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混合式教学创新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

2020-02-04黄灿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黄灿

摘   要: 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独特的优势,互相不能取代,将它们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混合式教学。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作用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处。信息时代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形态发展的必然态势。本文从混合式教学价值分析入手,论述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逐步推动高职管理类专业传统教育结构及育人模式创新,为在网络时代促进高职教育教改目标的贯彻落实助力。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高职院校   管理类课程   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最早源自国外培训机构,强调把传统教学模式优势和信息化教学优势充分融合,以得到更佳的教育成效。混合式教学是传统面授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新型育人模式,是现阶段我国教改工作发展的主流方向,对各阶段教学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拥有相对完备的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涵盖实验室资源、仿真教学基地、数字图书馆资源及校企协作产教结合资源等,落实了校园数字化建设及网络的全覆盖,这些资源均为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诚然,近几年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不断下降,多数高职生源已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包含普通高考生、单招生、成人教育生及订单培养生等。学生特征多元化,质量良莠不齐。多数学生在长时间选拔当中,因不断失败而降低自信,均给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管理类课程教育模式创新带来了挑战。

一、混合式教学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创新知识传播形式

传统课程教育普遍主张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讲解,教师往往借助演示和讲解等形式传授教育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化及系统化的知识重难点与考试要点,在此过程中,学生首要任务便是对课程知识概念和原理的充分记忆、简单运用,造成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极易产生长时间不更新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导致任课教师对自身职业产生倦怠之感、学生形成听课疲劳等问题。特别是过度强调任课教师课堂主导性与专业知识权威性,令教师始终饰演着课程知识内容的唯一传播者角色,并始终居于课堂中心地位,致使学生长期身处被动状态下。久而久之,学生被动接受诸多课程固定知识内容,难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深度思考与主动提问,仅停滞在对知识内容的浅层记忆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发展具有反向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学习成效降低。混合式教学真正突破了以往注入式教学法与师生主客体关系的壁垒,丰富了课程知识传授方法与路径,主张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令诸多媒介的互相融合、各类教育对策的应用及多元化学习模式的优化充分结合在一个拥有丰富情感体验及学习氛围的教学场域中,令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渐渐明确学习过程便是对于知识深层次理解认知、高阶思维与主动求索,并非仅停滞在被动记忆知识与接受信息层面。

(二)有助于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不同于以往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形式,互联网学习当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渐渐由直接转向间接、从多样化转向单一化发展,改变以往高职院校中人际交往的固定模式,导致学生团队意识渐渐淡漠,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观念逐渐模糊。混合式教学法以互联网学习优势为基准,将传统面授的教育方法合理融入互联网在线学习当中,令信息具备的情感沟通与传播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较大限度上缓解了互联网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存在的无助感与孤独感,强化了师生互动及学生合作。此教育模式不但延伸了学习主题与人际关系空间,强化了师生在情感层面的交流沟通,还有效营造了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三)有助于落实个性化学习

传统课堂教育始终追求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标准和步调统一,不管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编排设置,还是教育形式的模式化设计,均呈现出工业文明环境下的生产方式。不同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的学生,均要在课堂中接受统一的教学进度与教育内容,可见传统课堂教育不论是课程知识传授,还是课后作业布置,均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诚然,各个阶段的教育均不曾出现适用于每名学生的万能的育人模式。以农业化思维为基准对教育进行深度思考,每名学生均是一个有机体,需要找寻适宜自身成长的气候与土壤。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身为“农民”,主要任务便是确保“种子”具备最优的成长环境。在混合式教育环境中,以线上教育平台为依托,学生群体能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与节奏,真正运用线上资源延伸知识面,还可针对自身薄弱之处与兴趣点展开深度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课程设計与教学组织欠缺统筹优化

各专业学生的培育、各学科的教育,甚至每节课程的教学,均触及诸多教育元素的共同合作,教师应将其视作系统化的项目课题,既要从宏观维度展开课程设计,又要基于微观层次对教学组织执行实施统筹优化。现阶段这一层面的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宏观维度而言,部分非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课程普遍是补充性课程,因此仅能见缝插针地设置课程安排。部分高职管理类专业由学院秘书处参考其他学校培训计划,被建设为不成系统的课程群。此种忽略学生群体前期基础,忽视各课程互相支撑关系,忽略学生学科背景的课程群,势必会造成学生群体管理知识体系模糊、课程关系混乱及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微观层次,高职管理类课程推行的教学组织应融合现阶段相对突出与普遍的问题,论述管理专业的理论及方法。这与内容相对稳定及技术性强的课程存在明显区别。高职管理类课程明确要求,每次授课前教师应对教育过程实施统筹规划,考虑如何合理引入实际案例,如何有效衔接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涵盖哪些环节,以及每一环节设计多长时间,怎样组织教学语言彰显课程知识重难点等诸多微观层次的教育手段选择问题。现阶段,教师可在运用各类教育手段时充分考量这些问题并实施统筹优化,部分教师更多时候是为了教学方法创新而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好与合适的方法有时会被忽视。

(二)任课教师忽视管理课程理论的学习

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及情景模拟等重视互动与参加的探讨式教学法,现已成为国内高职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常见的教育模式,课程理论教学则被弱化。运用探讨式教育方法虽然可使课程教育互动更加丰富、更具趣味性,亦可提高学生群体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若学生们并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在参与探讨的过程中仅能通过自身经验与常识就事论事,难以达到问题的核心部分,探讨的过程也会显得过于肤浅。此探讨互动过程对学生们的影响往往体现在表面层次,无法切实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因具备思考与反刍特征,可对高职学生形成深层次与长期的影响。以理论基础为基准而进行的探讨互动,可使学生基于一定的理论高度思考问题,令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充分延伸。

三、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统筹设计管理类课程教学

任何教育模式与教学手段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教师不可为模式而模式,亦不可为方法而方法。在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应针对每一课程与每节课时实施统筹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基于国家标准、院校指标和专业课程标准,融合教育理念、学生现状与社会诉求实施综合考量。比如,针对“简历筛选”教育内容而言,教师应清晰国家层面高职专业教育具体标准,以及院校方面课程标准和人才培育技术的明确要求,并深入调研现阶段社会在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现状,再对教育对象展开学情分析。只有充分完成该项基础性工作,教师才可明确此知识点的教育重难点与教育目标,从而拟定个性化教育对策。透过这一逻辑流程,教师才可确保后续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具体而言,教师应以各项标准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观念与学情分析结果,利用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在线自主学习与线下强化深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统筹设计。

(二)利用混合教学完善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内容必不可少,实践操作更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立足之根本。如何合理权衡二者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以线上教育平台为依托,把管理类课程资源传输至网络平台中。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课前实施线上自主学习,落实理论知识内容学习、理解的前置化。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因学生们已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因此教师可把教育重心置于深化理论与加强实践层面。在深化理论层面,教师可借助启发式教学法,利用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在加强实践层面,教师可创设案例情景,展开模拟实践活动。同时,还可利用校企协作,把企业真实任务项目转化为课程实践任务,从而在提高学生们实操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有效完成业务项目。另外,根据项目任务具体完成进度,学校可聘请企业项目负责人进行客观点评,这一方式可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给予高价值评价的不足。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应积极探究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建设契合高职教育特征的创新性教学组织模式。在混合式教育背景下,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结合,逐渐创新高职管理类专业传统教育结构及育人模式,有助于在网络时代推动高职教育教改目标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张科丽,陈悦.课程超市:新发展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6):29-34.

[2]程晓琳.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南方农业,2020,14(15):151-152.

[3]袁曦.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05):75-79.

[4]王春模,周荣虎,张林龙.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與职业,2016(04):103-105.

[5]吴益峰,郭红艳,张林龙.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差别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2):220-223.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