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的庇护
——集体行动向个体行动转变的人类学视角
2020-02-05刘怡然
刘 怡 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问题意识
实现乡村振兴要把握村社共同体的整合机制,因此要在村社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中发现其精神的或文化的核心特征。把握村庄共同体的精神特质,便更容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居民因补偿问题,或以集体方式,或以个人方式采取一些行动。对于居民而言,补偿与行动之间真的只是理性的经济算计关系吗?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又该怎样把握这种逻辑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行动,其目的和逻辑通常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总体上可归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更加关注集体行动为何会发生以及个体行动在何种情况下会转化为集体行动。这不仅是因为个体行动向集体行动的转变较为普遍,还因为集体行动通常被认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更大。在针对集体行动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将其解释为非理性行为。例如,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当中会遵循集体心理。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个性会逐渐消失,群体中个体的思想与情感会关注同一件事情。因此,群体行动与理性无关,只是受无意识行动的支配,是情绪化的非理性行为。[1]布鲁默继承了勒庞将集体行动视为非理性行为的传统,并强调谣言传递对这一行为有促进作用。他认为谣言会让人们产生一种相似的感受,进而刺激集体的情绪;随着情绪增强,集体行动会爆发。[2]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量的社会运动。美国学者开始尝试用更为系统的社会学方法进行解释,但这些解释中仍保留着某些心理学的特点。例如,默顿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促成集体行动的重要原因。他指出,由于生活中有许多参照群体,人们在与之作比较后会产生得失感。如果不满情绪产生并增加,人们就会诉诸集体行动。[3]格尔曾对这一概念做了更深入的阐释。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价值期望,而社会有提供这种价值的能力;当社会变迁导致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可能性小于个人价值期望时,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剥夺感越大,人们参与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4]
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也参与了讨论。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以往的研究过于保守,不仅把集体行动理解为一种非理性行为,还过于强调其负面效应。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将集体行动解释为行动者对成本和收益的理性算计。他认为,理性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会主动发起集体行动,而是倾向于在集体行动中搭便车。但是,在两种情况下,人们会为共同利益采取行动:其一,人们所处群体的人数较少;其二,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5]由此可见,这一理论更强调集体行动形成的内生性条件。但是,许多学者认为,集体行动的发生不仅需要内在动力,外在条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资源动员理论认为,集体行动往往发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且发起者往往掌握一定的资源,但只有在可利用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充沛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6]梯利是政治过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区分了政体内成员和政体外成员。他认为,政体外成员无法像政体内成员一样通过常规、低成本的方式进入政体。因此,政体外成员若要进入政体,要么改变政体,要么打破政体,于是便有了集体行动,且行动是否发生会以对政治环境的预判作为先决条件。[7]
这两个理论框架在集体行动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对其加以借鉴和发展来解释中国的情况。例如,借鉴资源动员理论,一些学者从社会关系、文化背景、[8]现代科技、[9]新媒体[10]等资源形式入手,分析它们如何促成集体行动。再如,从政治过程理论入手,学者分析了国家权力[11]和政治环境[12]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西方理论的发展与其社会运动的发展程度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这些理论对城市居民及工人行为的解释力较强,而对农民集体行动的解释力相对有限。在中国,农民的集体行为多以个体化形式展开,即便是集体的行动,其政治程度也相对较低。郭于华曾用斯科特提出的理论来概括中国农民集体行动的整体状况。[13]她认为,对于农民而言,公开的、正式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行动成本太高且十分少见,所以他们通常通过假装糊涂、虚假顺从、诽谤等一些日常策略作为主要手段。[14]李连江与欧博文将农民的行动特征概括为“依法抗争”,即农民通过强调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来指出地方政府行为中的相悖之处,并依此行动。这样的行动处于灰色地带,始终与中央的法律和政策保持一致,体现了保守性。[15]在这之后,于建嵘、王洪伟、董海军、朱健刚、应星等都对中国农民的集体行动特征做了分析。[16][17][18][19][20]
这些研究成果从心理、社会、经济等层面出发,阐述了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在这些研究中,个体行动有时会被看作集体行动的序章和前奏,而其向集体行动的转变则顺理成章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这种思维习惯导致学者对集体行动结束后的个体行动关注不足,易忽略个体行动是否会产生及如何产生。但事实上,集体行动的结束往往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可能催发和郁结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忽视集体行动之后的个体行动,也就意味着忽视了社会现象的重要一环。同时,笔者也认为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都忽略了历史与文化的维度。事实上,这些村落不仅仅是当下的人、物与现代法规制度等的静止的存在,还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和道德的存在,其共同体的精神还依旧保存在每个成员的身上。[21]而这些共同体要素,对其成员行动的影响不可忽略。
在某市A庄的案例中,笔者发现原住居民在集体行动结束后会继续开展个体行动。对他们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的分析,不仅有益于理解他们行动方式改变的原因,更有助于理解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由于主流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已建立起一套关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话语体系,塑造了科学权威和主流话语,居民的所思所想容易被忽略。[22]因此,笔者以原住居民自发建立的网络贴吧(以下简称贴吧)里的帖子为主要分析对象,并辅以田野调查和访谈资料展开观察。贴吧是居民呈现自己想法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它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且有匿名性等特点,居民在上面可比较自由地发表看法;另一方面,相比于聊天软件群中比较零散的讨论形式,贴吧更有利于呈现细致深入的思考,也有助于重要的议题被反复商讨和评论,以呈现出居民自己的认识角度和思维逻辑。笔者将对这些贴吧中的帖子做整理和分析,尝试理解集体行动结束后个体行动的方式,对他们的动机、策略和行动方式作更深入的分析。
二、村落与贴吧
A庄原是一个传统自然村落,有着悠久历史。这里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在历史上一度成为皇家水稻试验田。其出产的稻米曾是皇家特供品,并得名“B稻”。2000年左右,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落的耕地不断被征用,水资源变得十分紧缺。所以,B稻彻底停种,原住居民也失去了农业收入。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到来造就了与村落毗邻的科技园区的兴起和繁荣。大量打工者的涌入造成了对住所的需求,这为失去耕地的原住居民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他们在原有的平房上加盖楼层并出租给流动人口。由于大部分在科技园区工作的流动人口都在A庄租房。
这样的城中村在某市并不少见,2008年之前有200余个。这些村落一方面确实解决了许多原住居民的收入问题和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但也因为人口密度大、管理难度高,村落环境不断恶化。为改善城市环境,在奥运会之前,某市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对171个靠近城市中心区的村落进行整治。在奥运会之后,市政府则将重点转向了城市边缘地区的50余个村落,计划从2010年起用两年时间进行整治,A庄就是其中之一。
城中村因为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恶劣,常常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也经常以较为负面的形象出现。然而对于居住其中的原住居民来说,城中村不仅是一个生存空间,还是一个不断被历史改造和形塑的家园。因此,要理解居民的行动,不仅要理解原住居民如何认识村落,更要理解这样一个变化中的村落如何影响了他们。
村落贴吧为原住居民提供了一个表达的空间,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搬迁前后居民想法变化全过程的机会。A庄吧于2005年5月18日成立,成立者是该村的一名青年女性,当时正在读高中。后来因她学习较忙、时间有限,村里的另一位稍年长于她的男性居民和她做了共同的吧主。她在贴吧公告中称,贴吧成立的初衷是为让A庄的居民之间有更多交流,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发帖,成为“吧友”。开始时,发帖者以本村年轻人为主,发帖数量也比较少,后来越来越多的本村中年人和居住在村里的打工者参与其中。
为分析居民行为尤其是在搬迁期间的状况,笔者对自贴吧成立到新村建设期间的所有帖子做了统计分类,并对一些重点帖子做了文本分析。(1)村落搬迁后新增的帖子数量很少且以广告为主,所以未列入考察范围。截至2013年12月31日,论坛共有452名吧友,生成48页内容、2328篇帖子以及14 807条评论。从发帖数量上看,贴吧刚建立时帖子数量较少,主要由两位吧主带动发帖。在2006年和2007年,由于吧主忙于其他事情而很少管理贴吧,帖子数量变得非常少。后来随着原住居民对贴吧的了解增多以及租住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贴吧获取信息以及娱乐消遣,帖子数量随之大幅增加。在2010年村落开始整治时,帖子数量迅速增加,在2011年达到顶峰,后随着补偿工作的结束迅速减少(见图1)。
图1 发帖数量逐年变化情况
从内容上看,帖子可分为15类,以娱乐、生活、求助、求偶、租房、广告、拆迁、发泄和村落认同9类为多。论坛成立之初,大部分的帖子都与娱乐休闲相关,主要是原住居民发布一些有趣的故事。从2008年起,在村落中租住的打工者越来越多,发帖人群也从原住居民逐渐扩大到租住者。租住者对村落并不熟悉,生活和交友的需求很高,因此他们发的帖子多以求助和求偶为主。求助主要是询问村内哪里可以买到某种物品,或者东西丢了应该去哪里找,等等;求偶则是在村内寻找异性朋友、伴侣或性伴侣之类。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各类帖子的数量在随后几年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有关娱乐、租房和广告类的帖子。娱乐的帖子主要包含一些消遣的议题和信息,很多人都会在这些帖子上留言或者评论。这一类帖子数量的增加最能体现出贴吧人气。而租房和广告的帖子大多公布一些出租和寻租信息,或者发布一些私人物品或商品出售、转让的广告。这类帖子数量多,也从侧面反映出村内生活的活跃度。在整治正式开始之前的2010年,除去与搬迁直接有关的帖子,其他类别的帖子数量达到顶峰。可见,对于原住民和租住者来说, 村落中的生活并未陷入一潭死水,相反是非常活跃的。随着2011年搬迁的开始,贴吧中与娱乐有关的帖子数量急剧减少,其他各类帖子数量也有相应减少,只有“发泄”类的帖子数量大幅上升。这类帖子主要是指发帖者发布的一些情绪激动、带有谩骂的帖子。值得注意的是,自贴吧成立之后一直到搬迁结束,有关村落认同的帖子始终存在。搬迁结束之后,A庄贴吧也基本被废弃。(见表1)
表1 几类发帖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
虽然各种类型的帖子在整体数量上的变化趋势相似,但从内容上看,与搬迁有关的帖子在论坛里的发布数量最多,一共880篇,约占论坛帖子总数的38%,远高于其他类别。在2008年年末,与搬迁相关的消息便在村里流传。2009年起,与搬迁相关的帖子开始出现在贴吧中,并在2011年达到顶峰,共有487篇,占当年帖子总数的63%。在2010—2012年,A庄吧内对搬迁的讨论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问题。(见图2)这不仅说明搬迁对A庄内所有人的巨大影响, 同时也反映了贴吧确实是人们讨论问题的重要平台。
图2 相关帖子发布数量变化图
三、从集体行动到个体行动
从2010年起,某市政府开始逐个对列入重点名单的城中村进行整治,A庄的整治也于2011年正式启动。7月初,镇政府便开始在村内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在村庄内外拉起横幅,张贴标语,营造氛围;第二种,创办专门发布整治信息的报纸(以下简称《乡报》),用于介绍村落异地搬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强调A庄原住居民应该配合国家发展大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第三种,在村口竖起很多巨幅彩绘广告牌,展示新建居所的美好图景;第四种,派遣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成员挨家挨户探访,向居民介绍政策,发放相关材料(主要为搬迁的原则和政策)。搬迁政策中关于进度的规定十分重要,2011年7月31日整治正式开始。有两个时段被定为主动搬迁期:第一个是2011年7月31日至9月30日,第二个是10月1日至10月31日。主动搬迁期也称奖励期,凡是在此时间段内签订搬迁协议的居民都可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越早签订获得的补偿越多,第一个搬迁期内的补偿多于第二个搬迁期。文件规定:(1)每户可获得5000元奖励费用;(2)在90天奖励期内,前60天每户额外奖励30万元,后30天降为20万元;(3)因异地搬迁,每户还可获得异地补偿,前60天奖励20万元,后30天为10万元;(4)没有加盖二层建筑物的,每户还有20万元奖励。除了提前搬的奖励之外,居民可选择1:1的比例置换新村房屋,或者获得50平方米/人的房屋面积。如果不要房子或希望新房小于现有房屋面积,居民可获得2.4万元/平方米的补偿。从原住居民的角度来看,如果之前没有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二层且愿意配合政府在第一阶段搬迁的,可以获得705 000元的奖励。除了金钱的奖励之外,政府还许诺早搬迁早选房,居民可选自己偏好的户型和朝向。
这时,如果按照理性计算,原住居民应选择尽早配合政府,但大部分人并未选择在第一时间离开。从7月31日到8月31日的一个月内,2 266户原住居民中只有不到20户签订了协议。这20户基本都是在居委会中的党员,在镇政府推动下做示范。不仅如此,从8月7日起,原住居民还进行了几次集体行动,其主要诉求集中于两点:(1)将异地搬迁改为原地回迁;(2)如果前者无法改变,则提高每平方米补偿额度。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在村落居住了一辈子,对村庄有深厚情感,不想离开村落;他们世代以农耕为生,没有其他技能,在村落租房可有稳定收入,如果搬离村落则失去生活来源。然而政府工作人员表示,A庄原址按照规划应为城市绿地,因此无法回迁;同时补偿金额的设定已考虑到了居民未来的生活,所以不能改变。在数次行动未果后,原住居民从8月底便停止了集体行动。
与搬迁有关的880个帖子还可细分为许多类别,包括对补偿政策的讨论、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咨询、对搬迁态度的表达以及对新村安置情况的疑虑等。其中,行动策略也是重要的一类,其中既有相对一般的讨论,也有分别就集体和个体策略的讨论,前者有35篇,后者有38篇。然而,关于集体策略的讨论通常比较泛,大部分是鼓励居民要团结,具体的细节则很少。这些帖子很可能都是对集体行动策略的讨论。虽然最终发出来的帖子只是一些号召,但也有一些回复,得到了一些人支持。
表面上看,原住居民逐渐放弃了集体行动,开始配合政府的整治计划。最明显的表现是一些原住居民开始主动选择搬离村落。从2011年8月底到9月底,原住在村里的2.5万余租住者陆续离开A庄,原住居民的租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随着集体行动的落幕,近400户原住居民选择签订协议。然而,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原住居民并非选择了放弃和妥协,而是改变了行动策略。这一点在网络论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比集体与个体行动策略的帖子就会发现,在拆迁的初始阶段(即从7月初镇政府公布搬迁消息开始),有关集体行动策略的帖子数量不断增多,仅7月一个月便有18篇,之后逐渐降低。随着7月底到8月初集体行动的结束,有关集体行动策略的帖子数量逐渐下降,然而有关个体行动策略的帖子数量却不断上升,并在9月到达顶峰。之后基本上再没有对集体行动策略的讨论,而是都转变为对个体行动策略的讨论。(见图3)
图3 集体行动与个体行动帖子数量随时间变化图
个体行动的影响远小于集体行动。原住居民讨论个体行动策略的空间较大,吧友们商议出的策略也十分多样。例如,测量房屋面积是签协议之前的重要步骤,有的吧友建议对补偿金额不满不要量房,这样可以有一些商讨空间;(2)碳酸美年达.千万别量房啊说什么都别量!A庄吧[2011-09-20].访问日期[2013-10-12]。量房的时候跟测量的人说说好话可以多量一些面积,他们的目的是让我们签字,对测量出的面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也不是他们给钱。(3)吧友143.27.229量房的技巧。A庄吧[2011-09-03].访问日期[2013-10-12]。到了后期,吧友们找到了更多方式,经常向其他居民传授经验,如去医院开个大病证明,就可以获得更多补偿。(4)吧友123.38.211.可以去医院开证明。A庄吧[2011-10-20].访问日期[2013-10-12]。还有人告诉大家政策规定原房屋上加盖的部分是不能有补偿的,但是可以申请家具或者电器折旧,也能额外获得点钱。(5)吧友127.106.132.大家要争取更多补偿。A庄吧[2011-10-05].访问日期[2013-10-12]。从帖子的变化可以看出,原住居民集体行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诉求,更不意味着集体的瓦解,而是改为个体行动。在集体行动转变为个体行动的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镇政府正式宣布搬迁开始的时候,原住居民集体行动的第一需求是原地回迁,第二需求是增加补偿。从镇政府的角度看,这两个需求均是在争取更多补偿款。由于新村地址与A庄原址之间有土地差价,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将第一需求解读为对补偿的需求。第二个需求则更明显是对经济补偿提要求。然而由于这两点都已经在文件和城市规划上有了明确规定,因此镇政府不可能擅自改变补偿的条款。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体行动结束后,原住居民转向了个体行动,但这一行动必须有集体的支持才能实现。如果太多居民选择配合政府的奖励期政策,其他居民的行动就没有了那么强的力量。有的居民在分享个体行动策略时写道:“大家不要那么快签字……家里刚装的东西一拆就不能用了,我们都要申请更多补偿!”(6)吧友114.252.172.拆迁要团结起来。A庄吧[2011-10-13]。而镇政府也意识到原住居民的个体行动如果一直非常有默契,则搬迁非常难展开。镇政府最终只能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对居民进行补偿。这样既避免了集体行动,又满足了居民的需求。可见,原住居民个体行动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标,是因为有集体作为支持,只是集体成为了一种隐形的力量。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力量的存在与作用呢?
四、共同体延续
整治中的行动通常被理解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然而原住民提出的需求是否仅是为了获取更多补偿?如果是,那么行动又是否是最优选择呢?
如果居民为的是经济补偿,那么理性的选择应该是配合国家政策,在第一个奖励期搬迁。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奖励金,而且可以选择更好的房屋户型,最重要的是还不用与政府有任何冲突。然而,在奖金最多的两个月,即第一个奖励期(8月和9月)结束之前,仅有不到400户,即约20%(400/2200)的原住居民选择离开村落。(见图4)绝大部分人仍然选择了坚守。不仅如此,在8月中旬,即集体行动结束之前,几乎没有人选择搬走。
图4 协议签订户数随时间变化图
在原住居民的影响下,搬迁速度比政府预期的要慢很多。为避免原住居民因错过奖励期而拒绝搬迁,镇政府决定将第二个奖励期顺延两个月,即凡在11月和12月搬迁的原住居民也可获得第二个奖励期的奖励。不仅如此,镇政府也开始用一些措施来催促原住居民搬迁。再如,11月初发布的《乡报》强调:“A庄村搬迁腾退势在必行,A庄党支部、村委会不愿意看到强制腾退任何一户老百姓,期待大家主动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除了言语上的号召,施工工作也开始推进,政府随时对已签协议居民的房屋进行拆除。
在镇政府正向激励和反向压力下,许多原住居民选择搬离,然而这样的选择不论收益和成本明显都不是最优的选择。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并且最终领取补偿,与村落共同体的庇护有重要关系。在镇政府工作人员以及许多外人看来,居民回迁的要求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甚至在一些原住居民强调对村落的情感时,也通常被认为是为获得更多收入。如果说在面对记者采访、政府工作人员动员甚至笔者访谈时,居民都有表演的成分,那么他们在贴吧上主动发的帖子则可很好地反映真实的心态。如前文所述,居民在搬迁之前、之中甚至之后,都不断表达着对村落的认同和热爱。在贴吧所有的帖子中,关于村落认同的帖子共有120篇,并在贴吧刚成立的阶段、搬迁阶段和搬迁结束阶段的数量为最多。可见,不论是集体行动还是个体行动,都始终以村落共同体作为基础(见图5)。作为世代居住在A庄的原住居民,对村落深厚的情感和对村落共同体的热爱确实是他们不愿搬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5 有关认同的帖子随时间变化图
滕尼斯将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称为共同体,其中基于宗教和血缘、地缘形成的共同体是其基本形式,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A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原住居民世代在一起居住和劳作。[23]B稻不仅是原住居民的食粮,更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体现和村落历史文化的象征。在笔者入户调研过程中,很多原住居民家里还挂着B稻。有人说:“我家里祖祖辈辈种B稻,原来提到这稻子都是开心,现在只能觉得惋惜。这种子我一直留着,想着什么时候还能再吃到这味道。B稻只能种在A庄,种在别处都不行。这么多年,真是舍不得离开村子。”(7)笔者访谈:原住居民[谭TXL-110712 男]。原住居民的这些共同回忆使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村落共同的情感是他们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这一点在帖子里体现得更为鲜明。一篇题为《昨天今天明天》的帖子得到了很多回复,帖子中写道:“时代发展太快了。儿时的发小,都已经成人,彼此疏远了。现在的A庄,家家都是小堡垒,4层5层都是普遍的,据说最牛的家里还有电梯。现在基本全村人都是靠租房吃饭。不久的将来,听说家要拆迁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但是还是很怀念以前的美好时光,希望家家都能得到合理的拆迁补偿,希望明天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希望就算没有了这个地方A庄也永远留在我们A庄人的心里。”(8)亚洲淼天王.昨天今天明天. A庄吧. [2010-02-05]。这篇帖子体现了对村落的感情和对共同体的眷恋。还有居民在搬迁过程中表达出无奈的心情和对失去家园的恐惧。另一位居民写道:“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A庄正在搬迁中……当时我站在已被拆毁的废墟中,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滋味,我也不知道为何来的这种冲动——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走了!泪流满面的我从梦中醒来,心中那种说不出的难受感久久未能平复。A庄——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对我的子孙后代讲起你留给我们的故事。”(9)吧友123.112.33.A庄——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A庄吧.[2011-07-20].访问日期[2013-12-9]。
直到搬迁接近尾声时,还有原住居民发起“那些几年前买不到的回忆——记我的家乡A庄”的征稿。有一篇帖子写道:“看着村外的条幅,听着老人们的谈话,我知道村子早晚是要拆的。我们每天生活在这里,将时间与期望给予这片土地,不知不觉,而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再多的钱也换不回那些街道、麦田和清澈的溪水了。这就是社会的变迁,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卑微地用钱来补偿内心的失落感。那些羡慕的、嫉妒的或早已跃跃欲试的人们,感受不到钱买走的我们的这份珍贵。我们应该记录下这些事情,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村落。”
城市化进程导致村落历史文化传统的变迁和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的改变,居民之间的生产、生活不再互相依赖。但多年形成的村落共同体仍对原住居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得集体行动结束后的个体行动成为可能。如果居民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经济补偿,那么面对政策,他们很难做到有默契的拖延,也不会在贴吧里分享个体行动的策略和经验。有居民告诉笔者:“我家儿子喜欢上网,跟我说网上都说,只要团结点别着急走,然后多要点都能给。”(10)笔者采访:原住居民[孙ss-121105 男]。还有居民说:“我们经常讨论,也到A庄的贴吧里面去看,虽然知道上面的政策肯定不可能改,但是可以一起讨论些其他的策略。”(11)笔者采访:原住居民[谭TY-121120女] 。进入11月、12月之后,某市的天气开始变得非常寒冷,而村内的生活也越来越不方便,各种线路因为搬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原住居民开始签订协议并且搬离村落,然而他们走之前基本都用了网上盛传的方法,如房屋面积按大一点计算、旧物品按新物品价格补偿、申请贫困户或残疾人待遇。搬迁较晚的居民也表示:“我是12月份才走的,后面走的肯定能通过其他方式争取到之前的奖励,金额不会比之前少太多,不然不肯走的!”(12)笔者采访:原住居民[王WY-120301 女] 。12月底,延长的奖励期结束之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都签订了协议,选择离开村落。
有趣的是,当回迁变得不可能时,居民确实视获得更多经济补偿为唯一目的。他们依赖村落共同体,即在村落共同体的庇护下以个体行动争取更多补偿。从帖子数量来看,个体行动策略帖子的数量虽然在集体行动策略帖子减少时有明显增加,但在集体行动阶段就已出现,并且从一开始就有集体作为重要支撑。虽然他们的行动是个体化的,但这建立在大家都用这种方法以及相信其他居民不会一开始就签订协议的基础上。这其实都与村落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关系。
五、讨论与结论
2012年3月,A庄整治基本完毕。纵观整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进行得十分缓慢,居民有默契地抱团不签协议,甚至开展了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结束之后,居民并没有结束行动,而是调整了行动的诉求、方式和策略,越来越多的人签署协议。到了最后阶段,甚至有居民主动找工作人员协商相关事宜。
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第一,居民的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转变?第二,这样的转变何以可能?
居民行动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三点。
从行动诉求来看,原住居民逐渐放弃回迁,改为追求更多补偿。虽然在政府和一些学者眼中,回迁亦是索要经济补偿的另一种方式,但从帖子中可清楚地看到原住居民对村落的感情以及面对搬迁的无奈和妥协。行动诉求的变化体现了居民在情感和生存目的无法兼得时对生存目的的妥协,而情感则来源于多年基于地缘、血缘和认同形成的共同体。
从要求补偿的方式来看,从正式的到非正式的转变是居民和政府相互达成的默契。在整治中,地方政府面临自上而下的巨大行政压力,同时政策的制定也要与某市整体规划保持一致,不能擅自变动。对于居民来说,即便对补偿不满也不可能轻易离开,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非正式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诉求。
从行动策略上来看,居民在集体行动失败后迅速地改为实施个体行动。这一方面是因为集体行动受到管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集体诉求无法通过集体行动达成。当调整行动目标之后,个体化的行动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满意的经济补偿。
然而,行动的三个转变均需一定的条件保障。已有研究更关注集体行动形成的条件(如情感渲染、资源完备以及政策机遇),而视个体行动为零散现象,既没有集体行动的影响大,也不需特殊条件。事实上,很多个体行动有着很强的集体性。原住居民行动的三个转变之所以成为可能就与此密切相关。正因居民受到村落共同体的庇护,他们才能在实施个体行动时达成默契,并且相互支持与帮助。换句话说,虽然表面上居民的个体行动是零散的,但事实上个体行动具有集体性特征,并以村落共同体为基础。
因此,当我们解释行动时,不应局限在行动本身,而要从整个历史发展和时代背景出发去审视行为背后的真相。伴随我国城市化快速进展的是社会的剧烈转型,对于世代居于此的原住居民而言,村落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的巨变。这一事件促使居民脱离共同体秩序,进入陌生的个体秩序。然而,长期处于共同体中的居民仍有着原来的惯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加依赖通过传统方式寻求共同体庇护,而非直接寻求法律和政策支持。这既是他们要求回迁的原因,也是他们宁可通过非正式途径与其他居民一起行动也不愿脱离共同体提前搬走的原因。因为法律与法规对于原住居民来说是陌生的,而共同体却是熟悉的、符合认知习惯的。通过这一案例,本文不仅希望对行动理论中集体行动向个体行动的转变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也希望为解释当代中国变迁背景下的一些行动提供新视角,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关于共同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