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边坡渐进破坏的分区计算模型
2020-02-06蒋茂林陈文胜戴嘉宁李颖豪
蒋茂林,陈文胜,戴嘉宁,李颖豪
(长沙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边坡稳定性分析是土木工程领域长期研究热点之一[1],已有很多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估方法。其中,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条分法(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条分法、Janbu 法、传递系数法等)[2−4]仍是最主要的边坡分析方法。条分法是先将复杂的滑体划分为若干竖直条块。然后,通过力的平衡条件求解,获得各条块上的相互作用力。最后,通过极限平衡理论,求解阻滑力(矩)和下滑力(矩)的比值,获得安全系数。但无论哪种条分法,都对条块受力进行了简化,使问题静定可解。简化后,问题可以解答,但会给结果带来不可避免的误差。
伴随计算机计算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还有数值分析方法,如:有限单元法、离散单元法、无网格法、无界元法等。数值分析方法旨不同边界条件下,求解边坡的位移场、应力场、渗流场,并模拟边坡破坏过程,其精度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本构模型。因为计算原理的差异,不同的数值分析方法,所以会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尽管分析边坡的方法愈来愈多,但因条分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理解等优点,是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估中应用最多的方法。
1 传统条分法的特点及渐进破坏
传统条分法无论是只适用于圆弧滑动面的瑞典条分法,还是可以适用于任意形式滑动面的Janbu 法、传递系数法等,都存在2 个特点:
1) 滑动面上所有点的安全系数相同,目的均为求解得到边坡整体安全系数。认为边坡的整体安全系数与各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处处相等,从而方便计算整体的安全系数。该特点同样延续至有限元的强度折减法中(对材料强度参数的折减,处处相等)。这一特点造成计算过程中认为:当边坡将要发生滑动破坏时,其滑面各处同时达到强度极限。
2) 传统条分法在计算各条块的阻滑力(矩)时,都是按照其峰值强度求得。实际上,边坡往往因内外界因素的作用,存在局部失稳区。而局部失稳区若按峰值强度计算,其阻滑力较工程实际大。这一特点认为:滑面各点安全系数处处相等,而导致后遗症。因为每一条块的特异性,其抗剪强度与下滑力均不同,所以各自达到峰值强度时刻不一致。当某一条块的下滑力超过其峰值强度时,该条块就会发生剪切破坏,承受能力会从峰值强度衰减到残余强度。故采用传统条分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时,一般会高估边坡的承受能力,高估后果会导致工程、生态出现巨大损失。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边坡发生失稳滑坡并不是一蹴而就。坡体总是由某一部位先失稳,失稳区域再逐渐扩大,最后导致边坡整体滑坡,因此坡体各局部的强度发挥是不一样的。最先失稳部位的强度最先达到极限,随后开始影响周边条块,失稳区逐渐扩展,该过程就是边坡的渐进破坏[5]。其本质是局部坡体先达到峰值强度而破坏,其抗剪强度由峰值变为残余值,之后超额剪应力转嫁给相邻土体,导致相继破坏,最终形成贯通滑面[6]。
为了实现对边坡渐进破坏的分析,得到合理的安全系数,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条分块体的模型,即分区计算模型。
2 边坡分区计算模型
分区计算模型通过条块间的力学分析,在考虑边坡渐进破坏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发生破坏或将要破坏的土体区域,将这部分土体按残余强度来计算阻滑力,而能抵挡下传推力的稳定土体按极限强度来计算阻滑力,最后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分区计算模型的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分区计算模型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artition calculation model
准确找到破坏后,按残余强度计算的土体、能抵抗住剩余推力和自身下滑力的土体位置是分区计算模型的关键。模型基于每个条块的力学特点,将边坡土体分为3 个区域:
1) 失稳区。自身的下滑力大于其极限抗剪强度,从而产生局部破坏。
2) 临界区。极限抗剪强度只够抵挡自重产生的下滑力,而无法承受失稳区剩余推力与自身下滑力的双重作用,土体发生局部破坏。
3) 稳定区。极限强度足以承受失稳区的剩余推力和自身下滑力的双重作用,土体稳定。
不对边坡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失稳区和临界区就是边坡土体的剪切破坏区。
分区计算模型示意图如图1 所示,自上而下分别为失稳区、临界区、稳定区。但实际工程中,由于边坡的复杂性,可能存在仅有失稳区或稳定区、3 种区域相互穿插等情况。因此,应严格按各条块受力情况和局部安全系数进行分析判断。
2.1 基本假设
分区计算模型按传统条分法竖向条分法进行条块划分,条块底面视为平面。基本假设为:
1) 滑坡是渐进发生的,由某一条块先失稳,之后沿潜在滑移方向,依次影响下一个条块。
2) 各条块潜在破坏模式为沿底面剪切滑动。
3) 每个条块都有自身的安全系数,也称之为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该系数是判断条块分区的重要指标。
4) 条块所受剩余推力的方向与其上一条块的底面平行。
5) 根据力产生的条件,物体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认为:只有上部条块突破极限强度破坏,存在剩余推力的传递,才有条间力的存在。
6) 土体不受拉,条块间不存在拉力。
2.2 求解方法和受力分析
分区计算模型先从边坡最上方的条块N 开始,一直计算到最下方的条块。然后,在该过程中,对各条块进行了完整的力学分析和局部安全系数计算。最后,综合各区域抗剪强度和下滑力,对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
模型中,条块受力分析、安全系数计算和力的传递都是在传统条分法的基础上,结合分区计算模型渐进失稳过程中条块的受力特点进行的。
计算过程中,有3 个计算阶段,条块底面存在2 种应力状态:极限应力状态和残余应力状态。为达到各计算阶段预期实现的目的,在满足力学分析的条件下,模型对2 种应力状态进行合理运用,实现对边坡各区域的搜索判定和稳定性分析。具体计算过程为:
1) 阶段一,所有条块不考虑条间力,按极限应力状态计算,求所有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fi。fi为极限抗剪强度与剪切力之比。fi<1 的条块为失稳区条块,这些条块即使没有条块间推力的作用,也会发生自发性的剪切破坏。
2) 阶段二,从边坡顶部条块(受到推力为0)开始,在考虑剩余推力的作用下,按极限应力状态计算局部安全系数fir。当fir>1 时,判定条块i 属于稳定区,剩余推力以0 向下传递。当fi>1 且fir<1 时,判定条块i 为临界区,并按残余应力状态计算其剩余推力向下传递。按滑坡趋势从上至下逐一传递剩余推力,完成每个条块的力学分析和所属区域的判断。
3) 阶段三,基于失稳区、临界区的残余强度和稳定区的峰值强度,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完成边坡稳定性的评估,并指出基于分区计算模型理论上最佳的支护加固位置。
在这3 个阶段中,值得注意的是:①尽管直接进行阶段二的计算,也能获得渐进破坏下土体的破坏区域,最终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结果一致,但是无法划分失稳区和临界区。利用模型搜索判定失稳区和临界区的理由,除两区域的失稳是否具有自发性外,更重要的是在边坡治理领域中,若采取合理措施,对临界区起点条块的位置进行加固,可抵挡住还未累积过大的剩余推力。此时,由于临界区不受剩余推力作用,不会发生剪切破坏,能继续维持其峰值强度,因此,可经济有效地提高边坡稳定性。②剩余推力加入计算过程中,若无推力产生,则将推力大小以0 传递,提高计算过程的程序化,便于编程计算。③分区计算模型考虑边坡的渐进破坏,主要体现在阶段二对边坡各区域的分析判定中。模型中,从失稳区开始,对破坏土体采取残余应力状态进行计算,获得剩余推力不断向下传递和分析,从而明确基于渐进发展过程中区分边坡各区域界限。
分区计算模型中,极限应力状态下的条块阻滑力,可直接由受力分析和库仑公式求得。而残余应力状态因为剪切面已经出现,则不宜采用极限应力状态继续计算。基于极限应力状态,通过对黏聚力c 和内摩擦角φ 值进行调整,以满足残余应力状态的计算。对于边坡剪切破坏面而言,由于土体性质的差异,黏聚力c 和内摩擦角φ 的衰弱程度[7−9]不同,用衰减系数kc,kφ表示,而衰弱程度的大小主要与土体黏粒含量及塑性指数有关。Skempton[10−11]通过实验证明:当黏粒含量超过50%后,土体残余强度可由黏土矿物之间的摩擦力决定。对于黏土边坡而言,剪切破坏后的残余强度由摩擦力维持,此时可以考虑滑带土黏聚力c 为0(kc=0.0)。
分区计算模型条块的受力如图2 所示。未承受剩余推力的条块受力图如图2(a)所示,有剩余推力传递的条块受力图如图2(b)所示。推力Pi+1可以为0,推力的传递机制与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相似。因为假设条块沿底面滑移,Pi+1的作用点对该条块局部安全系数和剩余推力的计算没有影响。图2 中,Pi+1作用点并非真实作用点。
图2 条块受力Fig.2 Forces applied on a slice
1) 条块底面的法向力
①未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法向力Ni为:
②承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法向力Nir为:
式中:Wi为条块重力;αi为条块i 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Pi+1为上一条块传递下来的剩余推力(若上一条块稳定或自身为最顶端条块则Pi+1=0);αi+1为上一条块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 条块下滑力
①未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下滑力Qi为:
②承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下滑力Qir为:
3) 极限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
①未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阻滑力Ti为:
②承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阻滑力Tir为:
式中:ci为土体黏聚力;li为条块底边长;φi为土体内摩擦角。
4) 残余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
①未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阻滑力Ti'为:
②承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阻滑力Tir'为:
式中:kc,kφ分别为残余应力状态下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衰减系数。
5) 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
①未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fi:
②承受剩余推力作用,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fir:
其中:fi主要用于阶段一寻找失稳区条块;fir主要用于阶段二寻找临界区、稳定区条块。
6) 剩余推力为:
式中:Pi为第i 个条块的剩余推力,考虑土体不存在拉力,故Pi≥0;若计算得到fir>1,取Pi=0。
7) 边坡安全系数为:
式中: TIi', TC'i为失稳区及临界区条块残余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TSi为稳定区条块极限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R 为圆弧滑动面半径;K 为边坡安全系数。通过式(1)~(12)依次分析所有条块的受力状态和局部安全系数,完成边坡区域的搜索,并求得边坡安全系数。
2.3 计算步骤
分区计算模型完成滑动面搜索和条块划分后,以条块为基本单元,搜索边坡各区域,并基于各区域不同应力状态计算边坡安全系数。
在整个计算流程中,每个条块需考虑自发破坏的无剩余推力作用和基于渐进破坏[12]的有剩余推力作用进行两次力学分析计算,完成分区后,再求解边坡安全系数,其计算步骤为:
1) 不考虑剩余推力,通过公式(9),计算出边坡每个条块的局部安全系数fi。
图3 分区计算模型流程Fig.3 Calculation flow chart for partition calculation model
2) 从边坡顶部条块N开始计算,通过公式(10),(11),求得其安全系数fNr和剩余推力PN,将PN传递给下一条块N−1,通过相同公式计算其安全系数和剩余推力PN−1。
3) 重复第(2)步中剩余推力的传递及条块的分析计算,直到计算完最底端条块的安全系数f1r。
4) 通过有无剩余推力,求得每个条块的2 种局部安全系数fir和fi的大小,实现对边坡各区域范围的判断。当fi<1,该条块处于失稳区;当fi>1 且fir<1,条块处于临界区;当fi>1 且fir>1,条块属于稳定区。
5) 对于不同区域的条块,应采取不同的应力状态来计算其阻滑力。稳定区采取极限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计算式(5),临界区和失稳区采取残余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计算式(7),采用式(12)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
3 算例
3.1 程序介绍
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区计算模型与传统条分法的对比分析,结合滑动面搜索方法及分区计算模型,开发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Slope-PCS。该程序设计了交互式的操作界面,采用面向对象的C++作为开发语言,利用微软基础类库MFC,遵守最新的编码规范。程序主要包括文件系统、视图设置、模型绘制、参数设定、分析计算及数据结果可视化6 个模块。
程序设计的计算方法有: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不平衡推力法及本研究提出的分区计算模型。通过网格法,实现对滑动面的搜索试算,能较全面地实现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找到最不利滑面。同时,为保证分区计算模型与其他方法的严格对比分析,程序还设计了指定滑动面的功能,保证了单一变量的原则。
3.2 程序算例分析
本研究提出的分区计算模型,在传统条分法的基础上,考虑了边坡渐进破坏及条块局部稳定性,对各个条块的应力状态做出了力学分析。针对不同应力状态的条块,求解其对应的阻滑力,并基于这种真实应力状态下的阻滑力,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为了探讨分区计算模型的特点,作者拟采用Slide 软件计算说明书中的工程案例,该黏性土边坡模型如图4 所示,土体容重、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0.0 kN·m−3、20.0 kN·m−2、20°。
分别采取瑞典法、毕肖普法及分区计算模型计算,利用自编程序Slope-PCS 进行分析。考虑为黏土边坡,依据Skempton 的实验结论[10−11],设定残余应力状态下黏聚力c 的衰减系数kc=0,内摩擦角φ 的衰减系数kφ=1,即残余应力状态下黏聚力为0,而内摩擦角不变。
图4 土质边坡模型Fig.4 A soil slope model
本程序中,各传统条分法计算结果与Slide 软件进行对比,验证了程序的正确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程序依据瑞典条分法和分区计算模型,得到的结果示意图如图5,6 所示。图6 中,分区计算模型图基于各条块的力学分析和局部安全系数,判断出滑动面各条块的所属区域。工程应用中,可依据该分区标识,进一步进行滑坡治理工作。
由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条分法、分区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安全系数,分别为:2.039 6,2.124 6,1.461 7。由计算结果可知,对于图4 中的滑动面,分区计算模型的结果较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条分法的偏小。主要是分区计算模型基于边坡渐进破坏,考虑了土体的真实应力状态。上部条块自发性滑移产生剩余推力,并不断累积作用于下一条块,致使坡体某些条块底面的土体发生破坏。这些会产生破坏的土体,按其残余应力状态进行计算。因此,破坏土体的阻滑力采用的是残余强度,分区计算模型的结果可使工程更安全。
图5 瑞典条分法分析结果Fig.5 Result by Swedish slice method
图6 分区计算模型分析结果Fig.6 Result by partition calculation model
传统条分法安全系数为边坡阻滑力(矩)与下滑力(矩)的比值。其中,阻滑力矩均在极限应力状态下求得,滑面各处皆处于稳定状态。但现实中的边坡往往因为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局部失稳区,如:牵引式滑坡[13]、推移式滑坡[14]。所以实际工程中,按照传统条分法分析边坡稳定性,虽然稳定性分析所得安全系数满足要求,但仍可能发生滑坡破坏。
分区计算模型基于边坡的渐进破坏,利用式(9),(10)求解各条块的2 种局部安全系数,完成对各条块真实应力状态的判断,并以此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这是在传统条分法的基础上做出补充和完善,更符合工程实际。
分区计算模型最重要的是对失稳区、临界区及稳定区进行搜索判断,本质是判断边坡各部分土体真实的应力应变状态。由公式(12)可知,与传统条分法的主要区别是阻滑力的计算。其计算结果不仅与土体原始强度参数c,φ 相关,还与残余强度参数、各区域大小有关。根据Skempton 的实验结果,确定黏土边坡残余应力状态下黏聚力衰减为0,而内摩擦角不变。实际工程中,需因地制宜,考虑滑带土残余强度进行计算,发现边坡整体处于稳定区时,分区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瑞典法的相同。
该方法也为边坡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有效减少边坡中处于残余应力状态的条块数量,可以大幅度提升边坡稳定性。基于失稳区和临界区发生剪切破坏的特点,在两区域交界处,实施滑带注浆[15]、锚索等支护手段,可以在剩余推力较小时阻断渐进破坏的发展,让临界区条块不受力或少受力,从而转变为稳定区,有效提高坡体稳定性。
4 结论
1) 基于条分法提出了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分区计算模型。区别于传统条分法是将所有条块按极限应力状态计算,该模型会判断各条块真实的应力状态,计算阻滑力,更符合工程实际。因此,计算的安全系数也更加可靠。
2) 通过计算不考虑条间力的条块局部安全系数fi及基于渐进破坏考虑剩余推力的条块局部安全系数fir,实现边坡分区。当fi<1 时,条块处于失稳区;当fi>1 且fir<1 时,条块处于临界区;当fi>1且fir>1 时,条块处于稳定区。
3) 分区计算模型基于条块破坏的自发性和渐进破坏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边坡支护最合理的位置,即临界区与失稳区的交界处。由于临界区失稳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上部传递的推力。因此,在临界区顶部条块或失稳区底部条块进行支护加固,让临界区条块少受力或不受力,使其成为稳定区条块,能有效提高边坡稳定性。
4) 通过算例计算表明:当存在失稳区时,按条块真实应力状态求解的边坡安全系数较传统条分法的偏小;而当边坡整体处于稳定区时,其得到的安全系数与传统条分法的相同。这一结果符合工程实际,表明该方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