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所收宋儒考校韩集提要考辨三则

2020-02-04杨新勋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

杨新勋

摘 要:韩愈著作在宋代非常流行,宋儒方崧卿《韩集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朱熹《原本韩集考异》十卷和王伯大《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是宋儒考校韩集的重要代表。三者均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馆臣为三者先后撰写了多种库本提要和总目提要。这些四库提要在三者书名、卷数、版本以及提要文字等方面均有不实之处。通过全面搜集资料,核实《四库全书》所收书,可以考证三书各本面貌,梳理四库提要源流,并对提要评论加以澄清,订正各提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韩集举正》 《韩集考异》《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2-39-45

韩愈的学术和文学在北宋受到了朝廷上下的肯定和推崇,其本人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配祀孔庙1,其著作也在受到欧阳修、苏轼等散文家的推崇后广泛流行。宋人搜集、整理、编选、刻印韩愈著作较多,各种集本、选本层出不穷2,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集考异》和王伯大《韩文考异》是宋儒考校韩集的重要代表。

这三种宋儒考校韩集在清代乾隆年间均被收入了《四库全书》,四库馆臣为这三种著作先后撰写了多种库本提要及总目提要,非常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四库馆臣视野下的宋代韩集的认识;但毋庸讳言,这些四库提要在书名、作者、版本及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多方搜索资料,对提要进行了梳理,撰成考辨三则,企方家垂教。

一、宋方崧卿撰《韩集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

方崧卿(1135—1194)是南宋的校勘学家,尤以校勘韓愈诗文著称,《韩集举正》和《外集举正》是其长期校勘韩愈诗文成果的结晶,也是他校勘学的代表作。今天,人们对方氏生平、校勘成就及《韩集举正》的版本和价值已多有研究3,但对《韩集举正》和《外集举正》四库提要中的问题却鲜有涉及。

此书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书前提要(以下简称“《文渊阁提要》”)1、文溯阁《四库全书》本书前提要(以下简称“《文溯阁提要》”)2、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书前提要(以下简称“《文津阁提要》”)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言方崧卿《自跋》“称‘右《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增考年谱》一卷,复次其异同,为《举正》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同,而多《外钞》八卷”4。今按:文渊阁库本书末无《自跋》,文津阁库本书末有《自跋》,又铁琴铜剑楼原藏影宋钞本《韩集举正》书末有《自跋》。核方崧卿《自跋》中“《外集》一卷”后有“《目录》一卷”,诸提要皆脱。诸提要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多《外钞》八卷”,核《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著录为“《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年谱》一卷、《举正》十卷、《外钞》八卷”5,《增考年谱》作《年谱》,陈氏《直斋书录解题》云“《年谱》,洪兴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名略不同。6

又,诸提要皆引《直斋书录解题》言“《外集》但据嘉祐刘煜所录二十五篇,而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之遗见于他集者”,所引即出于《直斋书录解题》“《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年谱》一卷、《举正》十卷、《外钞》八卷”条。然陈氏计篇有误,今核《外集举正》实二十六篇,是陈氏误数7,馆臣又沿袭陈氏之误。

又,诸提要言“十卷之末,又有《外集举正》一卷,而《跋》中不及,陈氏亦不及。核其原刻,不标卷第,殆即附之十卷中欤”,所言非是。今按:韩愈集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四十卷,宋人辑佚补缀成《外集》。方崧卿《韩集举正》十卷针对的是其所刊《韩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所以《韩集举正》每一卷内又列有原《韩昌黎先生集》的卷数,这与《外集举正》不分卷体例完全不同,《外集举正》是无法附入《韩集举正》十卷之中的。方氏《外集举正》针对的应是韩愈《外集》,这从《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方氏有“《外集》一卷”能看到这一消息。而《外集举正》所列篇目见于朱熹《韩集考异》卷九《外集》、王伯大《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外集》,更能证明这一点。自朱熹校语可知(详下文),方氏刊刻之《外集》当来自嘉祐蜀本刘煜所录之二十六篇。虽然方氏刊刻的《昌黎先生集》及《外集》亡佚了,今无从得见,但却可从朱熹在方氏书基础上校定的《昌黎先生文集》及《外集》来做一些推论。朱熹校定的《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之后为《外集》十卷,据朱熹按语可知,其《外集》前五卷内容同方氏《外集》,只是增加了《与大颠师书》,后五卷为《顺宗实录》。方氏《外集举正》所列篇目和内容,正与朱熹所定韩愈著作《外集》前五卷内容基本相同,则方氏《外集》应是附《文集》而行,方氏撰《外集举正》即针对其《外集》而作,当附《韩集举正》之后,而不会“附之十卷中”,是馆臣臆测致误。

又,诸提要皆引《直斋书录解题》“《校定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条“独用方本,益大颠三书”语,《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总目》言“今考《外集举正》所列,自《海水诗》至《明水赋》二十五篇之数俱全,无所谓‘大颠三书者,亦无所谓‘石刻、联句、诗文之遗于他集者,不知《考异》所据何本,此亦千古之大疑,姑阙所不知可矣”8。今按:自元代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之《外集》十卷来看,朱熹编定的《外集》确自《海水诗》至《明水赋》共二十六篇,与方崧卿《外集举正》篇目相同,只是卷二之末多了《与大颠师书》三通。则《与大颠师书》并非来自方崧卿所刊《昌黎先生集》之《外集》。今核此日新书堂刻本《外集》之《与大颠师书》题目下有语“此书诸本皆无,唯嘉祐小杭本有之,其篇次在此”,此为朱熹注语,则朱熹定本之“大颠三书”来自嘉祐小杭本,并次序亦袭之,是方氏《外集》确无《与大颠师书》,朱熹《韩集考异》据嘉祐小杭本而言也。

又,《直斋书录解题》言方崧卿本《外集》后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之遗于他集者”,诸提要言《外集举正》“亦无所谓‘石刻、联句、诗文之遗于他集者,不知《考异》所据何本”。馆臣据方崧卿《外集举正》无石刻、联句、遗诗文而怀疑朱熹《韩集考异》这些内容的来源,并认为方崧卿所刊《昌黎先生集》原无石刻、联句、遗诗文,不认可《直斋书录解题》所载。今按:《直斋书录解题》所言,可据张洽绍定二年所刊朱熹《韩集考异》及宋咸淳年间廖莹中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略作考证。朱熹据方崧卿刊本校定《昌黎先生集》并撰《韩集考异》是学界共识。张洽本朱熹《韩集考异》卷九《外集》篇题下注云:“方氏只据蜀本定录二十五篇,其篇目次第皆与诸本不同……其石刻、联句、遗诗文等则从方本录之,以补《外集》之阙。又诸本有《遗文》一卷,方本亦多不录,今亦存之以附于后。”1朱熹所言“方本”即方崧卿所刊《韩昌黎先生集》,可见石刻、联句、遗诗文原附刊于方本《外集》之后,陈振孙所言是事实,方本并非“无所谓‘石刻、联句、诗文之遗于他集者”。张洽本朱熹《韩集考异》卷九《外集》之后为《遗文》,《遗文》首篇《有所思联句》题目下有注“此下三联句,方云‘见《孟东野集》”2,《寻刘尊师不遇》《春雪》等题目下亦有“方云”或“方本”之注;又廖莹中所刊朱熹校定《昌黎先生集》最后为《遗文》,当即朱熹所言之“《遗文》一卷”,其中文体按类排列,依次为联句、遗诗、墓志、启、状、疏、题名,遗诗类第二篇《春雪》题目下注“已上并方本所载,诸本所无者,今悉存之”3,题名类首篇《长安慈恩塔题名》题目下有注“以下并方本所载”,则朱熹校定后《遗文》一卷实已合诸本《遗文》与方本所附石刻、联句、遗诗文与一,其石刻、联句、遗诗文之文字当据方本录,据他本校勘,而分类和编次则作了调整。今天正可由此反推方氏刊本《昌黎先生集》后确附有石刻、联句、遗诗文,亦可据朱熹《考异》和其校定《昌黎先生集》复原方本所附石刻、联句、遗诗文4。此石刻、联句、遗诗文确为方氏所辑,与诸本《遗文》互有出入;只是由于方氏过于信据秘阁本,未见诸本《遗文》,无从考订,故石刻、联句、遗诗文的内容不载于《外集举正》,从而与朱熹《考异》并录之大相径庭。可见,方氏所辑石刻、联句、遗诗文与其《外集举正》无关。馆臣将方氏所刻《外集》与其所撰《外集举正》弄混,未免臆测有误。

对于此书版本,《总目》书名下注“编修朱筠家藏本”,所注与《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四库采进书目》之《编修朱交出书目》著录合(言“十本”)5,库本抄成后曾发还朱家。又《文渊阁提要》《总目》皆云“此本纸墨精好,内‘桓字缺笔,避钦宗讳,‘敦字全书,不避光宗讳,盖即淳熙旧刻,越五百载而幸存者”,言其为宋淳熙刻本。今编纂《四库提要著录丛书》使用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影宋钞本《韩集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叙录一卷》6。日本“大仓集古馆”藏有宋本《韩集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韩集举正叙录一卷》,已影印入《四库全书底本丛书》7。此本书衣钤“乾隆三十八年□月,翰林院编修朱筠交出家藏《韩集举正》壹部,计书十本”,正文首叶钤满汉文“翰林院印”朱文大方印,当即发还之朱筠进呈本,确为四库底本。书中讳“桓”字,亦兼讳“敦”字,馆臣言不讳“敦”字非是,则此宋本刊刻或刷印已至光宗绍熙年间1。又《文渊阁提要》《总目》言原书“其于改正之字用朱书”,《总目》下有双行小注云“刻本实作阴文。盖古无套板之法,不能作二色也。观政和《本草》称‘神农本经用朱书,而皆作阴文,是其明证。谨附识于此”,今核原宋本实作阴文,是《文渊阁提要》径言“朱文”而略不近实,《总目》加注文甚是。

二、朱熹《原本韩集考异》十卷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学者,其于庆元三年(1197)完成的《韩集考异》,有针对方崧卿所刊韩集及其《韩集举正》错漏之处加以纠正的意味,成就超过了《韩集举正》。朱熹此书后被王伯大、廖莹中逐条采摘,散入韩集,影响深远。對于《韩集考异》,钱穆《朱子新学案》、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等均曾专章讨论,此外也时有学人撰写研究文章2,但对此书四库提要的不足却谈论不多。

对于本书书名,《文渊阁提要》《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皆言“原本韩集考异”3,而《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简目》”)作“原本韩文考异”4。《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和《四库采进书目》之《江苏省第一次书目》均著录《韩集考异》二本5,吴慰祖注:“十卷,宋朱熹著。案四库上冠‘原本二字,以别于王伯大之本。提要云‘此出李光地家,乃从朱子门人张洽所校旧本翻雕,最为精善。今考此书宋刻,丁氏八千卷楼旧藏者,今存南京图书馆,实题‘晦庵朱侍讲先生韩文考异云。”6今按:吴氏所说非是。对于江苏进呈之《韩集考异》,《江苏采辑遗书目录》亦有著录,云:“按此集唐张元德定,国朝李光地校,共十卷。”7是江苏进呈本为李光地校刻之《韩集考异》,与诸提要所言“此本出自李光地家”相合,是《总目》书名下标注“江苏巡抚采进本”不为无据。虽然今南京图书馆确藏有宋刻《晦庵朱侍讲先生韩文考异》,但此宋刻本与李光地刻本并没有直接的版本承递关系。今核南图藏宋刻本八册,半叶九行,行大字十七字,小字十九字,第一册为卷一卷二,为补抄,钤“惠栋之印”,自卷三起后各卷首钤“澹生堂经籍记”“山阴祁氏藏书之章”“子孙共珍”“旷翁之识”“朱彝尊印”“竹垞”“惠栋之印”“定宇”等印,知其曾经祁承、朱彝尊、惠栋递藏。但此本除补抄之卷一后附《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考异同于诸提要所言外,作为原刻本之卷四后并无诸提要所言之《原性》考异,卷七后亦无《曹成王碑》考异,又此本《汪季路书》及朱熹语置于卷十后,也与文渊阁库本附于卷六后不同。国图藏有李光地校刻本,可据以考证。国图李光地校刻本书名作“昌黎先生集考异”,十卷,两册,半叶十行,行大字、小字均二十字,版心刻“韩集考异卷×”,其内容全同诸提要所言,也与文渊阁本相同,只是书末所附赵德《文录序》、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题名略异,盖馆臣据例改动,三文南图宋刻本并无),可证文渊阁库本确据李光地校刻本誊录,但李光地刻本并不出于今藏于南图的宋刻《晦庵朱侍讲先生韩文考异》。李刻本末有李氏题识,云:“《韩文考异》近年无原本,皆散入篇句中者……吕晚村家藏宋刻,遭兵火,逸其文,幸所存者则《考异》也。其嗣君无党及第后,与予言及,因属以家书邮致,为之付梓京师,无党仍监其役。惜乎未观厥成而下世矣。徐友坛长遂任校雠之勤,字画简讹,虽已登版,必剜剔补备,务合于正,以视旧本之体完善为多……康熙戊子闰三月望日李光地识。”1知李氏刻本刊于康熙四十七年,原出吕留良所藏宋本,经吕葆中之手获识,并在吕葆中、徐用锡帮助下得以翻雕,其传承与南图宋刻本明显不同。吕氏所藏原书后世无载,盖已不传;然山西省祁县图书馆有一宋刻本,应与吕氏藏本同版。祁县图书馆藏本名“昌黎先生集考异”,版心题“韩集考异”,六册,书末有张洽题识,署“绍定己丑十有一月辛卯日南至门人清江张洽谨识”,知是书为绍定二年刻本。此本行款、版式、内容全同李光地刻本,即使其中的多处黑底阴文也与李刻本相同,只是李刻本略去张洽《题识》,而更以李氏《题识》,知李本所据底本确为宋绍定二年张洽刻本。张洽刻本、李光地翻刻本书名均作“昌黎先生集考异”,版心同题“韩集考异”,文渊阁本及《文渊阁提要》《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题名“原本韩集考异”,与底本接近,《总目》《简目》更名“原本韩文考异”,有悖版本原则。当然,吴慰祖指认李氏刻本底本为南图所藏宋刻本是错误的。

盖确如吴慰祖所言,馆臣为别于王伯大之本,冠此书“原本”二字;然馆臣此举不但无谓,且有悖版本原则。因为此本自张洽至李光地均名“昌黎先生集考异”,版心作“韩集考异”,馆臣并未获张洽之前的本子,更未获朱熹初稿,自然无所谓“原本”,加以“原本”之名徒增纷扰。至于王伯大本更非什么“别本韩文考异”,王伯大本与此本《韩集考异》并不相对,二者不只是版本不同,馆臣指认有误,详下文《别本韩文考异》提要考论。

这里还要说说绍定二年刻本与南图宋刻本的关系。张洽《题识》云:“方氏书刊刻已广,独此书先生末年所著,未有善本。洽通守池阳,初欲刻之泮宫,已而不果……庾使赵侯范继其费,益以属邑学帑之助,并刊《考异》于后。《汪季路书》初存于末,今移附本卷之后,间有愚见一二,亦各系卷末,以俟观者采择焉云。”朱熹《韩集考异》原自单行,《直斋书录解题》仅著录朱熹《校定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未载《韩集考异》正可佐证。又王伯大《别本韩文考异》之《凡例》后按语云“朱文公校《昌黎集》,又著《考异》十卷,在《正集》之外,自为一书”,亦说明了这一点。自张洽《题识》可见,是张洽将《韩集考异》附在朱熹校定《昌黎先生集》后合刊而行,两者合刊系张洽所为。只可惜张洽原刊《昌黎先生集》已难觅,今仅见此本《韩集考异》。又据张洽《题识》可知,诸提要所言此本卷一、四、七之末所附三处考异亦为张洽所增,其卷六末附《汪季路书》也是张洽自书末改移。今核,张洽刻本《韩集考异》卷十收有《新唐书》本传(题名“新书本传”)和赵德《文录序》、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而南图宋刻本卷十为《唐书本传》和《汪季路书》及考异,而无三文。朱熹于《新书本传》题目下注:“今以李翱所撰《行状》,皇甫湜所撰《墓志》、《神道碑》、《旧史》本传、《资治通鉴》,洪兴祖所撰《年谱》,程俱所撰《历官记》,方崧卿《增考年谱》考其同异详略,附注本文之下,以见公之行事本末,而文之已见于《集》者不复载云。”2可见此《新书本传》为朱熹注。《汪季路书》为汪逵记其据所见诸本韩集校以石本、方本《韩集》之所得,朱熹以之作为《考异》附录;则此南图宋刻本似存朱熹《考异》原貌,应该刊刻较早。据张洽《题识》“《汪季路书》初存于末,今移附本卷之后,间有愚见一二,亦各系卷末”语不难看出,张洽刻本正是以此南图宋刻本《晦庵朱侍讲先生韩文考异》的本子为底本,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增补、校勘并重新刊刻的。张洽除卷一、四、七之末附增三处考异外,又在将书末《汪季路书》并考异移附卷六末时,在《新书本传》后附文三篇。

王伯大重编之《别本韩文考异》最后为《附录》一卷,内容同张洽刻本《韓集考异》之卷十,又廖莹中世彩堂咸淳刻本朱熹校定《昌黎先生集》最后为《昌黎先生集传》,内容亦同张洽刻本《韩集考异》之卷十,只是张洽本作黑底阴文,而世彩堂本改为了加圈文字。今按:盖由于张洽将《韩集考异》附刻于朱熹定本韩集之后,王伯大重编时,遂将《韩集考异》散附韩集各文之下,仅余《韩集考异》卷十无所附缀,遂移录张洽本《韩集考异》卷十为《附录》一卷,附于其《别本韩文考异》之末,廖莹中刊《昌黎先生集》亦移张洽本《韩集考异》卷十为《昌黎先生集》最后之《昌黎先生集传》。

三、王伯大《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王伯大(?—1253)字幼学,号留耕,嘉定七年(1214)进士,为政宽仁,官至参知政事。宝庆三年(1227),时任南剑州通判的王伯大首次将朱熹《韩集考异》逐条散入韩集,加以刊印,是为《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后世亦称“韩文考异”。有关此书,历来研究不多1,对其四库提要中的问题更无人揭橥。

对于本书书名,诸提要皆作“别本韩文考异”,文渊阁、文津阁本同。《总目》书名下标注“两江总督采进本”2。《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和《四库采进书目》之《两江第一次书目》著录“《韩文考异》。唐韩愈著。十二本”3。则“别本”二字为馆臣所加,以与李光地刻本之“原本韩集考异”书名区别。然本书实内容丰富,主体为韩愈集正文,之下附有朱熹《韩集考异》和王伯大《音释》,故有五十一卷之巨,并非类似只收朱熹《韩集考异》而不收全文的李光地刻本之《韩集考异》,此书与《韩集考异》绝非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书。今按:此本原为王伯大南剑州宋刻本,原刻无存,今存最早为元代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半叶十三行,行大字二十三字,小字同,签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首列《晦庵先生朱文公韩文考异序》,次为王伯大《序》,再次为《昌黎先生集诸家姓氏》,后为李汉《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序》和汪逵《汪季路书》,再后是《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凡例》十二则(馆臣考此《凡例》非朱子《凡例》,乃王伯大重编之《凡例》,甚是),卷一首行作“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之一”,次行署“晦庵朱先生考异 留畊王先生音释”;之后每卷首行为“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之×”,下注“考异、音释附”,共《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后自此本出者有明洪武年间勤德堂刻本、正统年间王宗玉刻本、弘治年间善敬书堂刻本等,内容基本相同。后万历三十三年又出现朱吾弼重编、朱崇沐订校之天德堂刻本,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卷首之序改题“韩文考异序”,《昌黎先生集诸家姓氏》后增《重锓韩文考异阅订姓氏》,卷一“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之一”之后署重编、校、阅、订梓诸人,更远离了王本原貌。可见,此书实际上原是王伯大校刊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及《外集》,不过是王伯大缀入了朱熹的《韩集考异》和自己的《音释》,所以他增加了十二条《凡例》,至日新书堂刻本时再补入《凡例》后语。然而,万历天德堂刻本之版心上方皆题“韩文考异”,且此万历本之国图藏本偶见册首有“韩文考异”之签题,遂致后人以此书为《韩文考异》。疑江苏巡抚所上者为万历本或出自万历本者,如文渊阁本《凡例》后语之“校”字同万历本,而元刻本、勤德堂刻本、王宗玉刻本、敬善书堂刻本均作“较”;又文渊阁本卷一首叶“赋”前亦同万历本,且同元刻本、勤德堂刻本、王宗玉刻本、敬善书堂刻本自“宋莒公云”至“正与冯合”之六十五字。都说明文渊阁本以万历本为底本。馆臣据万历本之名,又考虑到与李光地刻本区别,遂定名为“别本韩文考异”。然馆臣此举实际上并不正确,此书实为王伯大校刻之附有《考异》和《音释》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不能改称“别本韩文考异”的,馆臣之改造成了名实不副。尤其是《四库全书》所收此本正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收有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御题诗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相同4,这样的改名就更不合适了。

对于本书内容,《文渊阁提要》言“《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附录》一卷”,《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总目》言“《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简目》言“《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补遗》一卷”,并不一致。今核文渊阁、文津阁库书依次为《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补遗》一卷、《外集》十卷、《附录》一卷,则诸提要所言类别、次序皆有问题。万历本类目依次为《朱文公先生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传》一卷、《遗文》一卷,其《集传》同库本之《附录》,其《遗文》同库本之《补遗》。盖库本作了次序调整,又变动了类目名称。自《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总目》所题书名来看,似可见底本类目及次序,然不符合文渊阁、文津阁文本实情。《简目》题名中《遗文》《补遗》并见,最为无据。

又《文渊阁提要》言“韩谆《解》”,《文溯阁提要》《总目》之“韩谆”作“韩醇”,《文津阁提要》作“韩淳”,亦不一致。今按:韩氏《宋史》不载。元刻本、勤德堂刻本、王宗玉刻本、敬善书堂刻本、万历本卷首之《昌黎先生集诸家姓氏》,皆有“临邛韩氏”,并注“谆,《全解》”,这是《文渊阁提要》“韩谆”之来源,《文津阁提要》“韩淳”当“韩谆”之误。宋庆元六年魏仲举家塾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首《韩集所收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亦载“临邛韩氏”,注“名醇,字仲韶,有《全解》”,又咸淳廖氏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之《重校昌黎集凡例》有“韩醇”,并注有“《全解》”。《四库全书》收有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书末有其淳熙四年题记;又《天禄琳琅书目》之“宋版集部”收其《新刊诂训唐昌黎先生文集》,言卷一下标“临邛韩醇”,且言“宋刊《五百家诂训昌黎文集》列诸儒名氏,载醇,字仲韶”,韶乐尽美,恰与醇通,则当作“韩醇”。“韩谆”“韩淳”并皆“韩醇”之误。

四、结语

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集考异》和王伯大刊印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是密切相关的三部著作,也是宋儒整理韩集的重要代表。以上三书连同宋魏仲举所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均被收入《四库全书》,表现出了清代官方对宋儒整理韩集成绩的肯定。这些书的四库提要也竭力考索诸书的资料来源、版本性质和校勘得失,大多从正面对其成绩作了评价。遗憾的是,四库馆臣在对方书、朱书和王书所撰提要中均有些瑕疵,本文于此期有补焉。

责任编辑:胡海琴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荟要》的四库学价值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致敬先贤字字重抄 《四库全书丛编》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珊瑚钩诗话》考辨
藏书楼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