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0-02-06周家瑜
周家瑜
[摘 要]本研究以地处中缅边境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对学院针对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师资需求而开展的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边境国门高校更好地开展华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037-03
一、实践与探索的背景
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桥梁,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华人华侨社会繁荣发展进步的“希望工程”,也是惠及广大海外侨胞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南亚东南亚华人华侨约占海外华人华侨总数的70%,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不同程度被限制、削弱乃至于取缔,之后被禁锢长达二三十年。华文教育衰弱使南亚东南亚各国华族母语传承出现严重断层,年轻一代几乎不会讲华语,更不会用华文阅读或写作。以缅甸为例,仅东枝一地,40岁以下的福建、广东籍华裔很多都不懂中文,不会说汉语[1]。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海外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然而,华文教育被长期禁锢所造成的华族母语传承断层,对当下复兴的华文教育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各国华文师资严重短缺。“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青黄不接”几乎成了南亚东南亚各国华文师资现状的代言词。2004年前后印尼的华文师资缺口近10万,马来西亚约9万(程瑛,2004)[2]。缅甸华校教师大多只有中文初、高中文凭。缅北地区华校小学教师甚至只是初中毕业或小学毕业,7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或培训[3]。笔者对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该区有华人华侨3万多人,有华文中学4所,小学12所,有华文教师82人。其中,初中毕业教师占比达81.48 %,接受过师范教育的仅占14%,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占86%。
面对南亚东南亚各国华文师资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仅靠两岸四地外派汉语教师的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华文教育的需要。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解决对策。张向前认为“采取合作模式帮助海外华文学校培养师资是发展华文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4]。宛新政认为“要实现汉语教学在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合格的非汉语国家的本土化师资应是今后华文教育的重点”[5]。吴勇毅提出:“帮助各国培养和培训更多的本土化教师,尤其是高层次的‘种子教师,再让他们在本国开展长期有效的师资培养和培训”[6]。国内诸多高等院校、对外交流协会也积极实践,探索出各自的华文本土教师培养模式,如:暨南大学“多层次、多类型的东南亚华文师资培养模式”[7],辽宁师范大学“凭借汉语国际学历班培养华文本土师资”的模式[8] ,温州大学“寻根之旅+华文教师培训”的模式[9] ,云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历教育+函授学历教育”[10],等等。
以上研究和实践,为如何进行本土化华文师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方法。然而,关于华文教育师资培养,目前仍是理论研究重于实践培养,不能满足当下南亚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师资急需的现实。地处中缅边境上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经过17年的实践,探索出的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不仅贴近南亚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需求实际,也滿足了境外跨境民族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需求,开拓了华文教育的新领域。对这一模式的系统总结与研究,可为海外华文师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
(一)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并举
由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禁锢,使支撑当地华文学校的华文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华文教育被取缔前的华校毕业生甚至是未毕业的学生,他们一是华文能力低,二是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培养,学历层次偏低且教学技能偏弱,这类教师不仅数量多且是当地华校的支柱。所以,通过组织汉语知识与教学技能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华文教师的华文教育能力,缓解各国华文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为提高培训的实效,学校首先对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既有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写作等内容)、教育理论与实践(含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等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课件制作,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体验、祖籍国风景名胜的观光和中国建设成就的现场参观与体验等。培训形式与方法多元化,集理论教学、教学观摩、文化体验于一体。通过培训,境外华文教师的汉语水平、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都得以进一步提高,对祖(籍)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籍)国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并行
当下,解决南亚东南亚各国华文师资紧缺的问题,根本在于要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系统化、专业化地培养本土华文师资。为此,将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并行,能有效推动本土化华文教育师资的培养。自2001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境外华人华侨学生和跨境民族学生,举办高等学历全日制华文师资教育,专业有初等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在全日制华文教育师资培养中,为实现华文教育专业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了解并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日制华文师资培养各专业均按照“专业+中华文化”的原则,构建“专业+中华文化”的“4+6”模块化、多元性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以华文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实现书本知识与中华文化传习体验相融通。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参加学习的华人学生和跨境民族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华文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其华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也进一步加深。
(三)华文师资培养与汉语国际师资培养并重
华文教育满足的仅是境外华人华侨和跨境民族汉语的学习需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汉语为非母语的国际学习者日渐增多,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并重,只有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增进双方了解与信任,促进文化互鉴和彼此认同,夯实民意基础,这样方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鉴于此,华文师资培养与汉语国际师资培养并重,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学校于2014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
(四)课堂教学与中华文化传习体验相融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1]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让海外的华人华侨学生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传承,将课堂教学与中华文化传习体验相融,方能达到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在对华人华侨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精心组织各种中华文化传习体验活动,通过学习包粽子、茶艺茶道、陶艺制作、国画书法,学跳中国传统舞蹈,学习演奏民族传统乐器,组织中秋赏月,体验民族风情文化等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此外,还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冬令营和“祖国成就体验之旅”等活动。通过“学习汉语+领略中华文化+寻根问祖”三合一的系列活动,让华人华侨青少年不仅学到更多的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更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深了对祖(籍)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五)华文教育实践与华文教育研究相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华文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海外华文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为此,将华文教育实践与华文教育研究相通,方能促进华文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些年来,学校凭借云南省重点华文教育基地的平台,在加强华文教育实践的同时加强华文教育研究,2015年9月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教育研究院,组建华文教育研究团队,结合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实际要求和新特点,探索华文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截至目前,该团队共完成相关研究课题6项,提交政府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数份,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次。“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实践与探索”的教学成果在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二等奖,受到云南省政府的表彰。
(六)境外华文教育人才培养与服务境外社会专门人才培养互补
随着中缅通道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间政治、经济的深度合作日益增多,国家间各类人才往来更加频繁,精通沿线国家主体语言和相关地区语言的旅游、商贸、法律、农业、交通运输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在这一背景下,将境外华文教育人才培养与服务境外社会专门人才培养互补,才能适应和满足周边各国对各行业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此,我校从2010年起相继开设了应用缅甸语、应用泰国语、应用老挝语、应用越南语、乌尔都语等专业,并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培养精通周边国家语言的专门人才。如:在东南亚语种专业中增设服务中缅通道建设专门人才的课程,在职业技术类专业中增设东南亚语种课程,通过“语言+专业”“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各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服务周边各国的语言学习紧密结合,以此满足东南亚各国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与探索的成效
(一)开拓了华文教育新领域,丰富了边境国门大学的办学内涵
華人华侨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使者。“一带一路”建设和把云南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对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亚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群体庞大,同时还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南亚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和跨境民族与我国境内的多个民族人文相通,血脉相连,具有学习汉语及传承中华文化的强烈愿望。我校充分发挥地处中缅边境的地缘优势及边民出入境便利的条件,不仅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开展华文教育,还向境外的跨境民族提供华文教育服务,目前已形成规模化、成建制、订单式开展华文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通过实践建构的“专业+中华文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学习+中华文化传习体验”“技能培训+寻根之旅”“专业+语言”“语言+专业”等多样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仅创新了华文教育办学模式,开拓了华文教育的新领域,也丰富了华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彰显了边境国门大学“应用性、地方性和开放性”的办学特色与定位,对促进中缅边境地区文化相通、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中缅通道建设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华文教育教学团队
华文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华文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校以“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扎实、教学能力突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服务国家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作为华文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标准。经过17年的建设,我校组建了一支专业基础厚实、理论修养较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基础教育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全面服务华文教育。
(三)培养学生成绩显著,学校办学声誉大大提高
通过实践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重实效“六结合”华文教育模式,我校华文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境内外培训服务南亚东南亚华文师生3000余人;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学生300余名。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境外华人华侨聚居区从事教育、新闻传播等工作,有的担任了缅北地区华校校长,有的成了当地华校的教学骨干,有的成为当地有名的记者。
多年来,我校华文教育得到云南省政府、云南省侨办、临沧市政府和临沧市侨办的充分肯定,赢得缅甸果敢特区政府、佤邦特区政府和克钦特区政府的良好赞誉,他们以各种方式向学校表达了谢意和敬意。我校华文教育新模式被《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日报》《临沧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华文教育网、云南网和果敢大众网、《果敢新闻》《佤邦新闻》等争相报道。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副常务秘书、缅甸掸邦管理厅副厅长(腊戌市行政长官)、缅甸东枝学校董事长、缅甸曼邦教育局局长及柬埔寨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国的驻昆明总领事馆领事等纷纷到我校就华文教育进行互动交流,对我校开展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华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四、结语
“华文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12]。华文教育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解决教师问题、加大本土化华文教师培养是关键。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为此,结合华文教育实践,针对各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华文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及时梳理、总结华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对做好本土化华文教师培养意义重大。
[ 参 考 文 献 ]
[1] 乔翔,邹丽冰.缅甸掸邦东枝华文教育状况及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5(5):118-123.
[2] 曾毅平.略论多层次、多类型的东南亚华文师资培养[J].海外华文教育,2015(4):541-547.
[3] 成巧云,施涌.缅北地区华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海外华文教育,2011(4):106-110.
[4] 张向前,朱琦环,吕少莲.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8.
[5] 宛新政.孔子学院与海外汉语师资的本土化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7-31.
[6] 吴勇毅.新时期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形势及主要变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28.
[7] 曾毅平.略论多层次、多类型的东南亚华文师资培养[J].海外华文教育,2015(4):541-547.
[8] 徐笑一,李宝贵.海外华文本土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55-162.
[9] 包含丽.侨乡地方高校开展华文教育的探索:以温州大学为例[J].八桂侨刊,2011(1):45-48.
[10] 赵大春,贾钊.中国大力推进针对东南亚、南亚的华文教育培训[EB/OL].[2011-06-07].http://www.jyb.cn/world/hwjy/2011066/t20110607-435349/thml.
[11] 佘双好.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民要论)[N].人民日报,2017-01-10.
[12] 裘援平: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海外华教“三化”建设[EB/OL].中国华文教育网,[2016-09-12].http://www.hwjyw.com/info/content/2016/09/12/33228.shtml.
[責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