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经济视角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2020-02-04金凌芳顾磊
金凌芳 顾磊
摘 要:针对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六化”全新要求,本文果尝试构建校企自然融合培养模式、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形成可复制、可示范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培养模式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一种新形态的经济模式。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理实一体化、人机交互化、知识综合化、技术复合化、国际视野化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将在数字经济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数字经济的视角,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笔者研究成果在精密制造、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群中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示范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之路。
该成果已产生2个国字号基地——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基地——浙江省数控技术示范基地、浙江省机器人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基地,2项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8 项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课题,15篇论文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机电工程》等核心期刊上。由此,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生已成为本土企业急需的人才,20多家优质用人单位争一名毕业生、学生未毕业就被多家知名企业争抢成为一种常态。
一、主要内容
(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
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资源和优势,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的一种合作方式。产教融合要求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载产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设置与生产岗位、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教育科研与科技项目、教师与工程师、教学与培训、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等13个对接,形成“合作多赢”的共同体和产教良性發展的“双赢”局面。
协同育人基于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通过机制或体制运行,实现相互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协同育人的公共平台。公共平台的建设要遵循知识转型、技术转型、服务转型和市场转型的需求,满足对人才培养模式变迁的内在规律。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紧跟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和学生实习实训的真实需求来设计和打造。协同育人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搭建管理平台、共同进行产品技术革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评判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1.校企自然融合培养模式
校企自然融合是以校企双方相互了解、相互认可为前提,即学校对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和认可以及企业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了解和认可,相信合作企业与学校可以共同培养学生、促进毕业生的稳定就业。以笔者所在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初中起点六年制班级为例,校企自然融合的第一阶段称为“校企谈恋爱”,学校选择、确定自然融合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协议;第二阶段称为“企生谈恋爱”,组建企业的专业混合订单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2.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政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三方责任和义务,由政府在其产业园区提供场所,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兴办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企业生产、产品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教育机构——创新工厂。
3.国际化合作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国外学校(企业)或机构间的合作办学,建立国内外分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技术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语言、通晓国际规则、获取国际通用职业资格、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回国后服务本地产业的发展。要实现这一模式,需实施六大举措:一是精准选择专业方向;二是明确生源素质的具体要求;三是精准选择外语强化机构;四是精准选择国外合作机构,包括国外院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五是国内外共同开展专业建设、确定培养时间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等;六是教育代表团互访、选派教师赴国外合作机构培训交流、安排学生国内学习期间赴国外游学交流、邀请国外技工教育专家来国内授课。
二、成效与推广
(一)成效
1.毕业生被名企争抢
由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好、务实肯干、技术过硬,已成为知名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多家知名企业争抢一名毕业生、学生未毕业就被多家知名企业争抢已成为一种常态。更有多批毕业生被企业作为骨干培养,选派赴国外研修。
2.优质生源即时回归
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新生生源素质不断提高。2018年学校计划招收515人,实际录取572人,新生录取分数再创历史新高,最高分532.5分,达到普高录取分数线的新生占91%,六大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全面超越了公办普高录取分数线。
3.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技能大赛走向国际。近四年,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75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9项、国家级一等奖13项、省级奖项115项、省级一等项20项;学校师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斩获6金5银,其中王梁华等6位教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2位同学入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赛项集训队。此外,2018届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预科班学生高考成绩再创历史之最,58位同学被一本录取。
4.社会服务卓有成效
依托产业园区的创新工厂和校内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量达1.6万人次以上,2017年完成企业项目15项,2018年完成企业项目26项,近四年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
(二)推广与辐射
1.多元拓展推广
笔者研究成果成果受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的高度肯定,纷纷来校寻求合作。新华三集团、科大讯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学校合作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法国Elecworks、美国Autodesk、瑞士Sankvik、德国西门子、德国IB教育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集团与学校签约合作办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与学校合作开设中英本硕连读合作班。
2.声誉四方辐射
笔者研究成果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职业院校纷纷来校交流研讨,新华网、腾讯网、中国新闻网、浙江在线、中国青年报社等多家媒体走进学校采访报道,院长许红平多次受邀到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给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班学员做经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2]曾小飚,马博.协同育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建设的意义[J].安徽农学通报,2017(24).
[3]钱程,韩宝平.基于平台建设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3).
[4]许红平.中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J].职业,2019(13).
(作者单位:杭州萧山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