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交互设计的民间艺术叙事性传播研究

2020-02-04李瑛

艺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

【摘要】 信息交互是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推动力,将信息交互设计运用于民间艺术叙事性路径的阐释,对传承民间文化、延续民俗精神有积极的意义,从而达到艺术传承和精神建设的双向互动效果。

【关键词】 信息交互设计;民间艺术;叙事性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民间艺术数字化工程在全国的展开,各地文化部门纷纷建立数字化博物馆进行数据的记录与管理,对民间艺术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效果。然而,民间艺术的传播仍然存在渠道单一等问题。[ 1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民间艺术的传播成为当下社会需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信息交互设计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媒体、可视化分析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2 ]此外,国外持续涌现的自媒体、互动媒体等组织,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艺术与技术杂糅的新作品。信息交互设计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要属博物馆领域,如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博物馆等,从观众的视角出发,通过丰富的交互空间以及启发式的展示设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3 ]信息交互设计不仅仅关注外部表现,近年来逐步从技术性应用转向人文社会领域,试图扭转技术理性的弊端,更加专注微观社会的人性体察。[ 4 ]在此背景下,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成为信息交互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民间艺术与信息交互设计

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亟需颠覆传统古板的印象,让观者与传统对话,以此唤醒观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体验,并将情感融入到民间艺术的传播中。信息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城市展示设计、动漫设计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尝试提供了有效的依托。

(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困境

当前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两方面的困境。第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精通民间手工艺的艺人大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当老一辈的传承人步入花甲之年,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收入低等原因不愿继续从事老手艺的制作,民间工艺就面临断档而失传的危险。传承人老龄化是目前我国非遗项目面临的共同困境,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说:“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50%多。2016年10月1日止,已有315位国家级传承人离世。”[ 5 ]第二,民间艺术的使用情境日渐式微。民间艺术产生于传统农耕社会,带有很强的生活功用性和情感取向,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民间艺术本身所承载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逐渐萎缩,就不得不面临“去符号化”的过程,即由原来的文化承载物变为纯粹的人工制造物,民间艺术不再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而逐渐被人所遗忘。以山东省级非遗项目鲁绣为例,鲁绣的存续与山东地区的文化习俗密切相关。鲁绣产生于封建社会伊始,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民众心理相契合,因此能获得人们的共情并贯穿发展于整个封建社会。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乡村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息息相关的鲁绣失去了原有的使用情境,这种慢节奏、费用高、实用性差的艺术形式很难再次获得到大众的青睐。民间艺术是一种文化,更是生活,信息交互设计的目的是将民间艺术转化为适合时代发展的表现方式,重新进入当代人的生活,重获人们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认。

(二)信息交互设计应用于民间艺术的叙事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交互设计试图突破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流障碍,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信息化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技术层面,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数字化生活方式相融合,创造出更加新颖的信息终端设备以服务于人;在社会文化层面,通过信息交互设计构建出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塑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在设计实践层面,通过整合多种类型、不同层面的优势资源,创作出时代前沿的艺术表现手法。信息交互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相辅相成的创新渠道之一,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科技带来的所有技术都可以尝试为民间艺术的传播服务,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由对立转化为相辅相成。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与产品的相处方式,交互设计的关注点不再只是产品实物,而是人们使用产品的过程。叙事性传播是针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的有效方式,强调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探索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交互设计实践中,叙事性方法被用来表述民间用品的使用过程,直观呈现用户使用中所面临的难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恪守民间艺术的核心技艺和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以技术手段营造民间艺术的生存条件,从而再次体悟祖先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财富,在生活中实现对民间艺术的传播。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移动设备的出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机、Ipad、远程操控和智能穿戴設备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品。信息交互设计更适合快节奏和零散时间的大众生活,对民间艺术的传播也可不局限于传统书本和刊物,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持拓宽传播的范围,增强大众的认同感,找到适合碎片化生活特性的渠道。

二、民间艺术信息交互设计的策略与技术

交互式产品的运作过程是人与产品之间发生信息循环,在循环过程中,人是主动的参与者,人的思想和认知方式驱动着交互行为的发生。信息交互设计通过预先设定用户的使用行为,来引导用户合理使用信息所承载的内容。[ 6 ]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交互过程包含行为、内容和形式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是交互设计的核心,决定了采用何种交互框架和交互方式;内容是交互设计的基础,是在交互过程中提供的详细信息和交互组织框架;形式是可供多种感官体验的电子产品的界面表现,是交互设计的终端呈现。那么,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技术来实现民间艺术的交互式传播呢?

(一)实施策略

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不应只停留在数字化博物馆这一保守方式,娱乐化和产品化是信息交互设计的重要策略,有助于将民间艺术从专门性保护转变成自觉的生活性保护,同时将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拉回到人们的生活场域,转化成一种可供享受的文化资源。

1.娱乐化策略。娱乐化的展示方式更贴近大众对文化的接受意愿,娱乐化不专指设计形式的娱乐化,更专注于设计内容的趣味化,唤醒在设计形式之上观者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民间艺术体现着先民们生活中的智慧,信息交互设计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中,是现代人回归传统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在快节奏的信息生活中体验慢节奏的生活趣味。如故宫博物院官网设置有故宫壁纸、故宫游戏、故宫APP等栏目,将故宫文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尤其是故宫游戏版块,“太和殿的脊兽”还一度成为风靡全国的网红游戏,在娱乐身心的同时获得传统文化知识,激发了参与者对知识的渴求,这为民间艺术的信息化交互设计提供了借鉴。

2.产品化策略。产品并非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而是通过信息交互技术将民间艺术转换为可被移动端承接的文化产品,使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信息交互设计的优秀案例,如《中国古典家具》APP列入APP Store中国店的2012榜单。该APP以明代榫卯家具为主要宣传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法完成榫卯结构原理的视觉呈现,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古典家具的经典技艺。在进行信息交互设计时,首先通过查阅古籍中对榫卯结构的精确记载,完成对古典家具的细节解说,然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古典榫卯的组合方式。即使之前对榫卯一无所知,通过这一APP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全方位的认知,这个案例的下载率之高,说明采用信息交互的手段可以实现传统艺术的再生产力。然而,基于信息交互的民间艺术产品化,既不同于日常的平面设计与工业设计,也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不同,而是将两者结合,基于民间艺术本身的“生活性”来设计产品。

(二)技术应用

信息交互设计通过创造新的互动空间,为用户搭建与民间艺术作品交流对话的即时体验,改变民间艺术被动输出与被动接收的模式,进而使人们获取与民间艺术“同一自在”的艺术审美体验。信息交互设计基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支持,主要应用虚拟现实、多媒介、微媒体交互行为设计三方面的技术。

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 R(Virtual Reality)既可以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也可以是虚构世界,用户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知觉与虚拟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所实现的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多媒体虚拟博物馆《虚拟紫禁城》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制作的成功实例。

2.多媒介。多媒介的展示方式已经从传统计算机屏幕扩展至三维空间之中,计算机为多媒介的处理终端,与链接的外设备发生多角度、全方位的交互关系。这种计算机结合其它设备共同完成交互的行为在新媒体技术中并不少见,但在交互设计中少有模拟,尤其可以尝试多种媒介在民间艺术传播中的運用。

3.微媒体交互行为设计。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具有“交互性强、形态微小、使用便捷、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快、用户面广等特点”[ 7 ]。交互设计是微媒体向深度发展的必经之路,微媒体主要包含四种交互途径:(1)图像交互:通过图像和视频流的形式来传递信息;(2)语音交互:以声音为媒介进行传播的交互操作形式;(3)数据交互:用户同数据展示、数据控制间的交互,以及数据通过屏幕实现的自我交互;(4)行为交互:对特定状态信息依照系统目标做出的反应,是用户与系统间的交互。

信息交互设计已经在大众面前大放异彩,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能创作出优秀的数字艺术作品。从媒体的发展史来看,任何新媒体的产生发展都存在与传统媒体博弈的过程,新旧媒体在博弈中实现融合共生。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衍生出新的视觉形态,只有将新旧媒体合理链接,两者之间才能共享信息。为此,要摒弃一味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忽略传统媒介的错误思想,实现数字媒体环境下新旧媒体的共同发展。

三、基于信息交互设计的民间艺术叙事性传播的实施路径

叙事性设计包含叙事内容与叙事行为两部分。叙事内容即“讲什么”,是作品要表达的观念;叙事行为即“如何讲”,即设计何种方式来表达作品的观念。叙事性设计着重于“如何讲”,包含“叙事性设计的语法、叙事性设计情境、叙事者以及叙事性设计作品的接受与评价等”[ 8 ]。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前期可先甄选出一种类型作为样本进行叙事性设计,为了提高民众在民间艺术叙事中的参与度,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内容设计到故事情节之中,故事化的演绎更能充分调动人们的视听感受,比纯粹的理论解说更能为受众所接受。叙事性设计首先需要收集资料补充叙事内容,然后借助具体媒介进行叙事行为的设计。将民间艺术叙事参与到信息交互设计中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任务分析阶段:将人们使用产品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解析,设定好相应的行为序列;第二,信息结构阶段:根据上阶段的任务分析进行具体内容的组织和编排,对信息的层级进行明确区分;第三,界面设计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安排设计出可在屏幕上操作的视觉分区,引导用户来使用。[ 6 ]具体的操作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对民间艺术类型及相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将材料进行数据分类,重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亟待拯救的民间艺术类型,且与之相关的数据和材料能够予以数字化翻译;第二部分为发展情况良好的民间艺术类型,相关材料难以进行数字化翻译。民间艺术虽然是物质的,但其文化价值是传播的意义所在。因此,需将民间艺术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提取出来,虽然外在形式可以进行创意设计的转化,但内在的文化内容不可丢失。

(二)对挖掘整理的数据或材料进行数字化翻译。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环节来操作。线上环节分为PC端和无线端,具体来说,PC端可以运用专题网站、视频和音频聚合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网上数据资料库、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技术;无线端则运用的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手机网站、二维码数据合并技术、短视频发布平台、直播平台等。在线下环节的操作上,可在民间艺术所在地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重点运用声光影像的多媒体技术,如3D模型虚拟构建、VR全景技术、自动识别语音传感器讲解技术、电视电影影音播放等。这一步是用数字技术替代传统的数据存放形式,为之后的信息交互奠定基础。

(三)民间艺术的智能标签化设计。依托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通过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技术,调用事先在智能标签中存储的静态属性数据,满足参观者的现场需求,增强信息交互体验。如果参观者希望看到某一现场的动态还原,只需向智能识别设备发布指令,声光影技术便可呈现出民间艺术的制作场景及使用场景,观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民间艺术的珍贵性。电子设备就像赋予了生命,能够“读懂”人们的意思。

民间艺术在经历历史的“辉煌”之后逐渐没落,在文化多样性成为非遗传承重要议题的今天,应当体现保护思维的根本性转换。从对民间艺术“符号化”的复制,转向对其生活意义的探察,即通过文化符号重新唤醒人们对民间艺术及文化传统的记忆与认同。运用物联网技术,基于叙事性的设计手段,让民间艺术重新“活”起来。对民间艺术进行信息交互设计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对传播民间艺术的文化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结 语

将“信息交互”“叙事性”这两个重要理念系统性地引入民间艺术的传播,从信息技术推动民间艺术传播的角度介入,并以物联网技术手段为依托,展开对民间艺术交互式创作路径的阐述与展望,进而探讨在数字化背景下交互设计的创新手法,以及追寻信息交互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人与社会交流的方式,更多的是如何借助新技术去感受日常生活。伴随新的媒介感知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赋予民间艺术以新的表现形态,创作出符合当今社会主题的新颖又生动的作品,带给人们愉悦感的同时也重获遗失的传统文化。在本文后续研究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传承支持系统,即民间艺术众筹基金系统,既可以有效地缓解传承保护的资金压力,也可在全社会更大范围地引发公众参与传承保护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2]Schonberger C V M,Cukier K.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 and Think[M]. Hodder Export,2013.

[3]黄鑫.当代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方式[J].装饰,2011(4).

[4]赵俊杰.从微信看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J].装饰,2014(4).

[5]马盛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EB/OL].

https://news.artron.net/20180426/ n997678.html.

[6]吴琼.交互设计的域与界[J].装饰,2014(1)

[7]罗高生,何勇.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媒体交互设计——以腾讯微信为例[J].传媒,2016(4).

[8]沈冠东.叙事设计的方法论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信息交互设计的齐鲁民艺叙事性研究”(项目编号:18DWYJ01)、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齐鲁民艺经典的视觉化传播路径探究”(项目编号:J16WH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瑛,设計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理路
民间艺术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民间艺术
印度国庆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