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新:“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催化剂

2020-02-04宁本涛刘正芬

中国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学校文化

宁本涛 刘正芬

【摘 要】在五育融合行动变革中,学校文化对高标准的目标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实践行动的内生张力等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作用于五育融合行动变革,具有同一性、同步性与共进共生性的特性。泸州市江南小学立足实际,主动变革,深入探索适性育人理念文化、课程文化、研修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五育融合行动中的实施路径,以特色的办学实践为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创新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示范样本。

【关键词】学校文化 自新 五育融合 行动变革

技术主义和精英个体主导的全球化造就了对立的两极世界,构成了相互依赖的统一空间,而改变全球化对教育的控制应当成为社会研究者的共同旨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教育的交流交锋更加明显,人们的教育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而越是多样化,则越需要探寻中国经验的核心教育价值体系,需要探寻独立的特色学校育人文化话语体系。

当前,以“五育融合、适性育人”为旨归的基础教育改革,激活了众多区域与学校内生发展的主体意识。理想中的五育融合的学校文化究竟是什么样态,目前虽然没有固化的模本,但在每一位追求全人教育品质发展的变革者眼中,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特蓝图。落实到学校层面,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层要不断直面“办什么样的学校,带着教师往哪里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追问。回答追问的过程也就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通过反复磨合,五育融合的行动愿景与学校文化的价值表达同频共振、顺向一致,就能成为实现理想的五育融合样态的巨大推手。

一方面,五育融合变革行动的顶层设计需要将学校文化纳入视野,在行动目标、行动内容、行动措施等方面同规划、同部署,科学地将新旧常规及新旧理念做好匹配、对接与关联;另一方面,在五育融合行动中,更需要防止“五育融合”与“学校文化”两张皮现象,要站在虚实结合的高度,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凝聚各方教育智慧,让五育融合发展的蓝图变为现实。

质言之,真正有创新意义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五育融合的学校文化探索与实践,必然个性突出,特色鲜明。有特色才有底气,有特色才有话语权。那特色从何而来?无数的实践证明,特色的形成过程归根到底是学校独特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彰显过程。如果办学理念缺乏个性、办学思路简单仿效、育人模式脱离实际,办学特色必然难以生成;只有当办学者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视线从“物质建设”转向“精神建设”,从“关注器物”转向“关注价值”,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五育融合办学特色。

一、理念文化再生长,为五育融合发展铸魂

理念文化再生长意味着“文化的自省”以及“文化的重塑”。江南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的由城郊向城市转型的学校,老百姓对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呼声很高。在此背景下,办学者必须与时俱进,提出符合新时代教育意蕴的办学主张,回应家长和社会关心的问题。经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反复研讨,学校大胆走上了“传承+创新”的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之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花香童年·诗韵江南”的学校发展愿景以及“韵美教师·书剑少年”的师生发展目标。

“花香童年”是对学校原有“花香文化”的传承。但是,“花香文化”比较具象化,应该为其找到更抽象的精神理念作为观照。经过反复研讨,学校决定在“江南小学”的“江南”二字上大做文章。“江南”,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称,更是一个诗性文化符号。从汉乐府“江南可采莲”到唐朝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再到清朝张船山“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到江南”,“江南”已然是文人雅士带着理想色彩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江南”的本质是诗性的、美好的,因此,学校提出了“诗韵江南”,也就是要表达对未来美好教育的理想追求,期望通过不断努力,学校成为一个诗意盎然、翰墨飘香、和谐美好的读书圣地,一个能满足师生生命发展的具有蓬勃生机的成长空间,更是一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巨大教育场。

在这个诗意美好的空间里,教师能够“修炼诗韵教育人生,享受美好教育生活”,成为“正气、睿智、和谐、阳光”的“韵美之师”。同时,传统诗性文化里最核心的两个精神符号是“书”与“剑”。“书”代表文,“剑”代表武。一个人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古代叫能文会武,在现代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书剑少年”即期待学生不仅要会读书、会学习、有书卷气,还要会生活、会做人、有刚健体魄、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做到“崇德向善、腹有诗书、刚健阳光”。显而易见,不断生成的理念文化,赋予了江南小学师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逐步形成了五育融合实践的文化自觉。

二、课程文化再磨砺,为五育融合发展培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是培养人的蓝图。师生在课程中进行行为的端塑也正是课程文化磨砺的过程。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机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高选择性的多种机会。基于此,学校着力构建了以“书剑活动”课程 、“书剑学科”课程、“书剑拓展”课程三个领域组成的书剑少年修炼课程体系,同时确立了以“1+3+X”项目行动支撑课程落地的行动方略。

“1”是指一个市级立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项目式推进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从管理层面着力破解五育融合课程整合的瓶颈问题;“3”是指首批精心培育三个大项目—“书韵江南·阅读行动”“绿韵江南·种植行动”“雅韵江南·艺体行动”;“X”是指后续挖掘培育若干其他领域项目或三个大项目的子项目,如“礼韵江南·文明行动”“食韵江南·光盘行动”“勤韵江南·劳育行动”等。

该项目行动有五大特点:一是“仰望星空”,课程目标注重与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为五育融合项目行动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用“书剑少年”修炼的具象化表达来深度对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扬长补短”,比如,“种植行动”即扬学校种植场地宽阔之长,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的融会贯通之道;三是“生龍活虎”,项目推进不贪大求全,立足热点,突破难点,比如,“阅读行动”倡导“每日阅读3个10分钟”,“艺体行动”将口风琴、足球学习纳入课表,“种植行动”推行“每期收获节”等,实实在在探索五育融合的方法路径;四是“顶天立地”,将项目做成科研课题,形成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交替上升的良好工作格局,推进五育融合变革的高位发展;五是“携手共进”,注重多元联动,释放项目带来的课程资源,比如,坚持“亲子阅读”“班级种植联盟”“爸爸篮球队”等小项目行动,建立家校共育协同机制,资源互补,联动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育人课程等。

三、研修文化再发力,为五育融合发展固本

学校要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德育创新、常规管理、综合评价等方面走向五育融合的教育高地,教师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江南小学对接学校发展愿景,构建了“135”韵美教师修炼课程体系。“1”是指韵美教师发展的愿景:“修炼诗韵教育人生,享受美好教育生活”;“3”是指从“修德之美、修业之美、修身之美”三个层面培育教师;“5”是指“活动引领、评价导向、组织保障、平台助力、成果物化”五条路径。整个体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形象来综合设计,要让教师在五育融合这个大熔炉里得到全方位的生命成长,不仅拥有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更要拥有饱满的幸福的生命状态。

“江南论坛”微讲堂引导教师做实干型加思想型的教师,随时对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正向反思、总结、提炼。该论坛坚持了四个原则:一是定期开展,人人分享;二是主题突出,聚焦分享;三是突出热点,及时分享;四是形成教育故事、典型案例。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专业的论坛活动不仅解决了五育融合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更为学校高品质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教师沙龙”是“修身之美”的重要载体,定期举办根据教师个性需求开设的合唱、舞蹈、古筝、篮球、书法等沙龙,不断释放诗韵江南的研修文化内蕴—每一位教师都是有血有肉的完整生命,管理者要多给教师理解、宽容、掌声、温暖,用真诚的理解、关心激起教师对学校大家庭的认同与信赖,让他们享受被关怀、被接纳、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样,教师才会把同样的感觉加倍回馈、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四、制度与环境文化再统整,为五育融合发展护航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提出,学校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必由之路。而现实中,“见物不见人”“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多元主体参与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往往成为“治理”的羁绊。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校文化为治理“赋能”,发挥“以文化人”的强大功效,垒造价值共同体,唤起多元主体自我建构与自我提升的生命觉醒。

基于此,江南小学提出了“诗韵江南,共建共享”五大策略:一是愿景价值趋同策略,注重引导师生深度参与《学校章程》的制订以及学校理念文化的挖掘生发过程,建立组织基于个体愿景趋同的价值共同体;二是组织结构优化策略,整合中层管理部门力量,科学设置学校内部职能机构,以五育融合行动变革为立足点,成立“课程管理中心”“德艺体综合处”,最大限度实现行政领导与学术引领的有机融合;三是民主管理协同策略,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少代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扩大师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走群众路线,营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四是人人出彩支持策略,精心搭建各种发展平台,创设多元特色岗位,鼓励教师挖掘潜力,积极投身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凝聚职业成就感、价值感与荣誉感;五是外部资源汇聚策略,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聚集外部资源、社会力量,内外融通,为五育融合发展护航。

根植于“五育融合、適性育人”理念的校园,必然呈现和谐、生态、生动的校园环境文化。学校除了要着手建设好精神层面的“软”条件和隐性的文化外,也要对具有直观育人功能的环境层面的“硬”条件和外显的文化进行精心规划与打磨。江南小学实施了校园文化升级改造、综合楼新建、操场再建、现代教育装备全覆盖等多项校园建设工程,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梦想树”“感恩千树林”“奋进百花园”“科技种植园”等“江南十景”释放出物化环境的美育功能、熏陶功能和感召功能,“诗意盎然、翰墨飘香、和谐美好”的“诗韵江南”特质正逐步显现。

学校文化作用于五育融合行动变革,具有同一性、同步性与共进共生性的特性。一致的表达、一致的节奏,让学校文化与五育融合理念成为同生共长的教育有机体。五育融合因学校文化自新的滋养而灵动活跃、生机勃勃;学校文化因五育融合的到位践行而底蕴厚重、品质张扬。如果说不断打磨生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五育融合而言既是路径也是目标,那么持续而有张力的五育融合行动就是学校文化生生不息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五育融合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在已然明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上,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高标准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契合新时代教育意蕴。而学校文化体现的正是师生应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呈现的正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质言之,一所学校,只有形成了自己认同的文化体系,才能用独特的话语来准确表达办学的理念、办学的思路以及办学的方略,才能真正体现五育融合视域下全域高品质办学的眼光和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N].中国教师报,2020-01-11(1).

[2]宁本涛.“五育融合”:何谓、何来、咋办[J].今日教育,2020(4):10-13.

[3]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5):26-33.

[4]崔勇,李庆九.走向高品质学校·理论探索篇(小学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9.

[5]李庆九.落实“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兼谈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动方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29):8-13.

(作者系: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2. 四川省泸州市江南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学校文化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