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缓慢原因及对策探究
2020-02-04邓润芝
邓润芝
摘 要:近几年来,各个地区都将改善乡村环境作为当今新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乡村振兴必须突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引导村民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名片”,推动缓慢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从Z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及振兴Z地区乡村发展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比法分析乡村振兴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缓慢;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3.011
1 Z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缓慢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在西部Z地区,乡村衰落持续多年,是一个客观事实。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在乡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开始衰退,乡村收入大大减少,乡村经济也停滞不前。也因此出现了空巢村、留守儿童村、老人村和贫困村…然而Z地区的乡村并没有跟上乡村振兴的脚步,反而差距越来越大,面临的振兴挑战也日渐剧增。
2 振兴Z地区乡村发展的必要性
2.1 城乡发展差距明显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与城市发展步调难以统一,西部Z地区乡村日益衰退的客观事实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城乡二元制结构并未完全解决,乡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在农产品供需、农业供给、乡村环境、乡村各项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2.2 社会统筹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小部分地区,我国乡村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粮食生产能力踏入新台阶,农业的生产性结构改革也迈向新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生活质量得以提升,脱贫攻坚战在多数乡村地区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为了带动社会和谐统筹发展,先富带后富,不仅要统筹大部分地区的乡村经济振兴,更要兼顾西部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乡村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统筹发展的需要。
2.3 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决定的,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踏入新时代的必然革新。党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了与农业相关的文件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帮助各个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心。
3 分析Z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缓慢的原因
3.1 农民经济收入问题
在乡村振兴发展问题之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发展,并且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下,与农民缺乏专业生产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关。第一,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收入。农民在作物种植类型存在着盲目跟风,普遍存在在同一个乡村,种植作物都不尽相同的现象,比如西部Z地区主要以立体农业和河谷农业为主,利用本乡村气候和地形发展“立体农业”,种植花卉、水果等河谷农业,大都以青稞、小麦、豌豆等作物为主。同时,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管理比较粗放,科技投入资金不足,农作物的抗灾害能力较低,有时遇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便导致农产品整体质量下降,此外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导致种植业的利润空间急剧减小。第二,农民知识文化储备相对较低影响了在外打工的工资收入。农民文化程度局限性让他们只能从事二、三产业中收入相对较低的行业,拿着相对稳定却极低的工资,难以踏入高知识分子的工作领域。第三,农民思想上的狭窄对机器设备和专业技术的利用的造成了局限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益源自于外出打工及传统的农业,来源渠道单一,把握市场数据的能力有限,信息滞后,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
3.2 乡村自然环境问题
目前乡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第一,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甚至露天焚烧。Z地区部分乡村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溪流污染现象严重,大大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第二,污染源不断扩大,一直以来,农民为提高产量,使用各种农药、化肥、地膜等,而无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比如土地贫瘠、土壤酸化等问题。第三,没有新型的垃圾处理方法、处理设施差、投入资金不足不到60%。乡村的垃圾处理方法陳旧老套,依然按照曾经的老式处理法,同时处理设施难以支撑,村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不强。除此之外,大部分村民居住的房屋布局缺乏集中性规划、居住较为分散,无法形成整体化管理和处理。
3.3 乡村的文明习俗问题
应现代化要求,要培养乡村农民新文化,即通过推进农民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 进而促进各个乡村的文明文化发展。如今,乡村文明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乡村文化活动匮乏, 种类较少。经调研发现Z地区的乡村文化生活滞后,乡村文明的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图书馆没有经费修缮和添置新书籍,文化站改建经费周转困难。二是乡村农民的思想腐朽、封建陈旧。55%的人认为乡村农民封建迷信,有的地方重男轻女,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等风气严重。原本乡村文明自身思想水平不足,又难以接受新的观念,严重导致农民文化水平降低、社会道德意识淡化,影响乡村稳定。
3.4 乡村思想教育问题
乡村思想教育始终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奠基石。而目前在Z地区的乡村教育上仍有几点不足之处:一是乡村学校建设设施落后,资金投入缺乏。二是尊师重教的意识低下,乡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Z地区的流失率高达45%以上;工作量大、工资低,无法给予乡村教师较好的福利,削弱了乡村教师一职的吸引力,人才不断向城市流动。三是乡村优质生源急剧流失。乡村整体的文娱生活单调简单,乡村学校无法成为大部分孩子学习场所的最佳选择,从而导致学生大量向城市流动的比率近50%,甚至部分家庭选择不参与义务教育,而是让孩子以农活为生。四是地方政府部门对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也难以支撑优质生源的发展。
4 针对Z地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解决对策
4.1 促进特色产业融合,提高村民收入
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进而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首先,确保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将农旅融合发展,并促进一二三产业并肩发展。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立国安邦的基础,在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兼顾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跨越发展。不断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产业经济体系。尤其是西部的Z地区,应恰当利用地形的变化和气候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立体农业,以休闲养生型和文化创意型发展共享农庄,立足特色资源。其次,改善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留住乡村人才,留住青年劳动力,同时也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保障。不仅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向城市的流动。最后,实现乡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乡村产业互相融合高效地延长了乡村产业链,将种植、加工、销售、休闲娛乐等多重功能融为一体,使乡村农业的各项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化,进而提升了农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也拓宽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渠道。
4.2 改善自然生态,强化乡村特色氛围
实现乡村振兴,资金支持首先要关注乡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同经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投入增长机制。Z地区乡村土地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应鼓励闲置住宅地发展符合该地区的休闲产业,从而改善乡村基本环境,政策应当支持各地区安排资金用于盘活有效利用补贴金及奖励,通过开展农博会、嘉年华、乡村旅游等形式的活动拓宽融资渠道,并依据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人口等数量等特点,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大对西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将各个乡村构建成生态宜居的美好村落。
4.3 加强道德建设,建设乡村特色文明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思想脱贫。Z地区应当合理利用乡村教育的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摒弃劣势资源,提高乡村各中小学的硬件设施从而从外部吸引学生;同时,应保留优质教师资源,制定完备的人才吸引政策,大力鼓励现有的乡村教师参与各地区各类的学习培训活动,为他们提供自我进步的平台和机会。二是加强乡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多开展举办相关的文化及娱乐活动,恢复与弘扬Z地区的本土特色文化,鼓励本土发展歌曲、格多曲、山歌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娱活动;组织村民定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比如手工比赛、服饰表演、村民运动会等;不断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形成Z地区的特色文化“名片”,将民俗文化与情景化体验设计相结合,建立本地特色文化品牌。此外,Z地区应当增设乡村阅览室、娱乐活动场所等公众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公共场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乡村文化活动建设,形成乡村文明、民风淳朴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志雄,惠超.发挥金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8,(2):27-32.
[2]冯健著.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25.
[3]邵剑杰,黄淑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2):52-53.
[4]李金哲.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J].求实,2017,(6):87-96.
[5]赵兵.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