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现状与调整
2020-02-05吴文燕
王 栋, 吴文燕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之后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从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潜力最大和前途最广的国际合作倡议,对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全球市场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到与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识别标记,也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语言通,则民心通[1]。不同时代的语言规划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视角。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规划。目前,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势必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因此,应从语言教育规划服务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加强我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教育,调整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地区和层次分布,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作为主要载体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当前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总体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调整其规划,从而满足与沿线国家开展全方位、高质量交流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的探析不仅有助于优化外语教育规划布局,提升语言整体服务能力,还能促使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使用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获得多个沿线国家响应,最初就有65个国家正式加入,之后参与国家数量逐渐增加。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它们分布于亚、非、拉、欧各大洲,包括了世界上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覆盖了全球60%以上人口。从语言使用来看,这些国家所使用的语言复杂多样,仅官方语言就有60余种,而其国内各地所使用的方言更是多达2 500余种[2]。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国家大多数使用非通用语言,部分语种在我国高校尚未开设相关专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我们可以将英语作为通用语与“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交往,但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与之建立真正友谊,则需使用该国人民最乐于使用的语言沟通交流。此外,官方语言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能够凸显该国特有的文化价值,因而使用官方语言与外方进行交流也是对他国的尊重。有鉴于此,有必要梳理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并调整其规划,努力培养能够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外语人才。所谓外语教育规划,是指所制定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包括对外语地位的认定、外语语种选择、外语水平要求、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教育层次等诸多问题,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3]。国家外语教育规划与国防、外交、经贸等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规模、外语教育语种分布、外语人才培养层次等是国家语言能力(N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y)的重要标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具有较强的国家语言能力,如美国就具有处理500多个语种的能力,可为公民开设200多个语种的课程,其外语人才储备为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服务保障[4]。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各方协同合作。在此过程中,外语教育应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为此,教育部要求,截至2020年,我国高校要开设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专业,同时还要注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除语种分布之外,还应该在区域平衡、培养层次、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高等外语教育整体规划,使其能够满足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在于日常交流,还在于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体制。因此,外语教育规划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调整,还应注重微观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此,笔者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对三类高校进行重点考察,以期了解其外语教育的现状和现存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二、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现状
我国高校门类众多,数量庞大,资源分布不均,很难简单概括其外语教育的具体现状。据统计,我国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点多达近3 000个,但仍以英语、日语、俄语专业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培养规模和层次上也存在问题[5]。就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三类高校即高等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外语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探析这些高校在外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等外语院校外语教育规划现状
高等外语院校是以外语及相关学科教学与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其语种设置较多,且具有悠久的外语教育教学历史,是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所需外语人才的重要基地[6]。当前,各外语类院校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仅在2017年就新增11个新语种专业,一些仅被沿线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也被列入了该校选修课程,如提格里尼亚语(埃塞俄比亚)、北恩德贝勒语(津巴布韦)和毛利语(新西兰)等。此外,从培养模式看,部分院校已经实施了“一带一路”外语专项招生计划,旨在培养高端外语人才,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表1列举了目前我国主要外语院校本科层次语种专业的开设情况。
表1 高等外语院校外语专业(本科)设置情况
续表
由表1可见,我国高等外语院校开设的语种专业虽覆盖面较广,但在对接“一带一路”上还存在空缺,如中亚、南亚地区部分语种尚未涉及;在非通用语高学历人才培养上有所欠缺,很多语种博士点稀缺甚至空白。从培养模式来看,虽然一些高校已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但规模相对较小。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强度和难度大,短期内很难满足与其他专业复合的要求。因此,对于部分非通用语种,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规划,以便学生有更长的学习周期,以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
(二) 综合性大学外语教育规划现状
一般而言,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办学规模大,科研实力较强,具有较浓厚的人文科研氛围。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其全面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外语学科是综合性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我国对外科技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2即按照我国区域分布列举了部分综合性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外语专业的开设情况。
表2 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设置情况
由表2可见,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教育仍侧重于通用语种,仅有少数高校如北京大学开设了部分“一带一路”沿线非通用语种专业。然而,与其他高校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科多样性,它们拥有很多服务国家战略的其他资源。此外,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也具有优势。它们大多设有外语学科硕士、博士点;多设有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的南海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的南亚研究所、兰州大学的中亚研究所等,其研究对象恰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心地区,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在这些地区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鉴于上述优势,在外语人才培养上,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其优势加强内部或对外合作,通过实施系部联合培养、校际师生交流等举措,培养更多熟练掌握语言技能、通晓中外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现状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国内节点,其与很多沿线国家毗邻而居,与邻国在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上有很多共同之处[7]。如新疆就与中亚、南亚部分国家接壤,而云南、广西则与东盟各国比邻,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有天然联系,这些地区与相邻国家的各项交流已十分深入。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更应致力于周边国家的语言人才培养和区域国别研究,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近年来,在外语尤其是周边国家的语言教育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了明显进步,如新疆很多高校开设了哈萨克语、阿拉伯语专业,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和广西高校则有开设东盟国家语言专业的传统,东北地区则是我国俄语和朝鲜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表3选取这些地区部分高校并列举其外语专业开设情况。
表3 边疆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外语专业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除了通用语专业之外,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具有开设周边国家语言专业的传统。 但根据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匹配情况来看,仍有很多空白。如新疆与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接壤,但新疆地区并无高校开设印地语、乌尔都语、塔吉克语等语种专业[8]。此外,受生源和师资所限,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规模较小且层次较低,硕士及以上学科点数量少,缺乏面向周边国家语言和国别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除上述三类高校之外,我国还有数量众多的地方院校和行业特色高校。这类学校大多设有外语专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更是遍地开花,但培养模式却趋于一致,以致于近年来出现了“英语专业危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这类高校的外语专业也要抓住机遇,思考其发展道路,既不可盲目开设新的语种专业,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复制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充分发掘校本特色、行业需求和学科优势,建设具有校本优势的特色外语专业[9]。
三、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调整
(一) 当前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的调整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上述类型高校在外语教育上各有优势,但也都存在问题。从微观层面看,目前普遍问题在于语种布局还不够科学,尚未达到开设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专业的要求;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非通用语种专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以语言技能教学为主,其培养周期短,缺少与相关学科的复合型培养,造成了人才培养的“跛脚”,即只会语言,不通晓目的语国家国情与文化。从宏观层面看,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均、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应进行以下调整并处理好几组关系。
首先,要对全国各类型高校的外语专业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10]。当前,上述几类高校仍是我国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的主要力量。高等外语院校需要做到“全”,力争开设更多的语种专业,为国家长远战略建设储备外语人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则应该讲究特色,针对所在地接壤国家开展相应语种教育并开展深入的国别研究,如西南地区高校可以重点发展东盟国家语种教育,而西北地区则应重点培养中亚地区国家语言人才;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可以利用其学科齐全、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行业特色高校、地方高校则应该结合本校特色或地方需求积极寻求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外语教育规划方案。
其次,需要对高校外语专业语种设置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各语种专业的开设规模,确定“一带一路”关键语种并开展长期定向人才培养。外语专业语种布局要体现前瞻性,要努力将当前需求与国家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改变语种分布不均的状况。从培养过程来看,部分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起点应该提前。各级教育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外国语中学为基地,增设非英语类外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合理引导学生学习非通用语种,并在高校招生中予以政策支持,从而做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再次,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层级不完善、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相关高校应该予以重视并努力改进。我国高校外语学科博士点很少,硕士点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学历教育资源尤为匮乏。 针对这一现状,具有一定基础的相关高校应积极申报外语类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而教育管理部门在学科点审批上可考虑适当给予政策支持,以促进我国非通用语种高层次人才培养。
最后,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外语人才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应该通晓目标语国家国情,具备行业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培养单位应该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民族文化、国际关系等相关课程;增设应用型课程,如经贸、商务、旅游课程。当前,各类高校之间如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可以加强合作,联合组建相关区域或国别研究中心;高校内各教学系部也可合作开设民族、政治、法律、商务等课程,共同培养“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当然,各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应持谨慎态度,要结合各校实际如学生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二) 今后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的制定思路
除了上述调整措施之外,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高等外语教育规划还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并在规划制定中予以体现。
首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外语教育规划需要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要从宏观角度规划各语种专业教育规模、区域分布、培养层次等,也要从微观角度思考其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既要关注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也要结合各地区、各类型高校、各语种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等具体情况作分类安排。教育部各语种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制定主要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标准,并指导各校在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建设上开展合作,力争实现资源共享。各学校则应结合自身基础和特色制定校本化外语教育方案和细节,结合国家宏观规划,实现自身发展。
其次,数量与质量的协调。为响应教育部号召,我国众多高校都在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专业,但在此过程中需要辩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尽管目前我国对于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有所上升,但不同语种的情况却不尽相同。因此,在调整外语教育规划时要考虑培养规模,切不可一哄而上,而应结合国家和地区实际需求制定规划,否则容易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11]。就培养质量而言,我国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开设时间短,学生从大学才开始接触,且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学习难度较大。基于这一现实,各高校可以采取延长学制、本硕连读等方式进行培养。在部分生源基地中学开设相关语种课程,与高校衔接、进行定点招生也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措施。
再次,长期与短期的平衡。我国高等外语教育规划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还需要处理好长期规划和短期需求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时期,亟需相关语言服务,在这一背景之下调整高校外语教育规划是国家之需,是应急之需的短期目标[12]。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储备一定数量的外语人才是长久之计,也是提高国家外语能力的必要措施,而其中培养非通用语言人才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在调整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短期需求,也要着眼于未来,应定期开展需求分析和政策解读,着手制定长远规划,然后分阶段逐步推进。
四、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其调整规划、合理布局、实施改革提出严峻挑战。综观现状,尽管近年来已取得一些进展,我国各地区各类型高校在外语教育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包括“民心相通”,需要语言铺路,因此离不开高水平、全方位的语言服务[13]。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对多语种、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整外语语种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和规模、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服务国家战略是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重大责任。同时,对于高校外语学科而言,也唯有抓住机会,分析现状,应对挑战,锐意改革,方能增强实力,从而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