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
2020-02-04蔡亚丽
蔡亚丽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展开,对海南地区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海南省高校法语专业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法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对海南地区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海南要利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契机,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海南地区发展需要大批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还要充分理解该语言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其他小语种的跨文化能力研究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非英语国家,因此要加强其他小语种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1.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外语教学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著作《论交际能力》中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个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延伸,简单地说,所有涉及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均可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1](401)。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能脱离其他社会能力而独立存在,因为它是社会化的一部分,是由两个不同语言及文化身份的个体之间产生交集互动,因此它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还涵盖社会文化能力。外语教学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外,还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二十一世纪,国际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主题更加凸显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纳入人才培养规格。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包括文化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和策略、相关政策解读等方面。但是,国内跨文化研究基本以关注英语语种为主,其他语种研究较少,与国家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促进语言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不相符[2](83)。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大背景下,其他非通用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及研究都相对滞后。“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和地区及53种官方语言,分属九大语系,文化差异大[3](13-19)。因此,其他小语种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需加快步伐,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一带一路”的推进及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建设提供国际化人才。
2.我国法语专业跨文化教学现状
在国内法语教学中,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一般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因此在本科阶段或高职院校法语专业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实际上是融入所有外语课堂之中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有意识地把跨文化交际当作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往往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教师单向给学生灌输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缺乏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通常将文化知识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将文化看作静态的,过度注重文化事实,仅讲授文化表层现象,忽视深层文化的解读[4](11)。学生以旁观者的心态被动接受知识,既缺乏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该文化根源的精神,又没有很好地理解认同目标语文化。譬如外教在与学生交流时,通常会问学生对法国人的看法,学生无一例外地回答:“浪漫。”再问法国人的浪漫作何解,体现在哪些方面时,学生回答不上来,通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于法国人真的浪漫吗?为什么?学生没有思考或深究过这个问题。显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还包括理解、承认、接受、融入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活动[5]。
2.2跨文化交際教学材料单一,主要来自法国主流媒体、文学、电影等。仅将法国作为法语文化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国家范式,忽视众多以法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的国家,比如非洲法语国家及地区。这种教学模式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印记,忽视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与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文化多元性背道而驰[6](68)。单一的教学素材局限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法国法语当作标准法语,把法国文化视作唯一的法语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法语及文化不重视、不了解。数据表明,法语毕业生踏入职场后,接触的不仅有法国人,还有全球法语使用者,部分学生毕业后赴非洲工作,交际对象也是非洲法语使用者。
2.3学生文化批判意识薄弱,缺乏跨文化敏感性及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教学一方面重视目的语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忽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传播,造成母语文化缺失,使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成了单向的交流[7](139)。学生对语言身份与文化身份不明确,无法对自身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进行平等客观的比较。部分学生在处理自身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关系时把两者看作非我即你、非你即我的两极化关系:一些法语学习者把目标语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归结为“奇怪”或“异己”;有人则是盲目推崇,摒弃自身文化,产生文化自卑心理。
2.4缺乏外语语境,缺少与目标语者交流的机会,无法体验实际交流中的跨文化差异或冲突。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掌握单词和语法知识,但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8](177)。然而,中国外语教学普遍缺少语境,尤其是小语种,除了学校教学外,学生鲜有机会运用外语完成真实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跨文化交际技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3.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加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并以客观宽容的态度看待目标语文化。笔者认同胡文仲教授所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仅需要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而且需要课外配合,包括国外学习或工作[9](6)。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环境和教学内容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调动一切课内课外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相关企业的支持,需要借助线上线下等方式多管齐下。具体培养建议如下:
3.1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材料中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集合体,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学生不但要知道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要有溯本寻源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目标语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文化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使学生对该文化现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摈弃先入为主的陈词旧见,以思辨的精神探索目标语文化,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对于教学材料中包含的文化冲突和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素材,教师可以抛出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换彼此的理解,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达到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目的。
3.2教学材料的选择应当注重多样化。内容不但涉及法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要涵盖不同法语国家和地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法国的罢工运动及背后的文化渊源,还可以给他们介绍塞内加尔人们的饮食习惯,带他们走进海地历史。通过广泛的学习,了解了法语及法语国家文化内涵之后,学生在校期间就意识到法语代表的不仅是法国文化,还承载着所有法语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从而可以避免持双重评价标准,对法国文化崇拜抬高,对其他地区法语文化却表现出轻视的态度,因为此种态度极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总之,法语学习者应当有着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胸襟,尽可能了解不同法语地区和国家的文化。
3.3不定期举行“文化周”系列活动,邀请外教作为指导老师或参与者。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与法语国家文化相差甚远,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契约都不一样,如何理解和接受法语国家文化?文学、电影、音乐、绘画、美食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生产者。一方面,通过举办法语歌曲比赛、法语电影赏析、法语地区美食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法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门语言承载的历史文化,并对比中国与法语国家文学、音乐、电影、美食等不同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与外教在共同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交际互动,这是为了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而产生的有着真实语境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该交际活动中体验外教的文化和思维,传递自身文化,双方产生一定的跨文化碰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遇到的具体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最终的效果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
3.4利用当地经济发展平台,通过服务本地国际性事务,增加跨文化实践,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所在的海南省自由贸易区(港)建设正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议和文化艺术活动在海南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海南国际电影节等会议和活动的举办,需要大批法语翻译和志愿者,为海南地区的法语学习者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学生担任翻译或志愿者,不但能提高语言技能,而且可以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从事翻译或志愿者服务期间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与外宾的跨文化交际情况。社会服务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一个分享交流会,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和总结:在本次活动中,你和外宾的交际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的?经过是如何的?是否有冲突或相互不理解的地方?如有,是哪些?最后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务必明确告诉学生,分享交流不是评判哪一方的思维方式或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更胜一筹,而是深入思考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根源,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目的。
3.5鼓励学生合理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今天,人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已经不仅依赖传统课堂,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学习空间,尤其是智能手机网络已经成为新型学习工具。2017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7.53亿,占网民总量的97.5%[10]。意味着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做到“随时、随地、随身”地自主学习。外语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学习语言知识,还可以通过国际交友软件结交目标语国家友人,通过线上语音或文字聊天了解目标语国家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活动,弥补传统教学和生活中缺乏真实语境的不足。在虚拟空间的真实交流中体验文化冲突并总结应对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身边就有学生通过App平台结交不同法语国家的朋友,后者来自摩洛哥、法国、刚果金和加拿大等,大多对中文感兴趣或者正在学习中文。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语学习者本着提高自己语言和文化能力的共同目的组建成一个聊天群,交流和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化。他们在沟通中往往经历着一个从带有偏见地看待对方文化到逐步了解对方文化并最终彼此文化包容的过程。
3.6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跨文化外语教学强调的语言与文化,既包括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又包括母语和母语文化[11](91)。外语学习者要注重自我文化修养的提高,才能发展文化意识并将自我文化和其他文化相关联,而且要学会用目标语表达母语文化,内容涉及中国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历史故事、艺术等。跨文化交际更像是一种身份的探索和调查,自身文化是一个良性的参照,只有对自我及自我文化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读他人的文化。跨文化交际中展现的并不只是自己,而是中国人或中国文化,你的对话者通过与你的接触了解你的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有必要加強学生对自己文化身份的理解和认同,更好地利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母语文化。
4.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校内校外资源,群策群力而为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文化宽容的核心是尊重差异性,是文化创新的要求,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12](69)。因此,法语学习者应当跨越民族界限,以开放的姿态认识、理解、接受不同于自身文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承认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多样性,把跨文化交际看成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切磋,在跨文化交际中既传播母语文化又虚心地学习他人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目标语国家人们平等和谐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杜学增.文化习得与外语教学[A].孙有中.跨文化研究前沿[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王晓宇,潘亚玲.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现状及启示——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00-2018)[J].外语界,2019(4).
[3]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4]胡旻,魏琛.“世界公民跨文化能力模型”对我国外语文化教学的启示[J].学周刊2017(10).
[5]Bennett M J, ed.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revised). In R. M.Paige(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1993; Me;Intercultural Press: Yarmouth.
[6]顾晓乐.“第三空间”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探索[J].外语界,2019(4).
[7]周岐晖,陈刚.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2015(4).
[8]肖凌.论跨文化交际在法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
[1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11]付小秋,张红玲.综合英语课程的跨文化教学涉及与实施[J].外语界,2017(1).
[12]覃玉荣.“一带一路”建设下广西与东盟多元文化融合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