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泰州市“养老服务+行业”创新居家养老模式探讨
2020-02-04加瑞芳单兰倩
加瑞芳 单兰倩
摘 要: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重,积极应对养老问题,探索融合多产业资源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整合地方资源协同增效。泰州市结合自身医药发展优势,跨界合作深度融合,以健康养老为目标,探索“养老服务+行业”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将更多资源融入传统居家养老中,养老与医疗、互联网与养老、旅游与养老、餐饮与养老、地产与养老等融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整合资源协同助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
关键词:泰州市;“养老服务+行业”;创新居家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3.034
1 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及老年人口抚养比
2017年江苏省全省年末常住人口8029.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073.2万人,老年人口占比13.37%,泰州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7.43%,高于全省4.06个百分点,也高于扬州、盐城等地。根据泰州市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年末户籍人口505.1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0.44万人,60岁以上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82%。根据联合国标准,人口老龄化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列达到14%,或60岁以上达到20%,称为“深度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泰州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江苏省2017年各市抚养比及老年抚养比见图1。泰州市抚养全省第七,比全省抚养比高于全省4.77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全省排第二,仅次于南通,比全省高6.4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泰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社会养老负担较重。
家庭结构的变化,獨生子女一对夫妇需要照顾两对老人同时照顾孩子,精力不够负担较重,需要社会高度重视应急应对老龄化,政府和社会在保障老年人口健康养老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做好老龄保障事业,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其他行业资源,借助高科技借助更多智能设备及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智慧养老,做好养老服务的同时,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 泰州市“养老服务+行业”创新居家养老模式
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表明要促进“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与旅游、餐饮、医疗、地产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培育地方经济新动能,产生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地方养老服务品质,同时促进养老及各行业取得更好发展。
泰州作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坚持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力争在大健康产业的牵引上实现突破,加快由生物医药向“药、医、养、食、游”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拓展。早在2017年9月,宜华企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医药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医院投资管理、大健康产业基金等领域达成合作。宜华集团集住居生活、健康医疗、地产开发、资本管理四大产业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合作对提升泰州市养老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泰州在“养老服务+行业”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2.1 医疗与养老融合
医养结合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融合,是第一个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养老跨界融合发展模式,达到医疗及养老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老年人是慢性病患病的重点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有60%~80%有十年左右时间是带病生存,居家老人医疗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不断完善,中医药解决健康养老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泰州市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可以促进泰州市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发展。
泰州市也早已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由泰兴市民政局、泰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泰兴市康惠护养院三家单位负责起草,起草单位对“医养结合”模式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等方面的特色,结合泰州实际,开展编写工作。泰州市质监局多次组织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对标准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标准的规范性、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指导把关。2017年泰州市质监局发布实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泰州“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的空白,为“医养结合”步入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作、程序化管理的轨道提供技术支撑。
泰州市需要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整合社会医养资源,构建基于医联体建设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2.2 互联网与养老融合
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及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养老业与互联网业跨界融合,建立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吹响养老跨界融合发展的又一号角。
2018年10月泰州市“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启动,“88012349”养老便民热线同时开通。“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是泰州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六大平台之一,集数据信息处理、业务综合管理、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集聚老年人大数据、养老业务管理、养老服务运行三大功能,与公安户籍、民政求助、殡葬人口及市民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多网融合”整合优化资源。泰州市组建“泰有福”养老服务实体联盟,让虚拟信息平台与实体服务联盟组合成一个养老服务综合体,整合家政保洁、医疗护理、家庭维修、紧急救助等为便民资源,建立老年人、家庭成员、社区和各类服务组织的多方联动机制。通过平台,市民可根据服务项目目录利用网站、手机APP、养老便民热线等方式确定服务需求“订单”,平台通过“派单”分配至各服务机构或组织,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互联网+”推动养老服务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通过数据分析与管理应用能够跟紧市场的真实需求,提高服务的精准针对性和体验优化感。泰州市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构建泰州市智慧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平台,将医联体、养护中心、呼叫中心、银行、居家老人、子女等联系起来,形成互通互联信息网络。
2.3 旅游与养老融合
老年旅游成为近年来发展火热的养老跨界模式。老人闲暇时间较多,经济富裕的情况下,旅游需求较旺盛。泰州市可以大力发展旅游,充分利用泰州的自然资源,利用现有景区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千垛景区、凤城河风景区等打造更多专业服务于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及项目,进一步开发更多适合老年旅游的新景点如生态园等,发展老年旅游,推动旅游与养老、休闲度假等产品的融合发展。利用泰州市的水城慢生活,吸引房地产、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参与,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在季节、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专业人员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就近旅游活动,在接触大自然的同时,锻炼身体、交流沟通、陶冶情操。开发出更多适宜生态型度假养老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养老医疗设施,结合泰州市的旅游资源特色,多种特色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建设。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对泰州的深入了解,促进泰州旅游业的发展。
2.4 餐饮与养老融合
餐饮对于养老生活起着关键作用,适老化餐饮贯穿老年生活的全过程,社会应给予餐饮更多赋能,让适老化餐饮成为主力军,努力开发更具特色的适老化餐饮项目,努力满足老年餐饮消费的多层次需求。做好老年助餐服务,形成特色养生餐饮理念,制作最适合泰州当地老人及来自不同地区老人的健康膳食,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餐饮规划建议。依靠专业化管理、体系化建设,开发适老化的有机食品及营养保健品,完成整个老年餐饮运营工作,打造老年餐饮产业集群。
在“互联网+”背景下,养老项目配套餐饮服务,把大数据和医养结合融合起来,通过创建饮食服务网络平台,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餐饮规划设计匹配,子女或者老人自己在平台上或手机APP上订購养生饮食、膳食管理,老人可在家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便捷的餐饮服务。膳食管理主要针对顾客日常饮食以及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和推荐,专业化服务为老人居家健康食疗做好指导。
同时可以在老年住宅旁建自助式生态农场,满足绿色健康食品原材料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使老人得到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享受。
2.5 地产与养老融合
王亦非2015年在其硕士论文《泰州医药城发展养老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研究泰州中国医药城发展养老地产的可行性研究。养老地产是将住宅、商业和服务结合的复合地产。创新的核心在于通过“适老化”理念打造“生态、环保、安全、体贴”的适老化的建筑、室内设计和配套设施,更好的成为老年人居住的最佳选择,这便是养老地产创新的核心。养老地产配套呼叫装置、护栏扶椅、远程监控装置等智能化家具产品,融合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娱乐活动、餐饮服务等“软”服务到日常生活中,打造专业的管理及服务团队,全方位的为老年人生活服务。
打造大型养老社区,社区中将养老与地产、保险、金融、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种资源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助老,形成老人健康保障的养老社区模式,并打通旅游、教育等全领域的养老生态圈。
参考文献
[1]邓敏,周晓平.中医药特色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与医养服务供给对策[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2):335-337.
[2]王亦非.泰州医药城发展养老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3]加瑞芳,张雨薇,袁芳.我国“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8,(29):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