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对PCI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影响
2020-02-04王莉莉
王莉莉
天津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3001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血管闭塞、狭窄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梗、心衰或猝死等[1]。近年来,我国CH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均有近100万人死于CHD。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是目前临床治疗CHD的主要措施之一,因其微创、患者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多CHD选择PCI治疗。然而,PCI介入治疗虽能缓解CHD患者冠状动脉机械性狭窄,但不能阻止CHD病情进展。研究表明[2],对CH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使其术后有意识控制危险因素,增强自我效能,积极健康管理,能有效减少PCI术后患者复发,改善预后。跨理论模型(TTM)是根据患者行为变化阶段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阶段化干预方案,以指导其建立和形成健康行为的模型。动机性访谈(MI)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进而改变其行为习惯的沟通方式。本文将以TTM为指导的MI应用于PCI术后患者中,旨在探讨该种干预模式对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PCI患者116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CHD诊断标准;(2)首次行PCI手术且术后心功能在Ⅱ级以下;(3)意识清楚,具有一定沟通、理解能力;(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高血压等疾病者;(2)心功能大于Ⅲ级;(3)认知障碍、既往精神病史;(4)PCI术后再次梗死者;(5)提前出院、或因不良事件等未完成整个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男23例,女35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6.33±3.64)岁;病程4~12年,平均病程(8.73±0.60)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18例。观察组:男24例,女34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6.38±3.68)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8.79±0.62)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2例,初中10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介入术前术后的护理、心理护理、冠心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TTM为指导的MI干预。(1)动机性访谈内容:主要为相关、风险、益处、障碍、重复。①相关:帮助患者认识到不良行为与冠心病发病及PCI术后疾病进展的密切相关。②风险:帮助患者认识到不良行为、不规律服药对心血管的危害。③益处:帮助患者认识到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带来的潜在益处。④障碍:让患者明确在建立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当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供解决方法。⑤重复:遇到生活行为习惯不愿意尝试改变的患者,可向患者重复讲解上述内容。(2)访谈流程:根据TTM理论分为5个阶段。①前意向阶段:采取开放性提问方式,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②意向阶段:整个访谈过程中,对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健康行为等给予肯定;告知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及行为改变的益处,通过发展冲突,激发行为改变动机。③准备阶段:反馈式倾听,鼓励PCI术后患者自我探索,协助其确立长短期目标,继续激发其行为改变动机。④行动阶段:阶段性总结,对患者生活行为习惯改变的重点问题、目标差距予以提炼及肯定,告知其遇到阻抗是一种正常现象,协助患者寻找解决方法。⑤维持阶段:引导自我阐述,对获得成绩进行鼓励,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支持家属参与监督,避免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复返。
1.3 观察指标 (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采用HPLP量表测量两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采用Likert 1~4分四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增进行为越好。(2)自我效能[3]: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内容包括慢性病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以及与医生沟通等方面,均采用1~10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3)预后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随访1年来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人次。
2 结果
2.1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观察组干预后自我实现、运动锻炼、营养、人际间支持及HPLP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分)
注:健康教育前后比较,△P<0.05,△△P<0.01;两组健康教育后比较,*P<0.05。
2.2 自我效能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分)
2.3 预后 随访1年,观察组MACE发生率、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比较[n(%)]
3 讨论
CHD患者PCI治疗后,虽能显著改善其血液循环以及心肌供氧,但未从根本上解决AS的病理过程,即使术后长期予以抗血小板药物,依然可能发生支架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病威胁。有研究表明[4],糖尿病以及血脂代谢异常是引起AS的重要因素。因此,PCI术后予以积极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养成健康行为至关重要。传统健康教育采用发放健康手册、口头宣教等标准干预形式,无法满足PCI术后患者对CHD急性发作预防与处理、术后健康行为习惯养成、药物知识等深层次知识需求。
TTM强调依据患者所处的5个行为改变阶段,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与之设计匹配的干预措施。因为干预对象这5个阶段特性和需求的不同,由此干预方案呈螺旋式变化,措施灵活多样。MI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发掘和解决内在矛盾,形成行为改变的认知和内在动力,进而诱发患者行为改变。本文将MI和TTM联合起来,TTM为PCI术后患者理解行为改变提供了框架,而MI则为PCI术后患者促进行为改变提供了具体途径。MI联合TTM可使临床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及PCI术后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效能、增进护患和谐的目的。本文观察组干预后,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MI联合TTM模式对于提高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于明明等[5]以TTM为指导的MI,显著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自我效能以及医嘱依从性,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CHD患者PCI术后由于缺乏CHD相关疾病知识获取途径,并随着时间延长,渐淡忘住院期间所获得知识,因此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较低,术后再次狭窄住院率较高。本文中运用MI激发患者行为改变动机,运用TTM提供患者行为改变途径,可有效增强CHD患者饮食、坚持运动、合理用药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效果,促进患者坚持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增强PCI术后自我管理行为。再加之,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个人成功转变行为的信念,并持之以恒的可能性越大。本文通过MI联合TTM干预,观察组患者自我实现、运动锻炼、营养、人际间支持及HPLP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且观察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MI联合TTM干预确实提高了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促使思维及行为改变,更加愿意采取健康增进行为,进而降低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PCI术后患者应用MI联合TTM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增进其出院后养成健康行为,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