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2020-02-04
马铃薯营养价值较高,生育期较短,耐贮存,种植效益良好。本文对春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春播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
1选地及整地
轮作换茬,不仅可以预防马铃薯病虫害,还能够降低杂草的数量。在春播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可以选择与豆类、谷类作物轮作,通常要求轮作时间为3年以上,尽可能避免与块根类、茄科作物连作。
种植春播马铃薯需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块,尽可能选择沙壤土田块。在收获前茬作物后,需要对田块深翻晒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耕地深度控制在15~20 cm。需结合深耕施入基肥,一般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入量为37.5~45 t/hm2。在起垄过程中,一般将垄高控制在25 cm,垄宽控制在60 cm,将垄间距控制在100 cm。另外,一些种植地块还需施入播种肥,施用量一般为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37.5 kg/hm2、硫酸钾150 kg/hm2、呋喃颗粒37.5 kg/hm2以及硼砂7.5 kg/hm2。
2种薯处理
夏季温度较高,种薯选择时尽量选择早熟马铃薯品种,兼顾考量淀粉含量高及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播种之前应做好种薯处理工作。
晒种处理可使种薯结束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发育。将冷藏的种薯,取出置于15~20℃的散射光环境下平铺晒种,经常翻动,以防出现烂种。
播种前,需要做切块处理,不仅能促进马铃薯发芽、出苗,还能有效节约种薯用量。在切塊时,只能采取纵切,严禁采用横切,以防止病害蔓延。需要严格控制切块大小,切块过大会增加用种量,影响种植户经济效益;若切块过小,会因缺少足够的养分、水分,导致种子抗旱能力较低,影响产量。在切块时还需保证各个切块上均具备顶端优势的芽眼,每换一块种薯时必须对切刀进行消毒,避免疾病传播。
消毒。对于切好的薯块,需要采用多菌灵悬浮液600倍液对切口部位的淀粉进行冲洗,薯块晾干后将其堆放2~3层,同时做好遮光工作,合理控制水分,待芽生长到1~3 cm、颜色转绿后即可播种。
3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春播马铃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在选择播种期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土壤10 cm深处的温度达到8~10℃,同时避免在霜冻期出苗,一般在终霜日前20~30 d播种;其次,薯块膨大期时平均气温应低于23℃,且有适量降雨,以防上部叶片生长迅速,阻碍块茎的营养吸收,进而影响马铃薯产量。
一般采取开沟点种法进行播种。严格按照行距开沟,将沟深控制在10~15 cm,在沟内点入处理过的薯块,然后进行覆土。另外,也可以采取机械播种方式,但在播种之前需要对行距以及株距进行有效调整。
4田间管理
4.1查苗及补苗
待长出幼苗后,需要及时查苗补苗,以防产量受到影响。
4.2中耕培土以及除草
中耕培土以及除草能够破除板结土层,保证结薯层土壤疏松透气,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匍匐茎的伸长以及块茎的膨大。一般选择在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将耕深控制在8~10 cm,同时结合中耕培土开展除草工作。在第一次中耕后10~15 d进行第二次中耕,此时可适当加大耕深。在现蕾期进行第三次中耕,其耕深应当略微小于第二次耕深。
4.3水肥管理
在苗期,马铃薯植株较小,需水量不高,如遇干旱天气时,需要在苗期灌水以实现幼苗的快速生长。在块茎膨大期,马铃薯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明显增加,需要适度灌溉,土层干燥时需要及时灌溉。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一旦雨水过多,必须立即排水,以防洪涝。严格控制马铃薯追肥时间,追肥时间不宜过早或者过晚。通常选择在马铃薯苗出齐80%时第一次追肥,施入尿素225 kg/hm2;在马铃薯开花初期,因肥料需求量较大,可以结合中耕培土以及除草进行第二次追肥,施入尿素150 kg/hm2。在每次追肥结束后,必须立即浇水。
4.4病害防治
病毒病是一种通过块茎代代相传的疫病。虽然实生种子带毒率较低,但也可能成为侵染来源。不同种类的病害在田间传播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马铃薯X病毒(PVX)主要通过汁液进行接触传播,农机具、切刀以及叶片间的相互摩擦均可导致该病毒的快速传播;马铃薯Y病毒(PVY)主要通过蚜虫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播;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通过蚜虫进行持久性传播,在经过短暂的潜育期后蚜虫即可传播该病毒,其传毒力可保持两周。在防治马铃薯病毒病时,应当选择抗病品种,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合理使用肥料,一旦发现病株需立即拔出。另外,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80%盐酸吗啉瓜水分散粒剂600~1 000倍液,每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患病植株较为矮小,叶片呈苍绿色或者浅绿色。在患病初期,下部叶片萎蔫,随着病情的发展,全株叶片下垂,4~5 d后全部叶片萎蔫死亡,但是颜色仍然为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颜色为褐色,茎部出现黄褐色条纹,对茎部横剖可发现维管束的颜色变为褐色,若湿度较大,切面部位会溢出大量菌液。块茎染病后,脐部表现为水渍状,颜色为灰褐色,将薯块切开,可看到维管束颜色变为褐色,挤压薯块会有大量白色粘液溢出,病害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发生溃烂。可以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需要灌入0.3~0.5 L药液,每10 d灌入1次,连续灌根3次。
早疫病通常发生于植株处于高温、缺水、缺肥等逆境时期。患病植株叶片上初生形状不规则、颜色为黑褐色、直径为1~2 mm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颜色变为暗褐色乃至黑色,直径增大至3~12 mm。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表面覆盖黑色霉层。通常情况下,下部老叶先发病,接着逐渐向上蔓延。病情严重时,会有大量叶片发生枯死。发病块茎可见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其中间部位向内凹陷,边缘部位略微突起。病斑处薯肉颜色为紫褐色。在马铃薯封垄后,植株开始稳定生长,每10 d为植株喷施1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可以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5适时采收
马铃薯播种后80~90 d,叶片逐渐转黄时即可采收。最好选择晴朗的天气收获。将收回的薯块置于阳光下晾晒2 h,去除表面土壤,避光贮藏。
(甘肃省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魏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