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2020-02-04张洁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成因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张洁

摘   要: 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过程缺乏协同性,是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曲折性,外部文化一般导致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环境,是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成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继承和传承优秀文化,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14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孕育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伴随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主旋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是中华民族前进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伴随着华夏儿女的成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当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爱国主义精神都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激励人们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富强而努力拼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义士用诗歌记录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用爱国行为表达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可歌可泣的事迹数不胜数。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无须面对残酷的战场,但是在享受着先辈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依然要传承和发扬爱国奉献的精神,才能从容应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带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外来的诱惑,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光添彩。

2.有利于塑造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教育效果的强弱对思政教育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的观点很多,要求有理想的人规范自身的行为,修养自身的品德,这些思想促进了国家和民族的正向积极发展。以当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疫情,无数党员和群众以国家、集体、他人利益为先,危难时刻迎难而上,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支支可歌可泣的壮歌。传统文化强调大局观,注重总体的协调发展,以礼待人,这些冲锋在前的战士们展示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高职学生走出迷茫,坚定不移跟党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和风向标。

3.有利于陶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让高职学生正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磨炼意志品格,实现自身品德修养的升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中传递的仁爱观念教导人们宽容待人、以德服人。诸子百家的观点极大丰富了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递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的诚信观,认为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金钱观,要求人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不能投机取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观,希望每个人能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友爱观,崇义轻利的义利观,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古至今都对行为规范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点,并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陶冶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外化于行。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融合内容陈旧,缺乏系统的规划性。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院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历史发展现象告诉我们,思政教育应当是高职院校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在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走访调研可清楚发现,当前二者之间融合的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缺乏系统的规划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等情况个性化地安排教学内容。有些高职院校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虽然规模浩大,但是不接地气,反而使学生将传统文化和高深、艰涩等词语画上等号。有些专家开设的讲座也是曲高和寡,没有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合理安排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是能唱几句戏剧、习几个大字或者诵读古代名著,应该结合新形势下的新局面、新群体的新要求,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审美能力,致力于将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设置内容。

2.融合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变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能适应新形势开发新方法,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也无法取得所需的教学效果。学生并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教条的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第二课堂方面,高职院校举行的活动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实践活动比较欠缺。当前“00后”高职学生,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互联网是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渠道方面,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有的高職院校虽然建立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途径,但是缺乏专业人员运营管理,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3.融合的过程缺乏协同性。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当前融合过程中各方面缺乏协同性,影响教育效果。首先是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缺乏协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课程内容兴致缺乏,学习仅仅是应付差事。教育者中存在对传统文化传授不够重视,且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教学过程无法引起师生共鸣,彼此互动程度不高,课后师生之间更是缺乏交流。其次是校内和校外缺乏协同。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校外层面来看,社会和家庭未能充分了解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1.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曲折性导致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回顾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虽然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但是过程中难免有曲折和挫折。中国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爱国志士积极寻求救国图存的出路,纷纷提出见解。现代化、工作化的进程加快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了危机,一些传统文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困境,部分学生片面地将传统文化等价于封建思想,或者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就是简单地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解都阻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外部文化的侵蚀使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冲击。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就是这样一群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百年后的今天,西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小觑。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3.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环境。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于某一主体原因造成的,而应从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展示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这是有针对性的:一些地方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还存在口号重于实效的现象。一些负面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学校层面,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理论课,其中传统文化内容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所提及,内容篇幅也不大。学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及教学场地受限,通常以合班形式開展,一两百人一个班的现象并不少见,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门课程开设较少,一些书法、国画、非遗等课程多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的形式开设,由于教师本身工作量的限制,课程远远达不到全覆盖的要求,学习氛围不浓。

教师层面,对教育者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备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教育者,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随着教育者队伍不断扩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逐渐凸显,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迫切要求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宁宁,李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107-109.

[2]谌小平.传统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55-56.

[3]丁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97-100.

[4]舒坤饶.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B207;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交教研1802-322。

猜你喜欢

成因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