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演奏中的细节处理
2020-02-05李明惠
李明惠
《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是肖邦晚年复杂、矛盾的内心状态下创作的,该作品具有多重性与戏剧性,想要演奏、诠释好这首作品,细节的处理格外重要。以下,是笔者总结出演奏本曲需注重的五个方面。
一、不同节奏的把握
本文针对《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的节奏要研究的有:波兰舞曲节奏、Rubato节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和连续的切分节奏。
(一)波兰舞曲节奏
波兰舞曲是一种三拍子、具有稳健节奏和适中速度的舞曲。波兰舞曲的节奏型为XXXXXXX。
作品在第22小节起出现了波蘭舞曲节奏,演奏时第一个八分音符要稍长些,要坚定有力,其后的两个十六分音符随之紧凑些,第三拍可稍做延长。
波兰舞曲蕴含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双手要跟随着内心的节奏使力量传送到波兰舞曲的节奏点上,即两个十六分音符要推动着向第二拍的第一个音走,而第三拍两个八分音符向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走,要抓住节奏里的“点”,音乐的感觉是向前推进的。
波兰舞曲的节奏不宜过快,在速度上接近于进行曲,富有弹性且充满肯定与自信。
(二)Rubato节奏
Rubato即自由节奏,是肖邦常用的一种特殊节奏。对于这种节奏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乐谱上明确标有“Rubato”的字样,另一种则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作品中的速度伸缩。这部作品中的一些乐句就暗含了对自由速度的运用,如作品的引子部分的“幻想”乐思。在第1、2、7、8小节中,四分之三的节拍内出现大量音符,二分音符被自由延长,随后的小音符琶音是二分音符的填充,如回声。第1、2小节的前三个小音符和第7、8小节的前两个小音符稳步演奏,其后的20个音按照5个音一组共分为四组,从低音区到达高音区,演奏时要摆脱节奏束缚,第一组可稍慢些,第二、三组逐渐加快,最后一组随着乐句的收尾渐慢。至第60小节的右手以半音下行的旋律使纠结的内心状态渐渐得以平息,下行音的前几个音拉长,再逐渐加快速度,使乐句具有伸缩性。音乐从第116小节开始进入了短暂的平缓期,第117、119小节右手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由慢至快。
肖邦的Rubato节奏不是完全自由,在保持乐曲原有速度框架下进行一种“伸缩”处理,即放慢的速度之后还要补回来。演奏Rubato节奏时要注意乐句整体的流畅感。
(三)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
这部作品有几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它们都是起连接作用的过渡句,如第128小节起,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演奏时,速度切忌过于死板,要按照乐句的整体轮廓、旋律走向,把旋律的上下走向与力度的强弱相结合,即上行的音渐强,下行的音渐弱,着重强调每组的最高音。要区别开正常的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十六分音符,将一串音符有弹性、有表情变化地演奏出来。
(四)连续的切分节奏
这部作品从第56小节开始运用了长达四小节的连续切分节奏。经过从51小节到55小节三度的迂回上行,到第56小节发展为乐曲的第一次高潮,57小节旋律重复了一遍,随后又向下半音模进两小节,最后在层层向下的半音进行中趋于平静。这四小节的切分节奏,右手八度音程的远距离跨越不能仅靠踏板来连接,还应做到每个音都深入琴键底部,尽量保持其切分音的时值,小指指尖立住,使音色饱满。同时,左手小指要抓住正拍上的音,并拉住低音隐藏的旋律线条,与右手的切分音形成呼应。
二、抒情性旋律的诠释
肖邦的作品在广泛汲取波兰音乐素材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极具抒情性的旋律。
第24小节出现了全曲最重要的主题,左手演奏波兰舞曲节奏,其旋律线条悠长、曲折,阐释忧伤之情。之后出现的一些旋律都是由这个基本主题演变而来,它们在音调上非常相近。主题旋律是从第二拍——弱拍开始,演奏前要把握音与音之间的走向,从肩到指尖力量通畅,下键速度要慢,触键要深且长。力度的强弱与旋律走向相结合,旋律上行力度渐强,旋律下行力度渐弱。第26、30小节中三连音的演奏要圆润。第28小节,旋律以二度上行的关系进行模进,使音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左手的演奏要抓准低音隐藏的旋律线条,平衡好双手的明暗层次。
第116小节开始,是一段柔美的片段,演奏时手指稍稍放平,让指肚去轻轻抚摸琴键,通过增加触键面积使声音变得更加柔和、连贯。从第181小节开始,要注重音乐的抒情性,注意长、短乐句间的呼吸,突出旋律声部,控制伴奏的音量。
在演奏抒情性旋律时,要利用重量的转移使声音连贯,靠下键的速度来调整音量的大小,使旋律更为优美动人。
三、声音层次的平衡
(一)纵向声音层次的平衡
这部作品中肖邦多次运用了复调手法,表现他内心复杂情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第66小节,音乐进入了三声部的平缓期,左手上行音阶进行,带有疑问的语调,在走到中声部的降D时乐句并没有结束,此时右手第三拍应进行衔接。演奏时把握速度与力度的均匀,营造舒缓的气氛。第67小节进行了重复,到第68小节,音乐由三个声部发展为四个声部,加入典型的波兰舞曲节奏型,原有的上行音阶也被下行音阶所取代,音乐中夹杂紧张、不安和迷茫的情绪。随后,音乐在C大调和E大调上进行反复。由于此处声部复杂,旋律线互相交织,因此演奏时要严格遵守乐谱上的每个连线标记,在错综复杂的织体中找到音乐的走向。
乐曲在第105至107小节运用了模仿式的复调创作手法,虽然只有三小节,但“降E-降E-降D-降C-降B”的短小动机在低声部与高声部间进行六遍反复,每次动机的结束又是下一动机的开始,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度。要在快速进行的音乐中把握住每次动机,并且不能破坏高声部的旋律线条。
从152小节进入全曲的中段,音乐形象稍明朗、平静。此处,肖邦运用了复调创作手法。
在演奏此处的三声部时,高声部需要用小臂带动手指将力量传送到小指,指尖要揉到琴键深处;中声部相当于背景,要贴键轻轻地演奏,注意控制大指的音量使音乐平稳进行;低声部不仅是伴奏的作用,两小节一句的低音旋律线条,与高声部互相呼应形成一个二重唱的效果,左手的演奏每个音都要歌唱,为高声部的主旋律起到填充的作用。
第242小节起,主题转为慷慨激昂的情绪。此段技巧复杂、织体密集、音响效果丰富,必须在熟悉了每个声部之后再将三个声部合起来演奏。演奏时,右手的小指一定要将高声部旋律突出出来;中声部的和弦复杂多变,要将其控制在高声部的音量之下,掌握好每个音的把位使音乐连贯通顺;低声部是八度的连续进行,要按照半音的旋律走向演奏。要在演奏好八度和大和弦的同时保证高声部的主旋律,平衡好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
肖邦的复调技法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演奏时抓住各声部的特点,保持主旋律的充分歌唱与连贯,通过各种不同的触键方式来区分每个声部的音色,使其达到平衡。
(二)横向声音层次的平衡
横向声音层次方面,本文主要对这部作品的引子部分进行研究。
这部作品的引子是幻想曲风的宣叙调。高声部从第1小节的降A,第2小节的降G,第3小节的降F,到第7小节的降E,再到第8小节的降D,最后到第9小节的降C构成了一个连续二度下行的音乐骨干框架,这完美的构思即是引子的精华所在。演奏时要抓住作品中的骨干音,掌关节的架子要支撑住,下键要迅速,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像钟声一样。后面的音则都是二分音符的填充,要控制在二分音符的音量,形成钟声还在耳边回荡的震感。
演奏者对乐曲一定要有結构感,分清音乐发展进行中的主次关系,明确音乐中的框架及走向,从而调整好力度布局的层次关系,使次要因素为主要框架服务,使音乐一层层有序地发展。
四、指法的运用
结合日常演奏与教学,笔者对作品中的几处指法有一些特殊认识。
第10、11小节的左手有一组八度演奏的三连音,乐谱上显示是用左手演奏,在八度三连音出现的同时,右手并没有新的音符要演奏,这时可以将左手的八度用双手来演奏,这样更有助于低音旋律形成连贯的线条,确保了八度的音色。第22、23小节,这里出现了波兰舞曲节奏,由于八度是钢琴演奏中一种较难的技巧,此处的右手是休止符,因此可以将八度用双手来演奏。
第25小节,左手第一拍的后半拍是波兰舞曲节奏型中的十六分音符,乐谱上显示是用左手演奏,左手的低音声部还暗藏一条旋律线,将十六分音符用左手演奏会影响低音线条的连贯,换成右手演奏,就会使音乐保持连贯,同时还确保了波兰舞曲的节奏。相同的地方还有第29、45、49小节。
五、音乐张力的体现
这部作品交织着肖邦晚年的多种情感,音乐充满不同风格和元素,从标题中就可看出,乐曲既有“幻想”的成分,又有“波兰舞曲”的成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使音乐充满了内在的张力。
体现作品的内在张力须建立对全曲结构的正确把握,掌握音乐段落的划分和音乐情绪的转变。抓住框架,突出音乐形象。在音乐情绪将出现变换时,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要站在作曲家的角度,感同身受并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悲情肖邦》,于润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肖邦画传》,詹姆斯·胡内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