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的探索

2020-02-04李玲玲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时代

李玲玲

摘   要: 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探索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要掌握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势的把握,借助当下新媒体VR、人工智能、AI等核心技术手段,建立全国联动一盘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制机制。通过组建优秀师资团队,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   中国精神   新时代   思政教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定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生力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青年一代。进入新时代,“0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中国精神”的新青年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学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探索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意义非凡。

一、中国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担当意识。

习近平同志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2]当“中国精神”四个字树立在“00后”大学生面前时,他们会如何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互联网调查中许多新时代“00后”大学生谈了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理解,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有些同学认为中国精神是“战争年代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也有同学认为中国精神是从童颜到鹤发,淡泊名利,为国献身”的热血精神,还有同学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为事业为人类历久弥新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法宝,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久经磨难而不衰的秘诀,中国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担当意识。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信念。

中国精神的弘扬,有助于新时代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当下大学生理想欲望化,注重实际利益,只重眼前,不看长远。有的学生抱着“理想,有利就想;前途,有钱就图”的心态。理想空无,学习无目的性,内心焦虑,对前途、对未来感到迷茫。信念缺失,易动摇,遇到挫折困难易变,甚至彻底被现实打垮,都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融入中国精神面临的现实境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改革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信念,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毅力改变现实世界,迎难而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有助于大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坚强意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且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国精神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已经深深融入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的新时代“00后”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淡薄,集体荣誉感缺失。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旦底线受到了挑战,就会引起社会意识的混乱,道德与不道德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学校存在校规校纪不严的问题。中国精神的弘扬,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锤炼高尚道德品格,“四海之内皆兄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中国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学生锤炼中华传统“仁爱”、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锤炼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中国精神还有助于锤炼他们的改革创新意识,使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两个一百年”实践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二、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一)新时代“00后”大学生呈现新特点。

“00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力,与“80后”“90后”大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是在网络环境成长的一代,这是他们最显著、最明显的一个新特点。大数据显示“00后”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性格的优缺点都比较突出。许多“00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关键词多为“个性”“自信”“乐观开朗”等,这些优点的背后隐藏了一部分缺点。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性,部分“00后”大学生在对外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暴露了自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思想喜欢冒险,实际行动往往喜欢“象牙塔”保护,不喜欢面对真实世界,更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探险的特点。因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飞快,部分“00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喜欢从网络复制的方法,略微欠缺创新能力。抖音、微博等成为他们日常在线应用较多的App,碎片化信息传递成为日常交流方式。因此,对于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而言,推进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掌握学生的新特点,把握新学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纷繁复杂的新话语环境。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又存在挑战。”[3]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阵地,广大师生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主体,高校思政教学是承载这一重任的主渠道。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话语环境,新时代“00后”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明显不同以往,信息技术发达带来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干扰。新时代的大學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时事事件,各种诸如抖音、微博、微信App为他们提供了纷繁复杂的信息源泉,需要较强的甄别能力。否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适时开通了各种自媒体账号,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不少素材。

(三)实践教学往往难以落实。

当下高校比以往更加重视思政实践教学,中国精神实践教学往往更多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传统中国精神教育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成本较高。学生安全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一部分高校在实际执行思政课程标准的时候,对实践教学打折扣。部分学校布置单一的参观任务给学生,并要求其体现在学生手册上,对学生完成的实践教学作业流于形式。在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让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游客式的任务较多,缺乏专业的主题教育解读和讲解。在实践教学中,改革创新精神教育更匮乏,没有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学生难以参与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直观感受到“中国制造”,从企业、工厂当中体验什么叫作“大国工匠”。思政实践教学形式、成本和学生安全等种种因素,制约着中国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探索。

三、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丰富理论内容。

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解答好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本质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4]。弘扬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精神的行为要提高警惕,加快构建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特性和新的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体系制高点,争夺话语权。

要讲清楚中国精神内涵,必须认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汲取古老文明中的精华融入授课主题。思政教师要主动拓展学习领域,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走向。更重要的是了解当下西方价值观宣传的负面,针对性地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需要,理清传统文化较西方普世价值观优越的特点。结合当下国际国内发生的时事,适时调整丰富中国精神的理论内容,将中国精神的内涵解释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贴近“0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并进行价值观内化。

(二)打造全国高校中国精神融入思政教学“一盘棋”。

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全国高校思政教学“一盘棋”,在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方面着力,积极构建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全覆盖、多层次”的大格局,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教学中,写入新的思政教学改革方案中,打造教师人才智库,既将优秀的思政教师集中到一起,更将符合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汇聚到中国精神教学队伍中。要组织大范围、有规模的集体备课,目前江苏省“形势与政策”课由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的每年寒暑假集体备课已经形成了典范效应。对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进行探索,必须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专家集中在一起,对人才智库的教师们进行教学内容的指导和审查。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审定,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部分教学,避免陷入西方“普世价值观”陷阱。应使教学内容合情、合理、合乎时态。将中国精神融入四门课程的专题教学中,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形成联动机制。对于符合中国精神教学的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改革创新实践基地,由高校党委等部门负责人带头联系,建立合作协议,将这些基地纳入中国精神实践教学基地中。

(三)吸纳新技术,充分利用AI、VR等智能技术手段。

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全面来临,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及时吸纳新技术,充分利用AI、VR等智能技术手段。全国各地高校都对思政课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目前全国诸多高校已经利用5G时代,建立或者着手VR思政教育实训室如江苏省第一家VR思政教育实训室——南京城市职业学院VR思政教育实训室,第二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VR思政实训室等,这些院校的探索为中国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案例。两家实训室都将“重走长征路系统”纳入教学平台,并且对北京故宫博物院、井冈山毛泽东故居、四渡赤水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VR全景拍摄,将“爱国主义精神”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将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通过VR技術进行了实景呈现,将“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大国重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情境式教学中足不出户感受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寓意深刻的中国精神。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中国精神融入学生生活。

中国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内化,要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打通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壁垒,丰富教学形式。价值观的内化更多通过第二课堂再联系、再教育。当下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一课堂的难度不是很大,将中国精神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他们自觉将中国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成为自身行为的标尺是比较难的。我们要通过多开展中国精神思政文艺类活动,比如中国精神文艺作品、晚会、演讲比赛等,丰富第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轻松的活动中感受中国精神的魅力。将思政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党员培训课程、党日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加竞赛比拼的过程中感受到“改革创新精神”的魅力,从做中学,从做中感受真正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0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繁多、内容纷繁复杂、思维方式日新月异。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教师要从自身确立信仰、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做起,在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上下功夫,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了解世界、洞察国家和时代的“观点课和核心价值观内化课”。中国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最终要实现立德树人,第二课堂是重要阵地,是不可或缺的宝地。要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会思政思维,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精神,让中国精神进得了课堂,出得了社会,真正联结校园和社会,联结学生与国家,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多方努力,从顶层设计到底部实施,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从内容革新到技术革新,从理论丰富到实践增强,从课内到课外。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新的学情,制定新的教学策略,不断开拓路径,让新时代思政课充满信仰和力量,传递正能量,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

[3]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7-25.

[4]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

[6]高亚春.新时代“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18(7).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