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课堂管理研究综述
2020-02-04于义娇陈爽
于义娇 陈爽
摘 要: 课堂是教学发生的主要场所,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课堂生长和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演进和深化,课堂管理成为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课堂管理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课堂管理的发展历程,评述了国内外课堂管理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现状,最后,基于先前研究的不足,展望了课堂管理研究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课堂管理提供了启示,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课堂管理 研究综述 现状 展望
1.引言
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变革随着教育变革而变化(陈时见,2002)。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没有给“课堂管理”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Emmer(2004)将课堂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教师的行为和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有效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陈时见(2002)教授对课堂管理做出如下定义:课堂管理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动态过程,包括课堂常规的制定、课堂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建设、课堂秩序的维持、课堂活动的实施等多方面。可见,课堂管理范围非常广,涉及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生的学及外在客观环境等多因素的调控,是实现教学目标和顺利实施教学的必要保证。
课堂管理要想发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课堂管理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成宝,2010)。然而,课堂管理是国内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Simonsen et al., 2014;王娅,2017),掌握正确的课堂管理理念、知识和技巧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系统探索课堂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2.国外课堂管理的研究
2.1理论取向的多元化
国外对课堂管理的系统研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思路为课堂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刘家访,2002)。如认知心理学从人对事物的认知探索,使学生了解课堂管理的一般规范,理解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自觉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维持课堂秩序(李朝晖,2006)。人文主义心理咨询派强调人的作用,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代表理论有格拉塞理论、高尔顿理论、德雷克斯理论。该学派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及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关著作详细阐述了教师沟通技巧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如诺丁斯的“教育关怀理论”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研究核心,提倡建构平等、互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新行为主义流派对课堂管理所做的研究提出了這一时期占据主导的课堂管理模式。影响最大的是由美国学者肯特夫妇(L. Canter M. Canter)提出并倡导的“果断纪律法”。教师管理课堂时明确自己期待的学生行为,并向学生把这些行为列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课堂上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形成行为规范(杜萍,2005)。这一时期,教师课堂管理中重视学生课堂行为的矫正和塑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外研究逐渐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课堂管理研究的重点,人们通常把它们统称为教师有效法(teacher effectiveness),该学派包括库林(Kounin)、布罗菲(Brophy)、埃默(Emmer)、安德逊(Anderson)等人的研究,认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事后的控制远不如事前的预防和消除,强调教师从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技能和与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预防(陈时见,2003)。因而,此后研究主要探究如何预见学生的问题行为,并采取防止措施,而非事后控制(陈时见,2002)。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汲取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养分,将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课堂管理研究,探讨如何布置课堂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预防和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家校合作等问题,课堂管理内容和理论基础不断丰富,为课堂管理研究增添了时代色彩。
2.2研究内容注重实效性
西方课堂管理研究注重实效性,即强调理论研究对课堂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指导(刘家访,2002)。笔者在百度学术网站上输入关键词“classroom management”,选择SSCI期刊,分析发现研究者们主要通过深入课堂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开展课堂管理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策略,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例如Brown(2004)在Urban Teachers Professed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这项定性研究中,采访了13位一线城市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参与者使用了发展师生人际关系、建立爱心社区、明确对学生的期望等课堂管理策略。Collier-Meek et al.(2019)学者在Identifying Critical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这项研究中评估了教师实施的14种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地检查课堂常规、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及降低纠错率等课堂管理策略,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国外关于课堂管理的专著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Wright(2005)在Classroom Management in Language Education专著中,将理论与很多实践案例结合,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并针对案例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Weinstein(2006)所著的《中学课堂管理》给中学教师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探讨了中学课堂的本质特点、核心问题及具体管理任务,如有效管理小组活动、激励学生学习等。
2.3研究方法注重科学性
课堂管理研究注重科学性,强调通过实际调查和实验,将搜集到的资料采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使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例如Christofferson Sullivan(2015)在Preservice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Training: A Survey of Self-reported Training Experiences, Content Coverage,and Preparedness这项研究中,通过发放问卷对来自美国各地的157名职前教师进行了调查,了解职前教师的课堂管理培训渠道、内容及对培训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职前教师参加了课堂管理方面的课程,最多的培训渠道是实习,最后指出结合课程学习和实习能更好地为课堂管理做准备。Andrew(2018)在Classroom Management Actions of Beginning Urban Teachers这项研究中对87位老师进行了调查、访谈、实地访问和录像,并结合5名教师的日记调查了教师实施课堂管理的策略。研究显示,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有: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课堂管理研究的期刊论文、专著较多,但是专门针对具体学段,尤其初中课堂管理的研究不多,针对具体学科的课堂管理研究更少;精确化的研究易使课堂中人性因素受到忽视,未来可以深入开展个案研究或者行动研究。
3.国内课堂管理研究
3.1课堂管理研究逐渐走向整体化
国内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最开始,课堂管理仅在教育专著某一章节中论述;随着课堂管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整本论述课堂管理的专著逐渐增多,课堂管理逐渐走向整体化。
首次以单独的章节研究课堂管理的是田慧生和李如密(1996)编著的《教学论》,认为课堂管理是协调课堂中的各个教学要素,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管理效果最优化,并对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和课堂管理技巧等内容做了具体的论述。紧接着,施良方和崔允漷(1999)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认为课堂管理的本质就是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实施,采用各种手段协调课堂中的人、物、活动、时间、空间等之间关系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施良方,崔允漷,1999)。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在这些研究中越发明显。
陈时见的《课堂管理论》是一本关于课堂管理的著作,对课堂管理进行了全面探讨,包括课堂管理的变革历程、现状与问题、理论与借鉴、活动与效率及环境与交往等内容,并提出了“课堂并非教室,管理并非控制”的先进理念(陈时见,2002)。杜萍的《课堂管理的策略》系统地论述了课堂管理中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师生冲突的解决策略。通过丰富的课堂管理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堂管理策略,旨在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杜萍,2005)。
可見,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系统又完整地对课堂管理进行论述,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培训提供了方向,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2研究视角呈现多样性
笔者通过知网数据库检索2010年至2020年间主题为“课堂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15日),发现近十年来以课堂管理为主题的学位论文研究颇丰,符合要求的硕士论文共332篇,发文总量大,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到大学各个阶段及对外汉语课堂的管理,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皆有涉猎。对有关课堂管理的期刊论文检索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关于课堂管理的期刊很少,仅4篇;2003关于课堂管理的期刊论文数才达到两位数,到2015年上升至三位数,之后发文量一直趋于平缓。尽管课堂管理走进国内教育界视野近三十年,但CSSCI期刊发文量少,仅29篇。
基于文献,课堂管理研究呈现出多样性视角。如基于行为分析理论视角对课堂管理策略进行的研究(李森、潘光文,2003)、新课改背景下研究课堂管理(赵晓艳,2012;姜晓辉,2014;董敬红,2018)、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小学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王涛,2017)、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对初中课堂管理的研究(肖自然,2017;王菲,2018)、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研究(刘慧玲,2019)等。可见,课堂管理研究立足于我国教育改革实际,视角丰富多样。整体而言,国内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进程加快,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3研究方法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范式
国内与课堂管理研究相关的大部分实证研究属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范式,运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如匡茜,2011;王娅,2017;尹俐,2019等)等进行研究。从数据收集方式看,国内课堂管理研究的数据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录像、访谈录音、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不少研究是基于经验的总结,缺乏深入探讨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如何形成及发生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例如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
3.4研究内容丰富
3.4.1理论取向多元。
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心理学相关理论出发,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格拉瑟的现实治疗理论等(王娅,2017;谢荷君,2017);管理学相关理论,如人本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陈亮,2016);近年来学者运用生态学理论(肖自然,2017)分析教师及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表现。现有理论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解释力度不大,缺乏解释教师课堂管理知识是如何形成及怎么发生变化的相关理论。
3.4.2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课堂管理现状、课堂管理问题与对策、课堂管理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
不少学者调查课堂管理现状。如匡茜(2011)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中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课堂管理理念的认识模糊;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中,教师缺乏教学机智;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陈时见.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3(06):5-8.
[14]董敬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8.
[15]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03.
[16]姜曉辉.关于新课改下中学英语课堂有效管理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130-131.
[17][美]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M].田庆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1,305.
[18]匡茜.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76+108.
[19]李川.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英语教师,2020,20(09):44-46+57.
[20]李朝晖.中学英语课堂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李森,潘光文.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30-33.
[22]刘慧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3]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70-72.
[24]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274.
[25]马雪.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06):58-59.
[26]乔一航.中学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5.
[2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8]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29]王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30]王娅.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1]肖自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32]谢荷君.初一英语课堂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3]尹俐.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透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4]赵晓艳.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管理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