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乡愁,记住回家路
2020-02-04何朝银邓安萌
何朝银 邓安萌
【摘要】 鄉愁文化,源于乡村乡土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民居建筑是乡愁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缩影。现阶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急剧减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起“乡愁”问题,留住乡愁成为时代的呐喊。今天笔者以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为例,深入探讨乡愁视域下传统民居建筑问题与保护。
【关键词】 乡愁文化;传统民居建筑;前后万村;发展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乡愁,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留得住乡愁,记住回家路”[ 1 ] 5 0是人们心中久盼的期许。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出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与社会状况,更是中国乡愁文化的主要载体。当今,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化技术碰撞下面临生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2 ] 7 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 3 ] 0 1前后万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三江镇,有着悠久历史,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其民居建筑属于“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国家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江西省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宝贵财富,在传承与保护上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前后万村历史文脉与传统民居建筑分析
(一)历史文脉
前后万村位于抚河支流的箭江、彭湾、槠山隐溪三水汇合处,环三江口阖闾而居,古时界临南昌、临川、丰城、进贤四县,是通往西安、南京、北京的要塞之地,也是江西省东南部各县市通往南昌的必经之道。从宋朝开始,便在这设巡检司衙门、团练使兵勇、巡警所治安队,并设有公学和私塾,于南昌设有商会、同乡会。前后万村因其得天独厚的交通要塞的优势,引导其族人积极投身于科举与经商,世代繁衍昌盛,文风蔚然,培养出科举仕宦20余人。[ 4 ] 1 0
前后万村的远祖可推至黄帝三十五世孙毕万。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国伐魏、耿、霍三国,毕万首功,封爵为大夫,封地于魏邑万水。前后万村万氏始迁祖是迪公(万氏始迁祖)第七代孙仲举公,南宋江嘉定十六年从隆兴郊外的板湖外迁,于三江口的牛宿洲定居。明武宗正德四年,抚河河水泛滥,洪水决堤,冲毁村落,仲举公第十代孙奇公率领其三子迁移至鲤鱼垅,也就是现在的后万村。迪公第九代孙志道公与第十代孙克高公于元代大德年从隆兴郊外的板湖迁居于如今的前万村,前万村与后万村之间相隔一池鲤鱼塘。
(二)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分析
前后万村东、南、西三面环水,受列祖列宗的苦心规划与精心经营,使得村落房屋与巷道平整有序,门塘、水井布局井然,历经800余年仍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上下堂平面形制的中小型民居,其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结构与建筑规模皆十分相似,是传统天井式民居形式[ 4 ] 9。其中,这些建筑中大多数均属明、清时期建筑,少数为民国时期建筑。天井在赣地称为“明堂”,在民居建筑中具有采光、通风、排水与防腐防潮功能。村内传统民居建筑外墙少窗,民居建筑内部采光基本靠天井实现。前后万村地处亚洲东部低纬度区域,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闷热潮湿。村落传统天井式民居形式可以通过天井排水通风,提高当地居民居住舒适度。
村内“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一进天井式与二进天井式居多,内部空间顺序依靠天井为对称轴,从左到右房屋以天井呈轴对称,两侧厢房在空间布置上一致,大门、下堂、正堂、后堂都处于以天井为对称的准线上,厅堂侧舍,因地取势,分布合理。前后万村“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虽保持着“天井式”形式格局,但组合连接方式三开间多进式或多开间多进式组合连接方式较少出现。村内传统居民建筑多为穿斗式木构架,采用抬梁式,墙面多是由青砖堆砌的清水墙与泥墙组合而成,当地也称“夹泥墙”。前后万村传统居民建筑属于“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房屋内部是以木制架构为主,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外墙少窗,在山墙顶部竖起高出屋面的马头墙,阻隔风源,防止火灾。前后万村马头墙呈三山式与五山式,高低错落,形式多样。
传统明清建筑多注重装饰,前后万村“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精细朴质,重点体现在雕刻工艺上。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有雕刻明窗,厅堂侧舍,高大宏丽。村内明代建筑外墙多是五垛山字墙,窗有雕饰,古朴精致,柱基上多雕刻垂莲与仰莲,有挑沿,其拱无雀替支撑。村内清代建筑风格大多与明代建筑无太大差别,窗格雕饰比较淡雅简洁,装饰多为花卉、盆景等图案,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其拱有雀替,雕饰多为云虎形态,柱基上多为石鼓座。村内民国时期建筑仍承袭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但与之相比更加突出实用性装饰,简单利落。
此外,村内传统民居建筑雕刻工艺主要分为石雕、木雕与砖雕。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石雕与砖雕主要运用于外墙门框与外墙漏窗上,这些石雕大多采用浅浮雕技法,雕工细腻精致,形态多样。村内建筑木雕主要运用于民居室内窗户与槅扇门上,雕刻工艺手法主要有透雕与浮雕,雕刻内容主要以花鸟树木为主,图案丰富多样,富有神韵,体现出当时工匠的精巧工艺技术,其中以双节牌坊最为典型。双节牌坊为青豆绿石质、五披垛、三门四柱。其梁柱枋壁均雕饰花纹图案与人物宫廷故事,刻楹联,其牌坊均使用浮雕技巧,人物活动展现得栩栩如生,无不体现精致细腻的工艺雕琢。
二、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的问题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前后万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居民离开村落,导致前后万村的民居遗失“乡愁”,使传统建筑常年荒废失修。部分居民变卖“乡愁”,对前后万村古建筑进行仿古翻修,更有甚者背弃“乡愁”,盲目追求现代建筑风格,导致村落大量建筑失去传统民居基本风貌与要素,影响前后万村整体建筑风貌,不利于乡愁文化的保留。笔者通过对前后万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走访,归纳总结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面临困境与问题如下:
(一)木制架構为主的建筑容易老化
前后万村传统居民建筑属于穿斗式木构 “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房屋内部是以木制架构为主。该居民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风、雨等自然因素腐蚀与风化作用下,木制构件会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包括木制构件腐朽、磨损、开裂与变形。腐朽与开裂会破坏木材的完整性,降低木材的强度。而裂隙进一步会成为变色菌或腐朽菌及昆虫侵入木材的通道,引起木材的变色,加剧木材腐朽与虫蛀,破坏木材结构,影响木材的性质和使用性能,进而降低前后万村的穿斗式木构 “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的时限。而建筑内部的木雕艺术随着雨水的侵蚀进一步腐坏,民居内部家具与色彩装饰也进一步老化、褪色。
(二)村落空心化导致对传统民居修缮不力
前后万村村落空巢现象严峻,村落人口流失严重,大量传统居民建筑无人居住,使前后万村传统居民建筑无人修缮,长此以往,导致该地传统居民建筑出现大量问题,出现“乡愁”遗失现象。随着现如今生产力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村民为寻求高于农业的收入而大量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与留守儿童问题严峻[ 5 ] 1 4 1。再加之现阶段经济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前后万村人口出生率不断升高,同时死亡率不断降低,村里聚集人口基本为未成年人群体与老年群体。前后万村生活环境与消费水平低于周边城镇,适龄劳动力大多在劳务输出地安家,部分适龄劳动力则选择在前后万村邻近城镇生活,而留在前后万村的是没有劳务能力的留守群体,这也造成前后万村出现大量空置房。留在前后万村的留守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没有足够能力对村落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导致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逐渐遭受破坏。
(三)因保护能力欠缺出现了破坏式仿古翻修
前后万村因为保留着大量“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国家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起当地居民对村内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但因村内居民对“保护”一词理解有误,再加之政府引导与资本推动,使前后万村部分居民开始对自家传统居民建筑进行重新翻修,在重新翻修同时加入现代化城市建筑风格元素。此外,随着前后万村空巢化现象日益严峻,祖辈所留下传统建筑工艺无新一辈继承,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室内装饰工艺逐渐失传,造成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断裂,使之部分居民在翻修的过程中直接忽视“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导致前后万村仿古建筑涌现。另一部分居民对自家传统居民建筑进行修缮时,因修缮预算有限而不得不雇佣技术工艺不成熟的工匠进行修复,更有甚者直接省去雇佣修复房屋工匠经费转而自己动手修复,使得前后万村“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没有按传统建筑的原则维修,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随意更换或者修补,导致修补后的居民建筑完全丧失传统“天井式”民居建筑本该有的基本要素,使村落里出现大量“天井式”民居仿古翻修。
(四)现代风格建筑影响传统民居的整体风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我国诸多乡村趋于解体,前后万村当地适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输送劳务,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前后万村当地居民受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已不适应传统家庭居住形式与生活方式,以往传统的邻里乡间居住形式早已转变为更加趋向于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居住形式,而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相比,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与精神需求。
现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前后万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当地适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输送劳务。其中一部分劳动力在劳务输送地安家,把老家的留守群体接入城镇生活,而另一部分则选择返乡。这批返乡劳动力携带“城镇文明”回到传统村落中,对自己“破旧老屋”进行翻新改造,背弃乡愁。在当地居民眼中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是“先进”“成功”“洋气”的代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居住感受的确不如现代建筑风格建筑,乡愁的背弃使当地居民对现代风格建筑出现盲目的追崇,从而导致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建筑受到现代风格建筑的冲击。
三、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乡愁文化孕育于传统村落中的乡土文化,是人们对一座宅子或一个“老房子”承载的思念。[ 6 ] 5 7但现阶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我国文明传承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传统民居建筑急剧减少,留住乡愁、保护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建筑迫在眉睫。关于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对策如下:
(一)局部修缮与定期维修相结合
对现存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可以在保持原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传统“天井式”民居建筑形式原则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旧”。对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内部装饰构件要在保持原有传统元素基础上修缮,以延续其室内构件,保护装饰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与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此外,还要对村内传统民居建筑进行定期维修,以降低建筑设施隐患,减少日后维修费用支出。
(二)优化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
对现存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在局部修缮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的同时可以优化传统民居居住功能,结合现阶段当地居民现代生活习性,将古民居功能进行扩充[ 7 ] 2 1 1。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周边电路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布置处理,对破旧门窗修复替换,对墙体冲洗修缮,结合前后万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与生活方式进行适当调整,配备现代生活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重视工艺提升与材料运用
重视工艺提升是修复与保护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所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对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前后万村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工艺技巧,在对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修复过程中重视工艺提升。此外,在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修复与保护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化技术与新型材料,以减少自然因素对传统民居建筑腐蚀风化的影响。
(四)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前后万村居民的监管,结合前后万村当地人文环境与当下情况,对现存相关条款进行补充与修改,引导当地居民对村落传统建筑的重视度,提高当地居民对村落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此外,加强前后万村民俗氛围烘托,组织村民参加村内大小民俗节日活动,防止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遗忘,从而保护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传统民居建筑。
(五)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在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修复与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对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减缓传统民居建筑的破坏,对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修复与保护起着正面作用。当地政府可以引进商业资本,与相关资本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吸纳保护资金,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结 语
传统古民居建筑是乡愁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8 ] 0 1,需要对古村落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与传承。作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前后万村,保留着大量“天井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着乡愁文化与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虽然前后万村被国家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但现阶段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与广大社会群体的共同支持下,与当地居民协力解决。希望前后万村传统民居建筑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保护与传承,留住乡愁。
参考文献:
[1]杨宇全.古建筑异地拆除重建:是被“变卖”的乡愁,还是浴火后的“重生”·——以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古民居苑”为例[J].民艺,2018(03).
[2]孟利铮.听习近平讲什么是乡愁[J].决策探索,2018(19).
[3]习近平.放活土地经营权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N].新华日報,2016-04-29.
[4]闵忠荣,徐威.抚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为例[J].老区建设,2016(10).
[5]李蹊,董磊明.半工业化乡村与劳动力的“碎片整理”——工业化潮流冲击下的乡土社会的存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6]曲佩宇,罗翊祯.记得住乡愁:乡愁记忆视域下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区域治理,2019(42).
[7]胡颖,李田.江西古民居建筑结构及装饰艺术研究——以汪山土库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
[8]习近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2013-12-15.
◆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权分置下乡村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朝银,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邓安萌,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