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研究

2020-02-04石玥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分类

石玥

摘   要: 随着新西兰汉语教学的发展,课堂问题行为逐渐出现并产生消极影响,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为六类,每类教师的应对策略如下:抵触反抗型:了解学习者感受,运用“不迷失策略”制定师生可以接受的规则;退缩放弃型:可以培养学习者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烦躁不安型:做情绪引导者和情绪管理示范人;文化态度型:可以设置专题讨论课和文化对比课,适当满足学习者的猎奇心理;厌学厌师型: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并改善学习者对教师的刻板印象;脱离课堂型:可以通过测试了解汉语水平,并设置有难度梯度的课堂任务。

关键词: 新西兰汉语教学   课堂问题行为   分类   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国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汉语学习,并积极和中国合作创办孔子学院。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①。其中新西兰汉语教学在以奥克兰孔子学院为代表的3所孔子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果。但是随着新西兰汉语教学的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汉语课堂问题行为非常突出,亟待解决。

笔者于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任教于奥克兰孔子学院。在主校Mangere College(以下简称MC)任教期间遇到了很多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其中部分课堂问题行为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作为新手汉语教师志愿者,处理较为棘手的课堂问题行为时依旧存在困难,给汉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对解决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的思考,并针对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现状

国内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中,期刊论文不多,以硕博论文为主。整体来看,国内研究模式均始于问题剖析止于对策总结,和对外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模式类似。虽然有关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文献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中国知网上可查阅到101篇相关论文,其中1篇期刊论文,1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会议论文,其余98篇为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者多为在世界各国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经过梳理,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宏观研究,不涉及具体国家,目前有6篇论文。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王明月(2014)探讨了多维度课堂问题行为分析模式;第二类是针对不同国家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涉及国家如图1,此类研究多采用案例展示法,研究流程为“案例展示—原因分析—对策总结—建议总结”,共涉及菲律宾、奥地利等21个国家,例如冯昀堃(2017)对蒙古国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

目前有关新西兰汉语教学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只有欧亚婷(2018)研究了新西兰毛利学生在汉语课堂中的内隐性和外显性学习行为。该文虽未直接研究汉语课堂问题行为,但全面总结了毛利学习者的汉语课堂表现,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以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在Mangere College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将其分类,并分析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调查结果,总结应对策略。

三、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erry.Clay.Lindgren最早提出了问题行为的概念,他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干扰班级发挥有效作用的引起麻烦的行为(Herry.Clay.Lindgren,1983)。国内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程、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陈时见,1998)。在有关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张弛(2017)将其定义为在课堂环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基本规则、经常表现出来、扰乱课堂秩序、阻碍正常教学活动开展需要进行干预的行为。综上所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是扰乱汉语课堂正常进行的行为。以上定义较宏观,未给出判断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标准。

在已有研究中,彭丽(2008)认为判断问题行为具有频率、维度、强度、时间、态势、刺激源和离差七大标准。本文参考了研究中的时间和离差两个标准,并加以解释。第一个标准是时间维度。它是指某行为出现的次数及持续时间。问题行为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需要多次管理,处理难度较高;第二个标准是一致程度。它是指某行为与普通行为相比特征的一致性。学习者在汉语课堂上的各类行为具有普遍性,教师干涉后,该行为会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教师统一管理问题行为往往效果不佳,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单独解决。除了以上两个标准之外,结合MC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判断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共分为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隐含诱因,即某行为发生背后的原因。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较为特殊的诱因,诱因各异,规律性不强,汉语教师志愿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良好的应对策略;第二个标准是波及范围,即某行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产生影响的范围。真正的问题行为会呈现辐射状波及,以该学习者为中心,对小组成员、其他同学及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个标准是控制难度,即某行为的可控性、控制难度和效果。对于学习者自身而言,问题行为需要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对于汉语教师志愿者而言,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行为需要多次控制,才能确保问题行为不再反弹。

综上所述,根据五大判断标准,本文将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在汉语课堂中基于一定诱因而经常出现的会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并难以控制的特殊课堂行为”。

目前有关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分类的研究较多。李伟南(2017)将其分为抗拒性、扰乱性、散漫性、对抗性、退缩性和依赖性六类。张弛(2017)根据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引发因素学生、教师、具体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将其分为四类。王莉莉(2018)将其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分为扰乱秩序性、抗拒性、对抗性、惹人注意性、退缩性和涣散性六类。杨晓婷(2018)将其分为扰乱型、隐蔽型、轻度矛盾冲突型和违反作息制度型四类。可以看出研究者们根据自身遇到的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笔者在汉语教学中遇到了抗拒型和退缩型课堂问题行为,借鉴已有研究,筆者将其分为抵触反抗型和退缩放弃型两类。除此之外,结合MC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补充了烦躁不安型、文化态度型、厌师厌学型和脱离课堂型三类。

综上,本文将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六类:抵触反抗型问题行为,指在汉语课堂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发出的指令、安排的任务非常排斥甚至无理反驳的行为;退缩放弃型问题行为,是指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学习者由于长时间缺乏安全感、自信心等而主动放弃参与课堂的行为;烦躁不安型问题行为,是指在汉语课堂中,学习者难以正确管理自身情绪,烦躁不安的行为;文化态度型问题行为,是指在汉语课堂中,学习者由于文化偏见及刻板印象而出现的对汉语和中国文化非常抵触甚至言论攻击的行为;厌学厌师型问题行为,是指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学习者很明显的讨厌学习或教师的行为;脱离课堂型问题行为,是指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学习者认为自身汉语水平远超于班级整体汉语水平,而不愿跟随整体汉语学习进度的行为。

四、对新西兰汉语助教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调查结果分析

2020年2月11日笔者通过问卷对任教于新西兰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调查,共回收86份问卷,经过筛选,本文采用了其中的50份有效问卷,经过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被试者情况

在50份有效问卷中,被试者均为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分布于新西兰的各个城市或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图1。

(二)六类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及解决结果

笔者就以上六类课堂问题行为在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做了调查,结果如图2,可见抵触反抗型和退缩放弃型最常见,依次是退缩放弃型、脱离课堂型、厌学厌师型和烦躁不安型;问题解决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文化态度型、抵触反抗型、厌学厌师型、烦躁不安型、退缩放弃型和脱离课堂型。

(三)六类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调查结果

首先,没有汉语教师志愿者表示遇到汉语问题行为不知如何解决,这是非常理想健康的问题处理状态,体现各新西兰汉语志愿者在面对学习者的课堂问题行为时,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主动寻找处理办法,值得肯定。

其次,调查显示,面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的应对策略存在差异。例如面对抵触反抗型,65.40%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会调整汉语课堂形式;57.70%会简单处理后暂时跳过,课后解决;42.30%会立即解决,课上解答学习者的质疑。面对退缩放弃型,95.70%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会通过简单任务培养学习者的成就感;78.20%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安全感;65.20%会帮助学习者建立汉语课堂归属感。面对烦躁不安型,84.60%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会及时疏导学习者情绪;61.50%会在课内外主动了解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做到心中有数;38.50%会做情绪管理的示范人。面对文化态度型,76.20%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会设置文化专题讨论课;71.40%会适当讲述中国文化中的奇闻逸事,满足学习者们的猎奇心理;61.90%会设置文化对比课。面对厌学厌师型,86.70%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会丰富汉语课堂形式和活动,帮助学习者感受学习的乐趣;80%会设置奖惩制度,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66.70%会主动敞开心扉。面对脱离课堂型,87.50%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会设置具有难度梯度的任务;43.8%会定期进行班级汉语水平测试;37.50%进行个别学习者的水平测试,用事实说话,让其信服。

五、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案例展示及解决策略

(一)抵触反抗型

案例展示③

在汉语课中,Zhijiaya(女,14岁,新西兰裔毛利人)一开始非常配合完成各类汉语课堂任务。但是逐渐开始不配合笔者,经常不耐烦,有时会大声喊“这很不合理!”“我不做!”对任务也非常抵触,全程非常冷漠,很少参与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在笔者提醒她时,她总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指责笔者粗鲁,逐渐笔者发现与Zhijiaya同一小组的学习者越来越懈怠,态度敷衍,学习状态直线下滑。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逐渐碰壁,热情减弱。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者逐渐体会到汉语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最初想象中的轻松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汉语的热情开始降低。二是青春叛逆,自我中心。学习者正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让他们对权威,例如父母、教师等充满批判精神,并出现自我热衷状态。三是教师回避,留下隐患。教师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和维持课堂顺利进行之间选择了后者,因此问题出现时,没有合理应对、彻底解决。

为解决此类为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了解学习者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聊天等形式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汉语课堂的感受,根据学习者对汉语课难易程度和趣味性等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其次,运用“不迷失策略”。在面对较为叛逆的学习者时,教师可以顺应学习者的叛逆,顺鳞而下,给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或者制定双方可以接受的规则。最后,积极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行为多次出现并对其他学习者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应积极解决,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行为,还暗示教师不会对学习者不合理的要求妥协。

(二)退缩放弃型

案例展示

在汉语课上,Monday(女,14岁,新西兰裔南苏丹人)在笔者提问时,总会立马低头,不敢看着笔者,有时笔者点名提问她,她也低着头不愿回答;在讲台上玩游戏或做练习时,Monday会抬头看着笔者,眼神既有渴望,又有些许胆怯,笔者眼神示意她,她只是摇摇头;在展示环节中,Monday从不和小组成员交流;在期末展示考试中,Monday表示自己愿意放弃成绩,让笔者很为难。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防御悲观,缺乏自信。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告诉自己在任务中可能失败,但是他们会由于预估失败可能性而更加努力,此类学习者知道自己可以完成任务,只是缺乏自信心。二是缺乏信任,安全危机。马斯洛认为在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前,个体总会先满足较低级的需求,此类学习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总是通过退缩首先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三是缺乏歸属,对比不足。新西兰部分学习者具有难民身份,因此缺乏归属感,也不会通过对比激发提高自己的动力,长此以往,丧失提高自我的动力。

为解决此类行为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可以定期进行汉语水平检测。教师可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定期检测班级汉语水平。其次,可以单独进行水平考察。对于此类学习者,教师需要用事实说话,让其信服,可以提前和学习者约定,通过考察自行学习或安排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通不过考察,必须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并配合教师完成各种课堂任务。最后,设置具有难度梯度的任务。教师可以讲授相同难度的汉语知识,但是在练习或任务环节,可以适当设置有难度梯度的任务,并安排相应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完成,既可以给予学习者充足的成就感,又可以解决汉语课堂学习者水平不一的问题。

六、结语

本文主要以MC为例,研究了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对其进行了分类,并結合自身汉语教学经历,总结出了六类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及汉语教师的应对策略,结论如表1:

在已有研究中,对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较多,涉及很多国家,但是针对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匮乏。目前只有欧亚婷(2018)研究了新西兰毛利学生在汉语课堂中的内隐性和外显性学习行为,但是研究对象范围较小,核心内容并不是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本文对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别及对策进行了集中探讨,为今后任教于新西兰的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师志愿者解决常见的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提供参照与思路。

注释:

①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②底图来自百度图片。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新西兰地图&step_word=&hs=0&pn=117&spn=0&di=105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992485946,3443460566 &os=1191185459,4119787826&simid=0,0&adpicid=0&lpn=0&ln=694&fr=&fmq=1597480464934_R&fm=index&ic=0&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dpic.tiankong.com%2F7r%2Fif%2FQJ877882026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q 7wg3tg2_z%26e3Bv54AzdH3Fvwpj256yAzdH3F889ad0Azd H3 Fnnm_z%26e3Bip4s&gsm=76&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③本节案例均来自笔者在MC的汉语教学,属于真实案例。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孙煜明.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4).

[5]曹佳静.中学留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案例分析与策略研究——以西安国际学校为例[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6]方佩玉.泰国初中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调查及成因探究——以泰国曼谷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冯昀堃.蒙古育才学校中高年级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8]郭颖芳.西班牙加纳利群岛小学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9]李伟南.印度尼西亚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中学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10]欧亚婷.新西兰毛利学生汉语课堂学习行为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8.

[11]王明月.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多维度课堂问题行为分析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12]张弛.海外少儿汉语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13]Herry. Clay. Lindgren,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4]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分类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