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0-02-04祝超超
祝超超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担负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理解其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寻求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应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实践活动等方面,计真加以完善。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建设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习近平对新一代青年有着希望,希望他们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祖国谋复兴的实践活动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书写华丽的人生篇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年一代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新时代追梦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坚持完善“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改善当前育人环境的题中之义。
一、内涵及意义
1.“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126-128),“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地发展其他有益思想。其实归根结底是兼容并蓄地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充满信仰和自信,要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和强国志。
“文化自信”是我国得以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深厚的历史底蕴构筑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历史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文化自信”彰显了我国雄厚的软实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强大都来自民族的文化,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化自信”是我国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是我国独有及特有的一个标识,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
2.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的定义广泛,笼统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文化不是类似于物理演算的过程,除了有理之外还有情有义。最有概括性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总和。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所有文明的总和。
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的隐形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显性文化,两者都承载着隐形课程的重要作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的建筑、校风校纪、规章制度、实践活动等,潜移默化地给大学生带来教育意义,与课堂文化相协调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代表着高校形象、文明程度,对于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1.高校校园文化是展示“文化自信”的媒介
一切意识形态的存在都需要借助现实载体得以传承,校园文化与“文化自信”看似毫无联系,但是要实现“文化自信”深入人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桥梁作用。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自信”教育的载体是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长期处于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熏陶下会对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产生内化或升华作用,当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就能使“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信仰存在于广大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自信”植根于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自信”的作用,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取得实效。
2.“文化自信”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以教育目的为依据,“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也是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自信对教育开展方式和内容有一定的导向性,十九大会议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预示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应以文化自信为导向设定相关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制度设定、环境布置等都要以此为引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带领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信念,朝着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梦想前进。在全国思政会议上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文明校园[2](126-128)。
3.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增加实现途径
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有浸润式作用,为“文化自信”教育铺设更多的实现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期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文化自信”教育的目的。除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根据文化自信要求制訂相应计划,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及文化活动感染每一个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不应只有口头宣传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展现能吸引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树立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价值观,让学生乐于学文化、敢于讲故事,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1],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推进历史发展的青年大学生要在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文化是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新时代的精神引领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了我国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要加强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教育相结合,与大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文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2.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支撑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加强师资和完善教学内容。一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守护者、传播者、践行者,首先是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辅导员管理学生日常思想动态,提高辅导员结合实际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加大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还要改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专业教研能力带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结合研究方向引导学生领会“文化自信”意义;二是要运用好课堂教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增强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除了开设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外,还要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从思想源头上着手才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3.以优秀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为抓手
校园物质文化不仅有校园建筑还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在人才培养中有教育功能、示范功能、熏陶功能等作用,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既要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要合理运用当代新媒体。一是要有某种传统文化特征的建筑标志,在西方一流大学中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痕迹,如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如同一部历史书籍,展示着文化发展历程,因此物质文化建设可以设立有文化意义的建筑物、长廊、书屋等,与学校的发展理念相结合,营造校园文化教育氛围,以古代伟人人名或具有内涵的文字命名,以此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二是合理地将现代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多种新媒体媒介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要运用新媒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推手和平台,如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开展传诵经典、利用网络进行文化学习等活动,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事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丰厚学生文化自信底蕴。
4.以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保障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彰显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只有制定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才能使高校文化建设具有保障,在制度建设时要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让每一条制度都具有文化的细胞、流淌着文化的血液,在高校制度文化设立时要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被规范。一是要制定教师遵守的制度,让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教无类等古代优良作风得以传承,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二是要制定学生遵守的制度,让学生形成热爱学习、尊师重道、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采取相对应的激励措施让师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逐渐朝着学校制定的价值取向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氛围,形成高校的文化制度信仰。
5.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
校园活动是学生在高校的第二课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平台。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对广大学生开展活动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信任传统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要开展以爱国、爱党、爱家、爱校为引导的具有传统文化韵意的校园活动,如缅怀经典、回顾历史、重温榜样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文化自信;要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忆往昔、盼未来,实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如借端午节活动讲述屈原的人物故事,重阳节讲述中国的孝道等;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与环境开展活动,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在适当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取得应有的成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以“文化自信”理念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理论为指引,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的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到育人的实践环节,实现经典重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传统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结合,实现高校以文育人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十九大专题报道——人民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2017-10-19/2018-1-6.
[2]张祎颖.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探索——以X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17).
[3]陆挺.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认知及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125-127.
[4]曾学清.自媒体时代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度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10):51-52.
[5]黄雅娟,杜伟.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0(07):141-142.
[6]何婷.文化自信在高職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9(29):191-192.
[7]胡伯项,李江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析[J].教学与研究,2017(04):90-95.
[8]莫梦娴,李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