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练太极拳断劲现象及改善

2020-02-04胡琳

少林与太极 2020年7期
关键词:圆弧体悟太极拳

胡琳

有些人在练太极拳架一段时间后,一招一式十分熟练,但给人感觉总是缺乏劲道、韵味。究其原因,就是劲道不清晰或劲断了。“劲”一般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劲。练拳架中应始终贯穿有这些劲路。断劲是指劲力的中断、停顿、脱节或突变。这是什么原因,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意念的问题

思想意识上没有把一套太极拳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成了一个一个单独动作,这个动作完成了,再进行下一个动作,这就造成断劲。太极拳的一个套路尽管是由许多动作组成的,但是我们应当把它从“起势”到“收势”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甚至可看成一个很长的动作贯穿始终。太极拳的一个套路,就好比一碗面条,这碗面条不是许多根,而是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练太极拳就是这样,动作之间的变换,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动作完成了,再重新开始下一个动作,这样想了,思想意识断了,动作也就出现了停顿,劲也就断了。

我们练拳应当是,把每一个动作的结束看成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看成是下一动的“启动点”,这样就会有一种“劲断意没断”的体悟,就有所谓“连绵不断”“行云流水”的感觉,“劲”也就连上了。

二、每式动作运劲轨迹问题

在每个动作运行中,动作不圆活,直开直合,棱角明显,自然就会断劲。开始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上肢变化上,两手孤立动作,两脚迟缓脱节,动作看起来零乱、涣散,飘浮,没有劲道。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是圆转。拳俗说“要想学好拳,先把圈画圆;要想拳练好,练到圈画小”。太极拳运动轨迹是一种立体螺旋缠丝劲路,杨式太极拳讲“运劲如抽丝”“轻灵圆转”,每个动作都是圆或弧的变换,所谓“非圆即弧”,整个周身都在无数个圆内,即所谓“乱环圈”(可理解为周身无处不是球)膨胀向外。所以,运动中须反复体悟“掤劲不丢,螺旋缠绕”,真正做到“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嫌,没有提拔之意,浑圆一圆,方为合格”。

三、转关处的把握

断劲往往表现在动作与动作的转关之处,有两点须格外注意:

1.重心倒换中胯的问题

动作转换从下肢看,有前进、后退,有左右平开步,及隅向步法,它的主要变化可概括为弓步与虚步的转换。转换中必须先松胯,所谓“逢转必沉”,在松沉中通过蹬腿转腰完成重心倒换,这样也就自然衔接上下一动了。相反,如果没有先松沉,尤其是各个关节部位在没有松开的情况下,就急于变换下一个动作,就会出现明显的断劲。比如:弓步状态下,要后坐转换成为虚步时,有些人是用前腿直接向后顶,而这时的两胯,是一种不放松的状态,是顶着的,这样做不但是断劲,而且还会出现明显的起伏。

2.阴阳转换问题

阴阳转换中,要做到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节节贯穿。前面提到的除了腿上的重心转换,还有劲力的传导问题,劲起于脚,通过蹬腿,让劲力沿着腿部传导上来。除了腿上,在其他許多部位都有转换变化的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手上的转换。比如:陈式的倒撵猴手上的动作,由前推变为后带,再缠腕屈转又变为前推掌;杨式的野马分鬃,手分开后,转换为合抱;杨式的海底针变为闪通背中手的变化等等,都会出现方向的不断改变。如果没有把握尺骨桡骨滚臂,圆转渐变,阴阳渐变,及背、肩、肘、腕、指节节贯穿,都会产生棱角,就会出现断劲。

解决这些断劲的方法是避免直开直合。当我们在完成一个动作后,要开始下一个动作时,往往出现方向的改变,就在前一个动作到达尽头时,加上一个折叠转换,沿着原有方向继续延伸,然后用一个微小的圆弧转接而成,即利用余势向前引深一点,然后再用弧形转接下一动作,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拳势产生了连绵不断的感觉,像山峰,像丘陵,像波浪。这个小圆弧折叠是劲力方向的转化,就是我们说的“转关之处”。完成这个转关,需要圆转渐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节节贯穿。掌握这点,我们练起太极拳才有连绵不断之感,就有了韵味。

太极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势断劲不断,劲断神可接。”就是说动作的外形似乎完成了,但它的劲力还没有完成,如杨式的搂膝拗步,前推的掌似乎到位了,不要随着重心的后移而立即缩回,而是继续前送,然后再松腕回带,也就是老拳师们常说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如果马上收回,劲力就断了。陈式的许多发力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掩手肱捶,发力动作完成的瞬间,拳似乎停止了,这里除了回弹外,胯的松活乃是关键之点,胯再一松沉,通过以身带手产生的小圆弧衔接、启动下一动作。太极拳的许多动作都是这种似停非停、松活圆转衔接的状态。

四、上下相随问题

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关于“动”,前面已讲了腿、胯、手等局部要领,此外,还要细心体悟行拳过程中“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稍”,使上下劲力顺达,协调一致,周身相随,而不能妄动(摇肩、晃脑等等)或脱节。关于“静”,前面已讲了一些,外虽静但内在动,“势”在连。这里要强调的是定势时,心气要下沉,八面要支撑,做到“外三合”,从转关处的启动到下一动完成在“内三合”的引导中走完全过程。

五、心神问题

“心为神之舍”,“眼为心之苗”,这些论述都是太极前辈的经验之谈,是至理名言。“心为神之舍”告诉我们,心是神安居之地,神不守舍,就是“神”没有安在“心”上,而是在外面乱游。“眼为心之苗”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反映你的心意。如果心如止水,全神贯注,自然可以透过眼神反映出你的精气神。如果心与眼不合,或眼神与动作不合,就会出现心手无应,神无主宰,全身失统,六神无主,东张西望,四处乱看的“走神”现象。练太极拳,神为主帅。许多老拳师练拳神采奕奕,势动神随,随着他的目光,你会感到即使他的外形不动,甚至劲力也停止,但他的神态犹存。

常说的“以眼领手”,就是眼睛要领着主动的手,眼要随主手的方向平视,而用眼睛的余光顾及另一只手。眼神要照顾全面,但又不是像猴照镜子那样死盯住眼前的手,形成呆滞之相。另外,如果主手离开了眼睛平视的范围,就可以不去顾它。眼神的转动方向要与身体的转动方向相一致,使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内外相合,增强拳架的整体性。所以,要用心练拳,保证整套动作是完整的,精神饱满的,全神贯注的,而低头、犹豫彷徨、四处观看,都是断劲的表现。

猜你喜欢

圆弧体悟太极拳
萌宠
懂,才能得
半圆与半圆弧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弧连接的画法
光影视界
解题中的数学史
42式太极拳
任意一个角三等分的尺规画法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