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蔬菜食品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
2020-02-04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害有毒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蔬菜作为绿色食品的一种,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蔬菜,要求整个生产环节保持生态环境和产品不受污染。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对于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科学有效改进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技术措施提出独特见解,希望能够为中国绿色食品蔬菜产业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1绿色蔬菜食品种植的必要性
1.1打破贸易壁垒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项贸易活动在开展中需要以世界贸易准入制度作为基本准则。由于一些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进出口标准,尤其对农作物药品残留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导致中国农产品对外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如果中国农产品无法满足国际质量标准,那么就容易在世界贸易活动当中受到贸易限制,使种植户蒙受经济损失,影响种植效益。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种植。
1.2保证食品安全
在过去,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土壤及水源内重金属含量上升,对空气、土壤以及水源等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兽药等,导致农作物、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降低农产品品质,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保证大众食品安全,应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种植。
1.3提高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地大物博,土地肥沃,拥有众多的山川、河流以及森林资源,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前景尤为广阔。
近年来,中国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对生态农业进行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的生产与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在一些地区绿色蔬菜食品产业已接近规模化、标准化。近年来,中国绿色蔬菜食品行业显著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及农户经济效益。
2绿色蔬菜食品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
2.1科学选址
蔬菜种植基地选址时,应尽可能选择远离交通主干道、城市、矿工区,检测周围的土壤、空气、水质等,应达到国家相关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即种植基地周边无大气污染源,土壤、生产生活用水无有毒有害物质与重金属。另外,生产基地还需满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设施完备等条件。
2.2合理施肥
2.2.1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绿色蔬菜食品种植时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提高有机蔬菜的品质,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生态平衡。例如,在种植小萝卜以及芹菜时,基于相同氮、磷以及钾施入情况下,施入有机肥的菜体内硝酸盐的含量明显低于施入化肥的菜体。通常情况下,选择充分腐熟的厩杂肥与豆科绿肥作为有机肥,严禁采用人类粪尿用于追肥。生物菌肥含有丰富的有益微生物,其淀粉酶、纤维素酶以及氧化还原酶等酶型的种类多达几十种,透气性较好,发酵分解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木屑以及作物秸秆内纤维质、糖类等的有效催化与分解。为蔬菜施入生物菌肥,可以提升蔬菜产量及品质,同时改善品质,避免化肥产生的污染。
2.2.2采用配方施肥以及测土施肥
测定栽植基地土壤内氮、磷、钾元素的有效含量,结合不同蔬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状况,以“适量氮肥、增施磷、钾肥”作为基本原则,对3种元素的比例进行调节,为土壤补施亏缺的元素,避免盲目或者过量施入化肥。如果土壤内速效氮的浓度超过100 mg/kg,只能施入有机肥,严禁施入氮素化肥。
2.2.3把控施肥时期以及化肥种类
土壤内可吸收硝态氮素越多,蔬菜内硝酸盐含量就会越高。一般选择在蔬菜生育早期、中期时施入氮肥,叶菜类生育期较短的蔬菜作物一般一次性施入基肥,可以有效降低硝酸盐含量。追肥时间越靠近收获期,蔬菜内积累的硝酸盐会越多,需要严格把控追肥时间。磷钾肥或者石灰的配合施入能够有效减少蔬菜内的硝态氮。另外,在化肥施入过程中,应当保证所选择肥料高效优质,较为常见的化肥主要为过磷酸钙、尿素、磷酸二铵、蔬菜专用复合肥等。
2.3病虫害综合防治
2.3.1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防范强危害性的病害、虫害以及草害等,避免新型有害生物传入以及扩散。在引入块根、块茎、幼苗、种子之前,需要对调出地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相关蔬菜是否存在疫情,严禁从疫区调种。如果情况所需,还需对调入种苗做好检疫以及消毒工作。
2.3.2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不仅能够提升土壤肥力,还可降低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在露地栽培过程中,一般选择间作方式、粮菜轮作方式以及水旱轮作方式。在蔬菜栽培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科的蔬菜进行轮作,结合蔬菜种类以及病害状况选择适宜的轮作年限。通常情况下,马铃薯、辣椒以及黄瓜等作物一般需要间隔2~3年,而甜瓜、番茄、大白菜、茄子等作物一般需要3~4年的间隔时间,西瓜的间隔时间需要超过5年。此外,还需结合蔬菜作物各自植物学特性,根据根系的深浅以及植株的高低,对不会产生病虫害互相传染问题的蔬菜进行合理的間作套种,以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进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2.3.3加强田间管理
播种前,需要对蔬菜种子严格消毒,尽可能减少种子携带病菌的数量;定植前,需要对杂草、病株等及时清除,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可有效减少病虫的基数;可以采用嫁接苗来防治土传病害;采取适宜的时间播种,栽培方式一般为宽行密植,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及时开展中耕工作,从而提高蔬菜植株抗病性;对于茄果类蔬菜,需要及时做好搭架整枝工作,从而促进植株的通风透光,及时将老叶以及病叶摘除,集中在田外进行集中销毁,这样能够实现病源数量的有效减少;通过遮阳网、小拱棚以及二层幕等各种设施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调节,进而为蔬菜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通过膜下滴灌方式来实现空气湿度的有效降低,从而减少病害的传播以及扩散;在蔬菜栽培过程中需要适当增施磷肥以及钾肥,帮助作物提高抗病性,进而提升蔬菜质量;在采收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因损伤而导致采后产品出现污染。
2.3.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即通過对温度、光照等因素进行有效调节,或利用人工、器械等措施来实现害虫的有效捕杀。例如,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高温闷棚来实现霜霉病的有效防治,通过遮阳网降温来实现病毒病的有效预防,通过黄板对白粉虱、蚜虫有效诱杀,通过高压汞灯、黑光灯对地老虎、蝼蛄有效诱杀,通过糖醋盆实现对萝卜蝇的有效诱杀,通过银灰色反光膜实现对蚜虫的趋避。
2.3.5生物防治
在绿色蔬菜食品种植过程中,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通过天敌来实现害虫的有效杀灭,例如姬小蜂能够采取寄生方式来杀灭斑潜蝇,七星瓢虫能够将蚜虫彻底消灭;第二,采用细菌、病毒或者真菌来杀灭害虫,较为常见的主要为苏云金杆菌、病毒A、赤座霉菌等;第三,通过抗生素将病虫以及病菌杀灭,较为常见的抗生素主要有新植霉素以及阿维菌素等;第四,通过昆虫内激素、外激素对蜕皮变态进行诱杀、迷向或者调节等,较为常见的分别为抑太保、卡死克等;第五,通过植物性杀虫剂来杀灭害虫,较为常见的植物性杀虫剂一般为烟·参碱;第六,采用生物手段将产生毒素的基因嵌入到植物体内,使植物具备制造毒素的能力,这种毒素虽然能够有效毒杀害虫,但是对人类以及牲畜无害,通过这种基因在植物体内的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一种具备抗性的全新作物品种;第七,通过植物间所存在的生化他感作用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例如根茎类作物与万寿菊间作,可以有效抑制根腐线虫,葱类与葫芦或者西瓜混种,能够有效预防枯萎病;第八,将天然无毒害物质用于病虫害防治,例如可以采用草木灰浸泡液实现蚜虫的有效防治,将米醋兑入水后能够实现大白菜软腐病以及茄果类病毒病的有效防治。
2.3.6科学使用农药
农药虽然是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但是危害性较大。在对绿色蔬菜食品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对化学农药的品种严格控制,严禁使用氧化乐果、杀虫脒、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毒性较高,残留较高的农药。第二,对农药的浓度、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农药使用范围等严格控制,可以通过局部处理实现病虫害防治,严禁随意将用药范围扩大;在用药浓度方面,有机磷类的农药使用浓度一般为1 500~2 000倍,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浓度一般为2 000~3 000倍,杀菌剂的使用浓度一般为600~800倍,而激素类农药的使用浓度一般为3 000倍;在用药剂量方面,一般为225~300 kg/hm2。防病效果超过70%,杀虫效果超过80%的农药,一般为高效农药,在具体施用过程中严禁盲目追求防效而随意增加施用浓度、剂量及施药次数。第三,由于蔬菜内所残留的农药量与最后一次施药时间密切相关,间隔时间越短,蔬菜内农药的残留量越多,因此还需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对于不同的农药,安全间隔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菊酯类杀虫剂的安全间隔期一般为5~7 d,百菌清、多菌灵等一般为15 d,有机磷类一般为7~10 d。第四,需要采取正确的用药方式,应当尽可能对不同类型农药进行交替使用,这样能够有效延缓病虫抗药性。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用药,可利用低孔径、低容量的喷雾器提高农药施用效果,在保护地应当对粉尘剂农药以及烟雾剂农药进行大力推广,尽可能提高农药的防效。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农业农村局金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