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2020-02-04戴瑞王俊

书画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篆书变法影响

戴瑞 王俊

内容提要:邓石如篆书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使得小篆的线条出现了丰富的变化,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小篆的审美效果;同时,顺应毛笔自然的书写,实现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他以崭新的风貌,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引领一时风气,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本文拟从篆书艺术的流变进行考察,全面、客观地分析邓石如篆書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变法;影响

清中叶皖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 1743-1805),四体俱善,而尤以篆书成就最高。晚清桐城方朔《为陶叔渊广文题完白山人四体书》日: “吾乡完白山人四体书,皆高古绝伦。若如包慎伯大令九论书言之,则神品一人,惟以山人篆隶置之;妙品上一人,惟以山人分书及真书置之;能品上八人,以山人草书置之;逸品上十四人,以山人行书置之。则诚如曹文敏公所定国朝第一,诚第一也。”[1]。《怀宁县志·邓石如传略》记其每酒酣落墨,自睨其书曰: “何处让冰斯!” “邓布衣篆书世岂有敌哉!”可见其对自己的篆书颇有自负。后人皆推许邓石如篆书成就,康有为盛赞邓石如篆书“为冰翁千年来之集大成者”(《广艺舟双楫》)[2]。沙孟海先生言: “邓石如的篆书,比他的隶、楷、行、草都来得好。自从邓石如一出,把过去几百年中形成的作篆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种凝练、舒畅之笔写之,蔚然自成一家面目。”[3]邓石如篆书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他的篆书创作别开生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影响力,为推进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篆书艺术的流变进行考察,讨论邓石如篆书的创新意识,全面、客观地分析邓石如篆书的艺术价值及其历史局限。

先秦文字呈现出丰富的面貌,秦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相应做了统一规范,其中的“书同文”就是取消六国文字,统一使用规范的字体——小篆。传为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是秦小篆的典型样式。规范的秦篆,既反映了文字构造的极端秩序化,也反映出文字书写的极端严谨化。秦篆展示着匀整有序的美感,形态匀称,线条纯净,在实用功能之外显现出它的形式美感。但从书法艺术视角来考量,我们认为,秦篆限制了书写的自由,影响了其使用和传播。秦篆的整肃和秦朝统治的严酷一样,其结果是物极必反,秦二世而亡。与此同时,小篆也迅速地退出了实用的领域,被富有生机的隶书取代。

之后,篆书被有限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如承袭旧制的碑刻、印章,以及需要用篆书来装饰、美化的器物,如碑额、器铭等。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表明篆书从实用领域转向艺术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以装饰性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然而,小篆整饬密致,缺乏姿态,力度和速度平稳均衡,格调、气韵受到损害,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相应地受到影响。延续到唐代,李阳冰、五代徐铉等以匀称工稳见称于世,其作品被称为“玉箸篆” “铁线篆”。李斯、李阳冰篆书,字形协调,线条道婉,一直被习篆者视为小篆正宗,奉作楷则。但其余之下一等者,行笔拘窘,殊乏蕴藉,唯以整齐划一为能事而流入俗格。这样的状况,经千年未见改观,终成流弊。

中国文字书写发展成艺术,与书写工具密切相关。柔软的毛笔,随着书写过程中提按、徐疾等运行动作,其轨迹产生着丰富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生命。小篆背离了书写工具的自然属性,也背离了书写行为的生理特征。小篆作为装饰性文字被保留下来,对待它的美术化形态,世人一直持有两种态度。一般人希望把它的“工艺”特征更加强化,但总是有人尝试着进行变革。宋以降,有赵孟頫、李东阳、赵宦光等人,开始探索在“二李”(李斯、李阳冰)篆书模式以外,追求新的表现方法,展示自然书写的意趣。惜成就不高,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这种状况在清代开始出现了转机。清人希冀通过文艺形式的求新求变把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标新立异的“扬州八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碑学的兴起,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碑学大兴为篆书重振和突破提供了契机,及至清中叶,邓石如摈弃积习,在篆书用笔上增加了灵动,使线条表现出生机,并赋予篆书以书写的便捷性,被称为“篆书的复兴”。其风格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流畅生动又浑朴厚重,引领一时风气,从而开创了崭新的一代风貌。

邓石如曾自述学篆的过程: “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习究,闭户整年不敢是也。”(吴育《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由此可见,邓石如学篆之初,亦以“二李”为宗。从邓石如传世墨迹看,他40岁前学李阳冰,后几年又上溯李斯。但他能够做到“审其利病”,面对经典和权威不是盲目崇拜,而敢于持有批判精神。他看到了“二李”小篆的缺陷,于是“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习究”,来弥补“二李”小篆在“气”“朴” “神”“致”方面的不足,以“尽其变” “博其体”。这是其过人之处。傅爱国先生认为, “从审美角度看,这里所说的‘气 ‘朴 ‘神 ‘致,都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内在于形式深层的审美范畴, ‘变与‘体是这些抽象形式美被创造的规律。可见,邓石如不是一味崇尚古人的复古主义者,他是一个善于寻根探源,感受和把握形式美,继往开来,认识和运用创造形式美规律的艺术大师”[4]。这个评价是确切的。

包世臣说, “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捭阖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经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小倦游阁文集》),指出了邓石如篆书的渊源。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但原本规整的小篆到了他的笔下,却有了“纵横捭阖之妙”,此乃其从籀文中汲取营养有所创造而得以形成。清同治时的庄受祺也说,山人篆书“于秦相而外,更仿猎碣及周秦以来金石铭识,而别有情意熔铸”(《怀宁县志·邓石如传略》)。 “史籀” “猎碣”和“周秦以来金石铭识”,比较于秦小篆,皆生动轻松。邓石如篆书融会贯通,给小篆增加了动势。邓石如大篆书法不多见,但从传世的《阴符经》看,他在大篆上下过一定的功夫。此外,他又在小篆中“稍参隶意”。赵之谦说: “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邓石如书司马温公家仪题记》)此外,金榜曾经和左辅谈论邓石如书法, “是实能以‘钟王之腕力,运史籀之体制者,数百年以来一人而已”(怀宁白麟坂《邓氏宗谱·左辅序》),从中能探得邓石如篆书中的一些消息来,给我们提示了分析的路径。他在运笔上采用了“钟王”之力,字势上吸收了史籀之体,使其创作呈现了别样的形态。为了强化篆书线条的灵动和雄浑,邓石如以长锋羊毫为之,增加提按,使笔势丰富多变。他吸收写碑的笔法,笔锋不断变化,以高超的用笔技巧创造线条的美感。他的线条轻快流丽,充满了动感,与他人的平匀怯弱形成了反差。这些,都是他超越前人的成功秘诀,也给后继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空间。

邓石如篆书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解决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过去的一些习篆者,对严谨的篆书线条无所适从,甚至用截毫、裹毫等办法来解决用笔问题。邓石如的变革为篆书的书写提供了便利,故康有为说: “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書,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广艺舟双楫》)邓石如之后,习篆蔚然成风,形成一个篆书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邓石如小篆突破樊篱,融会贯通,最终取得成功。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评价邓石如说: “在清代书坛上,写篆字能够突破王澍一派的笼罩,广泛汲取秦、汉碑刻的不同特点加以融会提炼的,邓石如是第一人。”[5]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广艺舟双楫》)在康有为心目中,邓石如就是篆字书法的“教主”。邓石如之后,追随者沿着他开辟的路径继续着篆书的传承。

客观冷静地分析,邓石如篆书无疑还有待发展。清代后期书坛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从邓石如的荫附中脱离出来,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吴熙载、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不断出新。李刚田先生曾做过分析:吴熙载在邓氏篆书之“实”中稍加虚灵,更见纯熟;徐三庚夸张了邓氏篆书的疏密对比,以流动、飘逸的线条自创一格;赵之谦继承邓氏融合秦汉的思想和杀锋用笔的技巧,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吴昌硕加强长锋羊毫作书而产生的笔力苍厚之感,使线条具有金文意味,并将行草书体势引进篆书。他们往往以邓石如书法风格的某个方面为突破点加以扩展和延伸,从而各自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如果从创作成就上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超越了邓石如,有出蓝之誉。尤其是清末民初的吴昌硕,他打破篆书结构的正势,并把《石鼓文》结体糅合进来, “从邓到吴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完成了篆书从用笔到结构打破‘二李之正而走向正侧变化的过程”,篆书“终于走上了以追求笔墨变化和结构变化为特点的艺术之路”[6]。

客观地说,篆书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无例外地,人们孜孜追求字形、笔法上的变化,而在气韵上总有点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邓石如身后,由于金石考据研究的不断发展,碑学运动更加深入,书法研究也不断地向更早溯源,书法审美观随之发生变化。清后期书家不断扩大取法范围,广泛吸收先秦的金文、秦汉诏版文、玺印文、砖瓦文、符节文等,在篆书创作上各有建树。独具风格者有吴大澂、吴昌硕等人。吴大澂一生研究金石,其篆书吸收了石鼓、金文的意趣而朴茂疏朗;吴昌硕在篆书上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取势峻拔,笔力雄厚。清后期篆书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从甲骨文到大小篆诸体,书家都进行过尝试并取得成功。人们通过字法、笔法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创作样式。篆书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往前走一步都很难。吴昌硕篆书结构过于讲究姿态,用笔过于追求生辣,表现出对形式的在意,使我们觉得缺乏一种精神。苦心经营而稍有偏差,就显得“做作”,违背了书法艺术精神。

讨论书法艺术,我们最终都要谈到属于精神层面的境界问题。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法之境。迨至民国黄宾虹,其篆书不事张扬,平淡从容,一派天真烂漫。黄宾虹以“民学”思想倡导“内美”艺术观。他以为,三代金文透露着华夏民族祖先的艺术创造力,展现出一种自然生发的自由美。他浸淫其中,会心自如地表达了古朴自然、虚静冲和的审美趣味。

通过以上考察和分析,我们厘清了篆书艺术的流变迭嬗。邓石如以全新的面貌完成了篆书的开创性变革,并以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一时风气。自邓石如而下,篆书艺术创作在各个阶段上都实现了一定的改革和突破。在书法流变发展的过程中,邓石如的影响彪炳千秋。而且,他的改革创新精神,也启迪和激励着后人。邓石如是一位先启者,没有邓石如就没有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也没有黄宾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了解他们对篆书艺术的变法,对篆书艺术的内在发展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穆孝天,许佳琼.邓石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G]//上海书画出版社.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傅爱国.邓石如论[CJl//王浩,陈智.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5]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李刚田.邓石如篆书[C]//中国书法家协会.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约稿、责编:史舂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篆书变法影响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徙木立信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徙木立信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