核心技能之一。
二、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施课堂教学
由于参赛课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我们选择、聚焦电梯制动器间隙的调整这一技能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其中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明确任务(以事故案例导入)—数据分析,发现异常(借助虚拟的物联网,查找隐患)—虚实操练,掌握规律(通过仿真训练、模块训练,学会技能,排除隐患)—真梯维护,提升技能(真梯演练,完成整梯维护)—总结拓展,布置任务。
(一)实训环境对接真实岗位
因为拥有校企合作的实力,在实训条件上能够对接真实环境,避免了“校企两张皮,产教相脱节”的尴尬,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在教學过程中,对于教学难点制动器间隙的调整,从虚拟练习→模块练习→真梯练习,递进式学习,渐进式掌握技能。学生在逐步的学习中反思,调整、改进、提升技能,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到真实的电梯上进行操作练习,并进行整梯维护,实现了实训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对接,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真正落地,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真正得到锻炼。
(二)“三导师”协同育人
课堂在组织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单一传授,是将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引入课堂,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本节课采用“三导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如图所示),一方面,电梯作为特种设备,操作中需跨空间作业,危险系数较高,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需要更多的监护和指导,多位教师共同授课,可以共同配合、指导、评价、监护学生的操作,以保障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三位教师又有明确的分工(如图所示)。其中,因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进,使企业导师进课堂有了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实施保障,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
三位导师分工与协作图
(三)学生根据岗位分工合作学习
教师以合作的方式协同育人,学生则以合作的方式对接岗位。课堂中学生的分组,除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还考虑岗位实际操作。例如,当乘客被困轿厢,电梯维保人员救援时,需要二人协助配合,一人盘车一人松闸,同时还需要一人实时安抚乘客,三人协助完成救援工作。因此,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组,根据岗位分工分组,教学中采用三人一组,小组分工为一人操作,一人协助,一人监护,并轮流互换,使学生明确真实岗位的职责与分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细致体现。
三、融合创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
(一)借助物联网技术,夯实理论基础
我们能够实现按需维保,预测性维护,是依靠物联网技术。因此,物联网技术作为电梯产业的新兴技术,也是现代电梯维护人员必须了解的技术。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一个“新”字,而是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实际,进行融合创新。所以,教学中的电梯物联网是根据真实的物联网转化而来的一个学习工具,与真实的物联网有区别。比如,实际物联网从安全角度设置很多的权限(不允许进行远程召梯),实际的物联网可以直接呈现故障代码。而教学中基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对运行参数进行设置,让学生比对分析数据,查找存在的隐患。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从传统教学的记忆与储备,转变为输出与应用,实现知识学习的个性化重构,将职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二)采用电子笔记,培养学习能力
整个教学中,学生使用了电子笔记——OneNote,让学生随时随地收集学习的过程性资源。课后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进行合作,记录、整理、总结制动器预测性维护操作要点,教师随时参与学生的分区互动,指导学生完善总结。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整理记录,逐步形成OneNote技能训练档案袋。借助技能训练档案袋,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时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整理学习资源,展开互动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运用仿真实训平台,保障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课堂中,我们运用了“电梯维护与保养实训平台”。这一仿真软件是由学校、电梯企业、专业公司共同制作的,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培训,也适合教学运用。目前,该仿真系统整合了电梯的电气原理、机械结构与原理、电梯预测性维护及常规性维护等内容。本节课,通过仿真软件中的“仿真实验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不同参数导致的后果,从而确认制动器的隐患问题。“模块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模拟调整,使学生掌握制动器间隙调整的规律。借助仿真系统的学习,为学生上真梯操作,增强了安全性和规范性。
四、总结反思
(一)改革育人现状,要有主动探索的精神
现代学徒制要求变革原有的育人模式,但作为试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学校电梯专业从2016年被批准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以来,也遇到了改革的一系列困难。比如,学校是以教育学生为第一位,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第一位,而我们面对的中职生,学龄较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心智还不够成熟,在校企管理的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分歧。但是,我们意识到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坐等各方面条件成熟,改革就是在前行道路上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因此,在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性、专业性的特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二)保证教学质量,要有富有闯劲的教学团队
学校现代学徒制能够得以推进,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的丰富资源,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接轨真实岗位。另一方面,得益于学校优秀的教学团队。学校电梯专业的年轻教师居多,他们肯专研、善学习、能吃苦,特别是能够立足课堂教学,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教学质量有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提升,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水平,形成了校企协同发展的良好效应。
(三)响应职教改革,要有前瞻的宏伟愿景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使现代学徒制在“中高职的衔接”“1+X证书试点工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中职院校始终需要坚守的还是教学质量,回归课堂,回归教学,回归学生,推动课堂革命见实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清.职业学校“股份制合作实训基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52—57
[2]田晖.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92—96
[3]潘建峰,陈加明,魏宏玲.混合所有制视阈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18)39—4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苏省第四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YB247。)
(江苏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常州 2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