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04余音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应用

余音

摘   要: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传统词汇教学和学习方法阻碍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论,从多义词、隐喻构词、词汇总结和隐喻习语四个方面探讨教师应如何将隐喻的思维方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 认知隐喻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应用

隐喻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受其影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隐喻主要被当做一种修辞手段。直到1980年,哲学家约翰逊(Johnson)和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的出版,隐喻才正式被当作一种认知手段。

一、认知隐喻理论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提出,不仅是语言,人的思维也是有隐喻性质的,人们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的。隐喻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里,而是和人们的经历体验有关,不需要学习和努力就能自然获得。由此可见,认知隐喻论和之前传统的隐喻论截然不同,更强调在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中隐喻发挥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概念隐喻的理论,区分了概念的原始域和目标域,隐喻就是从原始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即从具体的概念中获得并表达抽象的思维。例如,“生活是旅途”。“生活”是抽象概念,也是目标域;“旅途”是具体的事件,也是原始域。“生活是旅途”的隐喻,从原始域到目标域产生了映射,使人们把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产生了相似性的联系,并理解了该隐喻表达的有关生活的特性。概念隐喻中的这种联系是连贯的,既然“生活是旅途”,那么“人是旅客”“困难是障碍”“人生目标是目的地”等。这种连贯性让语篇衔接为整体。

二、英语词汇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和词汇的地位孰高孰低,决定了教学方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随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语言教学强调对比,以语法教学为主、词汇教学为辅。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以理解意思为目标,交际活动为形式,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将词汇教学推向舞台。语言学家们开始强调词汇的重要性,西方开始出现以词汇为中心的英語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在我国外语界,胡春洞等人提出了英语词汇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教学观”,即词汇教学等同于整个英语教学,教词汇就是教文化、教交际、教思考、教学习和教语言。词汇教学贯穿英语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词汇教学。这也是我国外语界词汇教学的主流观点。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1.教学要求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划分标准的:四级阶段的学生要掌握约4200个单词,六级阶段的学生要掌握约5500个单词。在此之后,大学毕业生应掌握约6500个单词。高中教学大纲仅收录了约3000个单词。在需要完成其他专业课的同时,掌握6500个甚至以上的英语词汇,不仅对学生来说任务艰巨,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学生学习情况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量是培养各项英语语言技能的基础。但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多数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属于外部动机,并不是自发的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和喜爱。他们积累词汇的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按照四六级词汇书的字母顺序记忆单词。很多单词只会拼写不会读,只记得中文翻译,不了解具体使用的语境,按照中文理解意思,错误使用英文单词。也有同学利用辅助背单词的手机App记忆单词。较之词汇书,手机App在单词复习和语音方面更有优势,但是单调的记忆方法常常让同学们难以坚持。

另外,遇到生词时,几乎所有同学都不用纸质字典,借助手机App查找词义。这种做法的便捷性有所提高,失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只专注于中文翻译,忽略词汇的英文释义和使用语境。随着科技的发展,英文的段落甚至篇章都可以通过手机拍照识别而直接翻译成中文。科技带来智能化和便捷性的同时,给大学生词汇学习增加了难度。

3.教师教学情况

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经常是大班教学,老师领读,逐个单词讲解,通过让学生造句或翻译,学习单词的运用。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并不能让每个同学对每个新单词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学方法相对单调落后,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练习,实际运用时不能自由产出。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能够灵活、地道地使用词汇。

四、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帮助

传统词汇教学和学习方法已经阻碍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隐喻理论的发展,对词汇教学和学习有帮助和启发。下面笔者试从多义词、隐喻构词、词汇总结和习语四个方面论述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隐喻与一词多义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例如在牛津英语词典中,“take”就有45个不同的释义,并且由它组成的短语还有各自的含义。这些释义多是随着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有最初的原型意义,词义的扩展有两种方式:放射型和连锁型。前者指的是以原型意义为基础,派生出所有其他含义。派生出的意义和原型相联系,又相互独立。后者指的是由原型意义派生出第二个含义,再由第二个派生出第三个,以此类推。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隐喻在多义词发展过程中都起到关键作用。王寅(2001)提出:“本义往往是一个词汇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的结果。”例如“bear”做名词时,原型意义为“熊”,但在使用过程中,用来代指像熊一样粗鲁的人,因此出现了词组“bear hug”“熊抱”,或者说“粗鲁或紧紧地拥抱”。同时,“bear”做名词时还可以指代“在证券市场做空的人”,于是“bear market”就用来指“空头市场”或者人们更熟悉的“熊市”。可能普通人对“多头市场”和“空头市场”感到陌生,但是提到“熊市”和“牛市”,大部分人都明白其含义。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隐喻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们习惯了使用它们,以至于都没有意识到隐喻的存在。

同样还是“bear”,做动词时义项繁多,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强调它的原型意义为“负重”,在现代英语中主要表示“承担,负担”,可以指“承担压力”,也可以表示“支撑重量”。同时,还有“怀有,孕有”的意思,引申为“佩戴某物,有某种特征,或者怀有某种情感”。这些义项都可以回归到原型意义“负重”。

利用隐喻的理论,教师可以更清楚地解释多义词之间的关联及语义演变的过程。学生不再机械地记忆每一个义项,而是在了解原型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合理的联想,帮助加强记忆。

2.隐喻与构词

隐喻是语言变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特别创造新词时,人们往往从原有的词汇中寻找类似的特征,借助隐喻表达。例如英语中,“mouse(老鼠)”可以用来指“鼠标”,“crane(鹤)”可以用来指“起重机”,都是抓住了两者外形上的相似性。类似的还有“window(窗口)”,表示电脑中打开的窗口,“surfing(冲浪)”表示网上冲浪等。

除此之外,英语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式还有:

(1)词性转换。

英语中最常见的是名词转换成隐喻性动词。例如:“coat”作名词指“外套”,但在“The ice-cream coated with chocolate”中,转换成了隐喻性动词——“给冰激凌穿上巧克力外套”,即“涂上一层,覆盖”的意思。类似的还有“house”“shower”“shoulder”“top”等。这类隐喻性词性转换的例子在英语中非常丰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善于发现这种隐喻性的词性转换,加强记忆。

(2)加上词缀。

给原有单词加上词缀,也可以达到隐喻构词的效果。例如:“child(孩童)”后加上词缀“-like”,就变成了隐喻形容词“childlike(孩子般天真的)”。“silk(丝绸)”后面加上词缀“-y”,就变成了隐喻形容词“silky(丝绸一般光滑柔软的)”。教师通过分析原型词和词缀,解释其中蕴含的隐喻含义,帮助大学生记忆和运用单词时事半功倍。

3.隐喻与词汇总结

概念隐喻理论提到,隐喻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并且这种映射是连贯的。在大学词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这种映射的连贯性,引导学生总结和记忆两个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例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概念隐喻可以总结出以下词汇: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概念由“journey”向“life”做出了映射,人们对旅途相对比较熟悉,了解和旅途相关的词汇,运用隐喻思维和旅途相关的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人生。虽然词义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但是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两个概念域之间进行联系,或通过表格将两个域内的词汇做出总结和比较。这样学生就能记住单词的多个含义,还能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框架,以便实际运用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4.隐喻与习语学习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受到文化的影响,習语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更包含丰富的隐喻素材。培养大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不同民族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共通之处,所以存在可以相互理解的隐喻习语。例如:“She is a thorn in my eyes. (她是我的眼中钉)”“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How time flies!(时光如梭)”等。这些隐喻的基础在于人对事物相似特征的共同感知和表达。

文化差异影响着隐喻的理解,比如对于“狗”这个喻体,中西方的情感和态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习语当中提到狗,多是鄙视的态度,例如“丧家之犬”“痛打落水狗”等,而英语中提到狗,多是喜爱或者同情的态度,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风水轮流转)”。由于文化差异,理解这些隐喻性习语时,如果仅从本国概念系统判断,就会出现错误。

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了解国外的历史和文化。学习隐喻知识,使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思考方式、语言习惯等有更深的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英汉隐喻习语直接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促使学生转换概念系统,避免错误,加深理解。

五、结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普遍存在方法机械落后、效率不高的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词汇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记忆。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有利于学生对多义词、词形变化及隐喻性习语的掌握。老师应重视词汇的原型意义,引导学生对单词的喻义作出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结合词缀优化学生的隐喻思维方式。同时,利用隐喻的概念映射进行词汇总结,加强单词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再完备的字典,也不可能包含单词在所有语境中的全部词义。学生对隐喻的理解不应该仅仅是字面上的,应深入思维中的概念体系,根据上下文语境和目的语的国家文化,判断词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惠玲.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探索与英语教学应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猜你喜欢

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