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发展中的共享经济学:陇派经济学论纲

2020-02-04庞庆明郭佳祝万翔

中国市场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理论基础

庞庆明 郭佳 祝万翔

[摘 要] 陇派经济学是基于区域共享发展的生动实践而提出,其创立背后有其孕育而生的理论准备,即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创新。它以“感性本体、责任本色、大众本位、共享本质”为理论基础,以“产权论、行为论、循环论、质量论”为主要论域,以“底线思维、融通思维、纵深思维”为思维方法。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陇派经济学,作为一面崭新的学术旗帜,助力西部民众走向区域共享发展的彼岸。

[关键词] 陇派经济学;区域共享发展;理论基础;基本观点;思维方法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01.005

这是一个需要原创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这种理论的时代。尊重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国情,利用相关数据、材料和案例,开拓中国经济学学派新领域,谱写新篇章,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研究“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的内在要求。陇派经济学因时而著、因事而作,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创新,唱响区域共享发展的主旋律。

1 陇派经济学的提出背景

在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的历史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经济赶超与成果共享。西部地区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面对此种难题,当下的中国学术应当摆脱作为西方学术投影的存在形态,也不能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更不是对作为母版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简单延续,而是要通过原创来填补区域共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空白。

陇派经济学不仅具有创建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创新、“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又为陇派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土壤。创建陇派经济学可谓恰逢其时。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创新为陇派经济学的创建提供理论支撑。陇派经济学以区域共享发展为分析主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综合创新成果,则是回应和展开上述主题的基本理论支撑。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为陇派经济学的创建提供重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各省份的地域优势更加凸显,使陇派经济学人面临更为迫切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完善及其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任务。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形势推动下,陇派经济学不仅能够助推西部民众共富步伐,同时也为世界共享做出自己的一份理论贡献。

第三,中央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在西部广大农村的充分贯彻为陇派经济学的创建提供了广阔空间。从西部农村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经验和模式看,共享发展由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涉及内生动力与外在帮扶、资本增值与农户致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重大关系。这为陇派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空间。

第四,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为陇派经济学的创建提供了文化资源优势。秦陇地域是古文化摇篮和文明发祥地之一;甘肃曾是中国最繁华富庶的丝绸之路通道,河西重要城市曾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大都市;近代陕甘宁边区是实践新民主主义的全国模范区。历史的时针转到今天,西部地区经济赶超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当然,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信息不对称、无常规可循,因而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须通过非常规决策才能达到共享发展的既定目标。

第五,东部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共富的成功经验为陇派经济学创建提供生动实践样本。东部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七十年的探索和奋斗,不仅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历史面貌得到根本改变,而且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人民生活状况获得巨大改善,不少地区还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西部地区如立足资源禀赋,做好战略规划、人才选拔和业绩评价工作,吸收和利用中国东部地区及国际先进生产要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能够而且必将实现经济赶超及成果共享的多重发展目标。

可见,陇派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创新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部地区经济实际相结合并指导其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研究主题角度讲,陇派经济学也可称为“区域发展中的共享经济学”。

有了理论积累和实践土壤,再加上研究者带着感情和责任所做出的主观努力,陇派经济学就不仅是应运而生,更是一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实践要求人们应该而且必须给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答卷,是团结一切关注西部经济发展的有识之士的一面崭新的学术旗帜。

2 陇派经济学的基本旨趣

陇派经济学起源地在中国陇右。“陇”具有“聚拢”“兴隆”之意,延伸为“共建”与“共享”。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力辅助下,陇派经济学以“感性本体”“责任本色”“大众本位”“共享本质”为理论基础,通过深入挖掘西部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借鉴“他山之石”,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安如泰山”的同时,努力探索西部地区经济赶超背景下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规律和机制。陇派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性,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跨学科性。

这里需要着重提及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于2001年正式成立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影响快速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派经济学又称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该学派提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利己利他双性经济人论、资源需要双约束论、公平效率互促同向变动论、公有制高绩效论、市场国家功能性双重调节论、大文化经济论、知识产权优势论、新帝国主义论。中国自古东临大海,西阻高山。陇派经济学与海派经济学起源地及论域虽不尽相同,但两者同根同源、遥相呼应。

3 陇派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理论是在自身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其逻辑起点是中国问题,研究对象是“中国样本”,最深厚基础则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奇迹。经济学家思考的是经济现象的本源,探寻的是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经济问题的解决之道,重心并不在研究的范式。同样,以“中国经济样本”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应思考中国经济现象的本源、演化规律及其问题解决之道,讲好中国故事,说明中国奇迹。与西方经济学强调“理性本体”“放任本色”“精英本位”“分化本质”不同,陇派经济学强调“感性本体”“责任本色”“大众本位”“共享本质”。

(1)感性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坚持感性存在论。这一存在论,首先就它和理性存在论的对立而言,是感性的。“感性存在”既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抽象存在,也不是一种纯粹主观存在,而是一种现实性、能动性、革命性存在。人类经济活动是现实的经济行为主体以劳动为基础所展开的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当下中国语境下的“感性”又是一个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人民利益”的具体历史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本体性经济哲学概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和执政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经济发展趋势,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成果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及先富带后富的逻辑理路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最终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

(2)责任本色论。责任本色即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关系的规定、保护、监督及自觉履行。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执政者基于责任制原则,为经济行为主体所规定的经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总和,其中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和调控责任,企业对劳动者的公平分配责任,公有企业对私人企业的支持和引领责任。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关系,是增强经济行为主体利益一致性的内在要求;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是促使私人企业自觉接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调节,服从并服务共享发展根本大局的必然选择。

(3)大众本位论。不断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我国,人民大众是劳动资料占有者、劳动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和发展成果的支配者。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向取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觉悟及行动。党和政府应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真实意愿、实际经验和创造伟力,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将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的引领性同人民大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的推动性相结合,才能更直接、更充分地實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

(4)共享本质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本质要求,而共享也是以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坚持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直接结合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共享性生产方式。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构成新时代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三个层面。其中,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独立运行的起码要求,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重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目标。共享既是经济行为主体分工合作、共同创造财富、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过程,也是从低级均衡走向高级均衡的渐进升级过程,因而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 陇派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根据上述基础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创新成果,陇派经济学提出相应理论观点。西部地区各级党政部门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努力营造促进人才回流、金融普惠和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并果断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共享发展决策。

(1)公有产权主体论。西部欠发达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有些地方甚至极端落后,人力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农村又出现空心化现象,收入分化、养老、社会安全等问题严重。特别是规模经营与农户承包的内在矛盾凸显,客观上促使底层民众广泛谋求联合与合作,即在公有产权基础上走向自主联合。为此,党政部门应重视保护公有产权,坚决抑制将公有制变相私有化,并通过平衡公有产权集中控制与科学分授,确认、维护和增进劳动人民经济权益,为广大民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更多制度红利。

(2)市场行为双约束论。广义的市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当代中国的市场主体行为是在一定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国家战略安排条件下做出的,既要受自然环境承载力制约,又要受根本制度和国家战略所调节,因而是受自然条件和制度战略双重力量约束。基于此,西部地区各级党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总体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来规划共享发展路线,注重强化市场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生态类经济组织及其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增强西部民众改善自身生存条件和经济环境的社会合力。

(3)经济-生态内生循环论。自然界通过生态系统作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过公共政策调控系统作用于市场,市场通过资源供需配置系统作用于企业,企业又通过科技中介交往系统作用于自然界。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的自然前提,经济安全又是生态安全的社会基础。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本是一个循环共生、融合共存的整体。西部地区承载着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两种发展融合为同一发展过程的一体化循环发展之路。

(4)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高质量发展论。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高效率,而且蕴含着更加公平的实践向度。换言之,公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竞争都是增进效率之举,也都以资源分配公平为前提,以收入分配公平为归宿。产业、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也都试图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探寻效率与公平相平衡的现实对策。更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依赖更加公平的制度设计;更加公平的制度安排释放更高效率的增长空间。两者有机统一是推进西部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产权论、行为论、循环论和质量论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产权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产权的外在表现。产权划分和行为规定须遵循经济和生态一体化循环之路径,服务于本区域内广大民众的生产效率、生活水平和生态福利的有效提升,推进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

5 陇派经济学的思维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大致经历了从“四位一体”的“财富”研究到“财富”对“人”的边际效用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宏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强调“理性本体”,即认为人都是自私理性的。从这一基本假设前提出发,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遍注重模型建构、公式推导和数理推演等技能手段运用,具有线性、不对称、单向思维特征,较少涉及情感、意志、直觉、顿悟等非理性因素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隐去了经济发展所依存的复杂社会结构、丰富社会关系和根本社会制度,其研究路径存在整体割裂、舍本逐末、情理分离倾向。

陇派经济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根本遵循,在道器合一、情理合一、知行合一基础上,遵循定性与定量、共性与个性、历史与逻辑、系统与要素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底线思维”“融通思维”“纵深思维”等思维方法,试图寻找区域共享发展的真正钥匙。

(1)底线思维。西部地区自然禀赋异常丰富,但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力资源明显匮乏,经济基础普遍薄弱,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彻底脱贫是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重大攻坚任务。党中央明确要求确保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在这里,“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脱贫标准,作为高于以往脱贫要求的帮扶标准和普惠标准,既是西部贫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也是小康社会在西部贫困区全面建成的可行要求,是西部地区脱贫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统一。

(2)融通思维。西部共享发展是一定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经济行为主体在国内外经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漫长过程。西部共享发展所涉及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无数环节融通到相应层面的有机系统中。从微观层面看,个人和企业要在经济共同体中接受责权利的制度划分;从中观层面看,区域经济共同体要在包括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在内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生态净化和结构优化;从宏观层面看,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西部社会共同体以“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为原则同相关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往来。

(3)纵深思维。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西部共享发展事业,既非空谈想象,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并逐步向纵深推进的自然历史过程。西部地区以其共享发展战略规划及步骤,实现东西部及西部地区内部由相对平衡到不平衡再到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从纵深推进方式看,可将其共享发展分为竞争开发、协同渗透、一体共享三个阶段。当前所处的竞争开发阶段,既是打破旧平衡的必要环节,也是重建新平衡的必经阶段。经过较长时期的竞争开发和协同渗透,最终达到一体共享之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学典.明天下之大德 做原创之学问[N].光明日报,2019-03-13(13).

[2] 庞庆明.产业扶贫主要矛盾及其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8(12).

[3] 程恩富.改革开放以来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若干理论创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6).

[4] 陈曙光.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N].人民日报,2019-03-14(07).

[5] 李金华.经济学研究范式思辨[N].光明日报,2014-04-02(15).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7] 庞庆明,杜斌.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2).

[8]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22.

[9] 庞庆明.试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J].教学与研究,2018(10).

[10]庞庆明.中国特色共享经济:本质特征与关键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

[作者简介] 庞庆明(1981—),男,山东聊城人,经济学博士,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郭佳(1993—),女,山西闻喜人,国际商务管理硕士,兰州文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管理;祝万翔(1964—),男,浙江杭州人,在职法学硕士,《中国市场》国家扶贫战略研究院院长,(原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杂志社副社长、原团中央中青农村发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理论基础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分析及阐述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