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试解读

2020-02-04张旭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艺术特征

张旭

摘   要: 本文尝试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解读,指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优势特色,通过分析艺术特征等,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化价值等层面入手,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理清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内涵,促进其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文化价值   艺术特征   深度解读

纵观我国古代,不管是服饰还是器物等,均具备特殊的艺术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物质艺术感带有不一样的艺术特征[1](30-3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天赋的集成物,同时凝聚了古代智者和哲学家的思想,所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及强烈的文学价值[2](196)。怎样积极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下面将首先从具体的优势特色的角度入手,继而深入研究。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优势特色

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断演变进展,究其原因,一些核心特点不会转变。其一,时代创新性的文化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贯穿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文化在各朝代占据着主流,活跃于各个朝代。例如:王维的山水诗歌具备上述所述艺术特征,体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佛家思想;其二,古代文学作品儒家思想:孔子于前五世纪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时间占据关键地位,在其影响下的古代文学作品均体现出艺术特征和文化思想。例如:我国古代世俗小说,其中的故事均能够体现出忠君思想[3](78-79);其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知人论著:在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点时,注意不可单独了解作品本身,需联合创作者实际进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艺术特征的转变。总之,按照不同朝代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特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其中融入的思想文化特点有丰富性特征。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依据朝代变迁总共经历八个阶段,按照历史发展阶段能够划分为三段:其一,从上古到文学起源,直到汉代,此时段的文学创作主要形式是对仗工整式,文人意识尚未觉醒;其二,中古,即魏晋时期到明前期;其三,明代中叶到鸦片战争时,可以称为近古。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中古阶段是最成熟的阶段,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给我国整个文学发展带来极大的价值意义,且无可取代。

其一,具备诗意美艺术特征:在每种文体和每个朝代中,以诗为体均能够获得深刻的体现。例如:唐朝的典籍,贯穿其中的是豪放、朦胧或婉约、写实等诗词。在我国古代散文均有一定的诗意化特点,尽管不具备平仄对仗、格律等特色。例如:《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作品,其中“出淤泥而不染”等把“神”体现出来,营造出诗意的意境;又如:《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作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体现出上述诗意情境。另外,这样的诗意美在小说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较多章回体合和世俗类的小说,均以经诗歌的方式组成,应用小说升华主题,用诗歌表现章节主题思想,塑造出灵动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的“葬花吟”等诗词,出自《红楼梦》,塑造出林黛玉寄人篱下致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一些曲艺唱词经诗歌表达,无法脱离诗意的特点,例如:“碧云天,黄花地……”“长亭送别”等出自于《西厢记》,能够起到增加戏曲文学性和唱词的押韵等特点。

其二,我国中国文学作品意境美。我国的文学相较于西方的文化艺术发展,不可依据现实、现代和浪漫主义等特点划分,讲究的是意境之美,是其他语言无法企及的,同时包含文字含义的语音特点。首先,虚实结合: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古代的创作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和作品意境[4](41)。例如:“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叶绍翁的诗句,巧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式,拟人化“春色”和“红杏”,由一枝红杏联想园里更茂盛的景象,真正实现景中含情、虚实结合,不失为一种意境向另一种意境的转变,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又如:“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谁有不平事?”出自贾岛《剑客》一诗,创作者真正表达的是内心期望获得重用的远大抱负,“磨一剑”情景联想而来,在诗句中并无具体表达。其次,情景交融:经描写眼前的景物感染读者,是一种眼前实际景物和情感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很多。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诗句,其中情感的表达是间接性的,经描写客观景物,抬头便能够看见南山,表露出作者内心闲适心情,蕴藏作者的情感。又如: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出自己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构造出一幅凄惨的送别画面。作者主要描写远影、长江、孤帆等,做到诗中藏情,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其中,并未直接抒发真实的情感。甚至有的作者把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实现情景并茂。又如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夜半钟声”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夜的深沉,衬托出夜的静谧,但是在船上的诗人却夜不能寐,表达的感情不言而喻。最后,詩词中“练字”、讲究押韵美,保证通过精炼的语言达到意境的效果,达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诗句,其中表达的情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一种真正的百转千回的情感。其中凝聚民族精神,继承中国文化,可感受曲中的悲凉之感。经平仄韵律,把歌功颂德、针砭时弊等融入意境,作品行文中蕴含很好的思维和情谊。换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字词塑造、韵律美等营造出极佳的情感内容,并不直接说明作者的想法。综上所述,意境美和诗歌美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两大艺术特征。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一)现代文化价值的体现

文化艺术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素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不恰当的古代礼仪已被舍弃,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等更科学。古典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降低,我国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如“长幼有序”“和谐”等优秀文化内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依旧沿用,中国人对古代文学作品依旧有共鸣。可积极利用《论语》等文学作品,构建有价值的社会秩序[5](109)。

当前国家建设需要积极融合古代文化。当前社会中外来文化对年轻人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参与我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较为低迷,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人在我国建设发展中,均应当理解和应用本国文化,重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这是华夏儿女肩负的历史责任。在当代文化课程中,应当融入古代文学作品,增强民众的文化和民族归属感,发挥为学生科普历史文化的作用,减少文化侵略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加强中华民族儿女的团结性。

我国很多古代文化作品均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那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形象均能够对当代人产生一定的精神榜样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主要意思是坚持说到做到,做有诚信之人[6](26-27)。应用古代文学作品教育青年人时,国人便能坚定爱国情怀,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

(二)古代文化价值的体现

丰富历史文化色彩。传递文化是古代人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每个朝代都有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以供后人查阅。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7](103-108)。

综合时代文化特征。古代社会是当时文学作品的主要取材之处,在一些作品中,背景素材直接是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学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如仙侠和妖魔鬼怪等均可体会出古代社会的活动形态[8](443-444)。《三国演义》这一古代文学巨著,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解释和刻画;曹雪芹的《红楼梦》,非明非清是当时的故事背景,但是其中的賈府是封建时代官宦人家的影射。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作品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发展中有精华的延续,也有不良糟粕的舍弃,想要概述分析其艺术特征是极其繁杂的任务。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被国人所认同和传承,起到传播思想和加强教育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1).

[2]李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福建质量管理,2019,19(13).

[3]田婷.“神兽”的没落——剖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现代性[J].青年文学家,2020,22(15).

[4]徐永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J].散文百家,2020,34(7).

[5]于小飞.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J].青春岁月,2019,27(35).

[6]朱蓓佳.“语贵含蓄”贵在何处——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含蓄的重要意义[J].青春岁月,2020,12(5).

[7]曹明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新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5).

[8]郝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性内涵的转变——从楚辞说起[J].福建茶叶,2018,40(10).

基金项目:扬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里下河原生态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双创研究”(项目编号:202052)成果;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解构与重建——高职语文”魅力古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B361)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艺术特征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