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演先行:《桑树坪纪事》舞台整体性之获得

2020-02-04苏琼

艺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纪事桑树剧目

【摘要】 徐晓钟导演《桑树坪纪事》,因其堪称“圆满”的舞台艺术完整性成就了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地位,而其圆满舞台整体性之获得,来自导演先行的创作过程。解读《桑树坪纪事》舞台艺术的三个关键词:意象、歌队、转台,都体现了导演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对表现美学的追求。

【关键词】 《桑树坪纪事》;导演先行;舞台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不管以董健为代表的戏剧启蒙论者在21世纪的当下如何呐喊,载道言志、承载意义为核心的剧本,早已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戏剧观大讨论中,彻底失掉了先行地位。伴随80年代戏剧观大讨论而来的是戏剧形式革新的浪潮,在此潮流中,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1988年首演)占据潮头,成为现实主义戏剧探索的高峰之作,因其堪称“圆满”的舞台艺术完整性成就经典地位,在目前国内通行的两部中国当代戏剧史教材《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董健、胡星亮主编,2008)和《中国话剧艺术通史·第2卷》(田本相、胡志毅主编,2008)中,占据一席之地。

《桑树坪纪事》圆满舞台整体性之获得,来自导演先行的创作过程:导演不仅控制剧目的上演,而且控制剧目的编写,使此剧在审美风格与主题呈现两方面达到统一,获得情感与哲理的一致性。

一般地,导演被视作剧目演出的核心、艺术再创造的主导,首先他会被要求仔细阅读、分析剧本,以剧本为依据,将之艺术化地呈现于舞台之上,以保证演出的艺术完整性。然而,《桑树坪纪事》的导演,并非单纯地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实际上,在剧本的挑选、创作之初,徐晓钟导演已介入其中,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剧目的文本层面完成后几乎就是舞台演出本。剧目从无到有,自始至终,都在“一个”导演的掌控之中,故而,在早期导演阐述中用“我们”的徐晓钟此时说“以我为主”。《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序(一)》过度阐释和放大了“以我为主”中的“我”。至于后来,徐晓钟自己对“以我为主”的解释,除了最后一句“编导者自己个人的创作个性和个人热衷的美学追求为主”(1)之外,前面数句所言均是“兼收并蓄”。[ 1 ] 1 9 3

《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话剧〈桑树坪纪事〉实验报告》中,徐晓钟指出“导演的主体意识将会不断地强化”[ 2 ] 4 1 8,他的文章开宗明义:

我一直想通过一台戏的演出(甚至包括剧本创作)表述自己这几年对戏剧发展的思索:继承现实主义戏剧美学传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有分析地吸收现代戏剧(包括现代派戏剧)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辩证地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孜孜以求戏剧艺术的不断革新。一九八六年冬,我选中了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小说的三个中篇——《桑树坪纪事》《桑塬》《福林和他的婆姨》作为实验的文学基础。……我认为这是一部在深层意义上呼唤改革的作品。我先后和主要创作人员、演员两次进入西北山区学习……生活使我们获得了创作的诗情。话剧《桑树坪纪事》的剧本改编是按我所确定追求的美学原则,在统一的构思下由陈子度、杨健和小说原作者朱晓平三位年轻同志执笔的,陈子度还参加了导演工作。[2]405-406

六个第一人称“我”持续使用,足以彰显此文作者强烈而坚定的主体意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则是导演个人对所执导剧目的全面掌控。

文本选取、生活体验、剧本创作、舞台构思,从文学实验到美学原则[ 2 ] 4 1 6,无一不在导演个人“统一的构思”的控制范围。这种“统一的构思”奠定了《桑树坪纪事》成功获得圆满舞台整体性的基石。

与其它剧目的制作过程不同,远在《桑树坪纪事》剧本形成之前的故事挑选阶段,导演就已经介入其中。据言,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由黄佐临《漫谈“戏剧观”》一文引发的戏剧观大讨论,引起中央戏剧学院的关注与重视,徐晓钟决定参與讨论并且以实践表明态度,这是《桑树坪纪事》的创作缘起。

导演徐晓钟参与剧本一度创作,并且指导剧本按“确定追求的美学原则”执笔,主题则由剧组全体创作人员确定为“封建意识和极左路线扭曲和扼杀农民,扭曲和扼杀人性”[ 3 ] 1 3 4,通过李金斗和桑树坪村民们的命运,反思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激发观众的民族自强意识,折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故而,就主题呈现来说,《桑树坪纪事》的舞台与剧本完全一致,集中而明确,不存在多元主题之说,也不存在任何多元阐释的争议。

解读《桑树坪纪事》舞台艺术,有三个关键词:意象、歌队、转台,都体现导演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对表现美学的追求,再现桑树坪人生活,表现出一种“土得掉渣”的艺术意境。

时间结构上的整体感,则由叙述人、主体音乐、歌舞队互相补充、共同建构。剧中人“朱晓平”,与《桑树坪纪事》系列小说的作者、《桑树坪纪事》话剧三编剧之一的朱晓平同名。这个学生娃,作为1968-1969年间桑树坪的短期外来者,他参与、观看、纪录桑树坪人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能调动起观众的共鸣与感应,增强历史真切感。

导演构思明确指出,小说中的叙述特征,在演出里,部分地由歌队的叙述与点评体现。[ 3 ] 1 5 0主体音乐,从始至终,不断地重复、渲染,歌队反复吟唱主题歌:“中华曾在黄土地上降生,这里繁衍了东方巨龙的传人。……穿过一道道曾紧锁的山峰,走出了这五千年的梦魂。历史总是提出这样的疑问,东方的巨龙何时才能猛醒。”从序幕到尾声,这首“五千年梦魂”之歌,咏诵多达六次,使其成为贯穿全剧的一个声音链条,成为重要场面之间强有力的粘合剂、转换器。可以说,形与质不同的“叙述”方式,互相配合,连接起舞台上的各种场面与段落。

空间结构上的整体感,在《桑树坪纪事》中通过圆形转台实现。在舞台上安置一个14米直径的倾斜的足以旋转360°的“大圆盘”似的转台,象征五千年黄土高原的大塬背,隐喻主题。这个大圆盘,它既是桑树坪村民生存圈子的直观再现——闭塞、乡土,也是时间变化的空间展示。利用转台的动与不动,导演还完成了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转换。[ 2 ] 4 5 7

“空间感是导演艺术中难能可贵的一种天赋,梅耶荷德把这种感觉传给了爱森斯坦、奥赫普科夫和拉夫斯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那种通过特殊的感觉把空间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和形象的处理。”[ 4 ] 8 9在《桑树坪纪事》舞台上,导演“按我所确定追求的美学原则”,创造出独特的只属于该剧的形象种子——围猎。具体地说,“围猎”是徐晓钟在分析《桑树坪纪事》剧本冲突实质的过程中,心中酝酿、凝练出的哲理意念,它体现导演解读剧本的个性视点。

酝酿和凝练“形象种子”,是导演不断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这是从对剧本做客观分析开始并进入用自己的人生体验,用自己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性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理智和情感来感觉剧本,是从客观分析到进入主观创作的过程;这是导演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碰撞、交织发展的过程;是把自己的哲思、情感和创作热情调动到最佳状态来投入创作的过程![3]26

在徐晓钟看来,一部戏的“形象种子”,是基本属于导演自己的艺术创造。圆形转台,一个具象的“圆”;围猎意象,一个抽象的“圆”;加上循环往复六次响起的主题歌,构成《桑树坪纪事》舞台的视、意、听三维立体式的闭锁结构,具备多重的美学意义。

导演徐晓钟写到桑树坪之时,反复使用“封闭”“闭锁”“闭塞”“捆束”一类的词汇。在导演看来,桑树坪是个贫瘠、“闭锁的西北小村”[2]407 ,桑树坪农民“闭锁、狭隘、保守、愚昧”[ 2 ] 4 0 6且排外、自私。导演建构的舞台时空,恰与他对桑树坪和塬上农民的精神分析、处境定位相一致,所谓“那年月,三条绳索的捆束”:

时空的交叉处汇聚着捆束桑树坪人的三根绳索:封建主义的蒙昧,极左思潮和习气以及物质生活的贫穷。它使桑树坪人盲目而麻木地相互角逐和厮杀,制造着别人的也制造着自己的惨剧。[2]407

“圆”形是封闭的,或曰,是闭锁的,它也有三根绳索捆束、绞杀人性的隐喻意味。细究起来,《桑树坪纪事》只“展览”了几个人物、几个事件,一般来说,很容易形成链条式或区块状的开放结构。何以此剧能形成闭锁式结构,全剧给人以牢不可破的整体感?它所倚靠的就是导演的艺术创造意识。(2)归根结底,导演的艺术意志使“围猎”“圆形转台”、循环往复的主旋律,这些富有圆形意味的元素,成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舞台语汇,成为《桑树坪纪事》无处不在的象征形象。剧目所呈现的西部农民悲惨生存状态与五千年来沉积下来的病态心理缺失,这种内容上的极度不圆满,与形式上的极度圆满,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由此造成的内在戏剧张力,则增加了此剧的艺术魅力。

有趣味的是,这种水泼不进的圆满,固然令《桑树坪纪事》获得空前的艺术完整性,但是,它也暴露了导演个人潜意识里的富于中国传统色彩的圆满崇拜心理,既然内容上无法得到旧戏钟爱的大团圆结局,那么形式上也要达到圆满。客观而言,它既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也限制了《桑树坪纪事》的阐释空间,缩小了剧目解读的广度。从副作用来看,一个导演的某个剧目太过卓越,无疑是对其它作品的毁灭,如《马克白斯》(1980)、《培尔·金特》(1983)、《洒满月光的荒原》(1993)、《图兰朵》(1995)、《浮士德》(2008)等优秀剧目,在熠熠生辉的《桑树坪纪事》照耀下,黯淡了踪影。

文末重申,《桑树坪纪事》舞台整体性之获得源头在于此戏乃导演先行,导演的主体意识强劲有力。实际上,《桑树坪纪事》就是一部“导演戏剧”。

注释:

(1)原文是:这“以我为主”就是以现实主义美学为基础;以自己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为主;以自己的观众的审美习惯和他们所能够容纳的审美为主;以现代话剧的审美特征、以现代观众的现代审美取向为主;在各种舞台艺术综合因素中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為主;当然,还包括编导者自己个人的创作个性和个人热衷的美学追求为主。

(2)强调导演主体意识的同时,徐晓钟推崇导演的创造意识。可参考徐晓钟《导演创造意识的觉醒——近年来话剧导演艺术的成就与某些不足》一文,原载《中国戏剧》1986年第11期,《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导演艺术论·上》均有收录。

参考文献:

[1]徐晓钟,谭霈生.新时期戏剧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林荫宇.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3]徐晓钟.导演艺术论·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4]童道明.梅耶荷德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苏琼,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纪事桑树剧目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桑树下的快乐
我的小桑树
养牛伯脱贫纪事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