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实质及基本要素
2020-02-04颜伟红刘伟
颜伟红 刘伟
摘 要: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及其实质,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实施主體、实施对象、实施理论内容、实施手段四个基本要素。新形势下,为形成系统的优势组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基本要素,进一步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科学内涵 基本要素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实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借助一定的力量,由抽象到具体、从晦涩难懂到通俗,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掌握,并指导群众的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被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和改造资本主义旧秩序的实践中发展起来和不断完善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参与改变旧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实现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在参与、领导实际的工人运动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找到了通往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和有效途径,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在被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要“化”大众,采取措施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入群众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强调对人民群众的理论武装,更要融入群众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中,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是由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汗水和智慧探索取得的。经过长期探索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当代中国已具备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决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错综复杂斗争,抵御和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克服和解决重大阻力与矛盾等许多艰巨的课题,对党的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头脑,让广大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回答群众提出的现实问题,实现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转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区别于一般教育的宣传普及教育活动,有着自身的特点,为使大众化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构建符合自身规定性的基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运行过程,内在包含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理论内容、实施手段四个基本要素。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主体是指在大众化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施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机构、部门和工作人员。他们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引起和促进实施对象的思想、价值观、行为往好的方面发展,在宣传普及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第一类实施主体是各级党委意识形态部门、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及干部、党员、工作人员,担负着发起、策划、组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第二类实施主体是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及从业人员,肩负着唱响主旋律,传播科学理论,增加群众理论认同感,凝聚思想,引导群众化理论为实践的重任;第三类实施主体是各类党校、社科联、科研院所、学校及专家、学者、教师,肩负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作”“宣传普及”和“培养人才”的重用。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对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对象是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目标群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社会一切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创造了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和掌握,并成功应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把我国境内年满十八周岁,学习、工作在各领域的民众纳入大众化的目标对象,并且根据目标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理论内容和宣传普及手段,全面调动广大民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包含的实质性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所形成的“列宁主义”,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理论内容,应立足当今中国实践需要和时代特征,根据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需求确定相应的大众化内容,把与当代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方法有机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手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手段是指实施主体为宣讲、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认知、思想、情感,塑造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对象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实施内容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根据不同的实施对象而灵活采取多元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综合采用新闻、专题报告、图片展、艺术、影视、文创产品等符合群众接受习惯的形式、方法呈现,让广大群众在文化消遣与创作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三、科学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要素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多个基本要素共同参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各基本要素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有机体内在构件,各基本要素之间有机联系,共同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总体功能。同时,各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不能被合并或减少,否则原有系统就会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四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及组合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状况的改变,引起宣传普及形态和效果的变化。另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大众化活动中不能简单混为一体,应在充分发挥各基本要素功能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结合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要素的建设,充分发挥各基本要素的功能,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头脑。
(一)加强主体建设
首先,充分发挥党政各部门、实际工作部门的应有作用,切实强化全体干部、党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明确党委是领导核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积极参与工作机制,齐心协力做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发挥媒体正面传播的作用。继续巩固主流媒体传达党的声音、反映人民意愿、引领舆论走向的功能,整合网络媒体、手机App、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宣传资源,引导它们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正面传播,妥善引导热点,占领信息化条件下舆论的制高点。第三,充分发挥党校、社科联、科研院所、学校等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教学机构及专家、学者、教师等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和理论创作的作用,提高广大干部、党员、国家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在业务中体现出来。
(二)坚持“广覆盖、分层次“化”对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化”大众,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入群众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力调动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体人数众多,分散在不同地区、行业和领域中,每个个体的文化层次、生活方式、社会背景各不相同,思想价值观念、理解能力、思维习惯等必然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既要做到全面撒网“广覆盖”,又不能千篇一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一定要结合具体对象的层次而灵活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宣传普及形式。对专家、学者而言,可以采用学术研讨、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对广大干部、党员、公务员、大学生而言,可以采用关注新闻、课程学习、阅读书籍报刊、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对广大老百姓而言,可以结合增收、教育、住房、医疗、环保等话题,采用案例、故事、影视作品等形式进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能够被大众接受、理解和掌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强大的群众力量。
(三)坚持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思想更新要不断进行;实践发展生机勃勃,理论创新要应势而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推进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关系到党和国家前进方向、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课题,需要立足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建设特点与实际问题,勇于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主体和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结合中国的实践需要,自觉开展理论创新,回答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拓前进。
(四)创新实施手段
马克思主义要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顺应实践要求和人们愿望,创新实施手段。通过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普及形式、方法,更好地向群众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并獲得群众对理论的认可、支持和践行。第一,深耕传统媒介。继续发挥报刊、电台、课堂教学、党校等传统载体的导向作用,结合时代和人们的需求创新形式,开辟“新闻评论”“焦点访谈”“理论热点面对面”“两会直通车”等形式活泼的优秀节目。第二,开发利用新传媒。新传媒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点,结合大数据、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采用新闻、评论、艺术、影视、文创产品等形式呈现,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三,推进更多影视、歌曲、出版物问世。拍摄制作更多马克思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和MTV,出版更多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生活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且具有可实践性。四,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讲座、专题报告会、学习汇报会、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基地、举办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让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在参加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熏陶、感染,思想得到升华,行动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名家高端学术论坛”与“五大博士学术论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8,6(02):150-157.
[5]蒋英文,江小燕.世纪回眸:新时代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学习月刊,2018(06):12-14.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及其推进研究——以广州市为调查范围”(2016GZMZGJ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