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心理创伤 需要“心理疫苗”

2020-02-04郑四方王玉玲

家族企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障碍心理人生

郑四方 王玉玲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最早的记录源自心理学家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研究。经历战争的极端压力后,士兵们出现“战场疲劳症”,出现“心理麻痹”的心理现象,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过分敏感、失眠、焦虑、易怒、有攻击行为、情感疏离、回避社会活动、没有安全感、记忆丧失、注意力下降。外面看上去可能表现一切正常,但是三五年后,他们突然“觉醒”,陷入回忆的噩梦之中。

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会带来巨大心理伤害。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訾非看来,重大的灾难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冲击他们的价值观,而在灾后他们需要心理上的自我重建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訾非告诉笔者,疫情期间,他们曾接到过一个热线电话,来电者的朋友因感染病毒不幸去世,让这位来电者处于崩溃的边缘。据来电者讲述,他的这位朋友从小学习刻苦,好不容易考上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历尽艰辛出国留学,留学回来后本来准备当医生报效祖国,但是却因为染上病毒去世了。来电者在电话里非常消极地问:“一个人总是要死的,甚至人类也有可能会灭绝,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还要好好工作?”

訾非此前还接待过一对夫妇,他们一直努力地工作、努力地生活,但遭遇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们完全变了,不仅对孩子撒手不管了,生活态度上也变得非常消极。“他们那种仿佛看开一切,却像无根浮萍一样全无所谓的眼神,让我非常痛心。”

“从个人人生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人生是一个过程,需要学会接受才能释怀,但显然这样的说辞对于遭受重大心理创伤的来访者不会有效果”,訾非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巨大冲击,要重建自己的人生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对于这些由于经历重大灾难,而使人生态度发生极大变化的来访者来说,他们的很多质问,实际上是无法回答的。”

“这需要整个社会进行积极的反思,重建大家作为一个生存共同体的感受。”訾非强调,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不是立刻发生的,在受到心理沖击到出现应激障碍之间会有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在这段时间里做一些恰当的工作,比如说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以及心理建设等,这样可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而不是等到应激障碍发生以后再去应对。如果一旦发病,就属于精神医学的范畴了,需要借助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辅助治疗。当然,也有一部分应激障碍在创伤发生时就产生了,专业上称之为‘急性应激障碍,也是需要及时得到专业帮助的心理疾患。重要的是一定要认识到心理治疗的必要性,不能讳疾忌医。”

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创伤反应呢?訾非认为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社会整体对于意外的承受能力降低了。訾非进一步解释道:“一是很多年轻人因为小时候的过度防护。父母希望为孩子屏蔽大大小小的一切风险。全家人盯着一个孩子,怕磕着怕碰着,不能摸这不能碰那,孩子的所有风险被屏蔽了,但谁又能护佑孩子一辈子呢?所以长大成人后,孩子独自面对风雨的能力就比较弱。”此外当人们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价值理念绝对化理解―这个理念并没有问题,但人生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术题,成功源于很多因素,当遭遇失败时,很多人不能够接受现实。

事实上,很多人心理承受能力弱,也源于我们整个社会缺乏挫折教育的意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让我们感到幸福安定,所以人们对偶然性的事件往往缺少警惕心,缺乏风险意识。事实上,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看到背后的风险,经常问一下自己“万一呢?”

因此有效防范心理创伤的方式,就是从小打好“心理疫苗”。在訾非看来,从生理上来说,人的肌肉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当你的身体接受了超负荷训练,对肌肉产生刺激,里面的肌肉纤维就会产生无数轻微的撕裂,之后通过休息和补充营养的方式,肌肉可以超量恢复,这就是肌肉更强壮的秘密。而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通过认知上的改变和情景演练,也可以达到类似的为“心理肌肉”增肌的效果。

猜你喜欢

障碍心理人生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四)2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心灵休憩
心理小测试
选择障碍症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