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紫砂壶《一帆风顺》的创新与实用
2020-02-03顾亚明
顾亚明
宜兴紫砂壶包罗万象,在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后,以极强的可塑性经过艺术化的创作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壶艺造型。紫砂壶是一种实用的生活茗具,也是一种艺术佳品,历来为文人墨客以及艺术爱好者所追捧和收藏。紫砂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五花八门,但都遵循一个宗旨,那就是要充分展示文化的深厚和美好向上的积极寓意。可以说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渊源,亦使其本身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总而言之,紫砂壶有着独特的泥料,绝美的造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茶具之中也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与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命运一样,紫砂壶的生命力表现也在于创新,具体可以落实到对造型的创新、对装饰的创新以及对工艺手法和内容表达的创新。紫砂壶艺传承至今,留下了很多传统经典的器型,他们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现代壶艺的很多创新设计理念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的,在造型上融合进现代陶艺的审美理念,从而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使其既不失美感的升华,又能更贴合实用的造诣。
紫砂壶造型多样,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在或方或圆的整体框架下,紫砂壶的形象一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正是这些永不停止的变化和创新,使紫砂壶这一艺术形式始终能带给人审美和情感上的不同惊喜,因而深受好评。 造型风格的创新,既专注对整体形象架构的诠释,也强调对细节深度的把握,具体对此壶而言,则是创新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结合,在创新的同时,更对应实用需求。也正是紫砂壶始终坚持以实用功能为本,方能使得紫砂壶艺发展至今,经历沧海桑田,仍然如一地保持着强大的茶具功能,并在造型和装饰上寻求大胆突破,真正做到了造型大气、装饰精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
紫砂壶《一帆风顺》,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诗《送崔爽之湖南》。诗句有云“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孟郊送别好友崔爽去湖南赴任,在古代,路途迢迢,今日一别,相见不知是何年,孟郊只能将自己的不舍与祝福都寄托在诗中,预祝友人此行一切顺利,没有障碍。此壶是四方造型,“四方”在古代指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涵盖天下之意,所以才有“男儿志在四方”这一说法。壶身正面是陶刻的水墨山水画,远山近水,清风朗朗,大丈夫合该如此,不拘囿于一地,而是去行万里路,看万千河山。到此,作者创作此壶的主题已经全部清晰明了:古人都有着仗剑走天涯的豪情之志,但是离别总是带着万千愁绪,让人无语凝噎,但是离别还是在眼前,那么我们只能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君此行一帆风顺,前程万千锦簇。
此壶器型设计时参照了传统壶型“升方”的造型,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意的设计改良,使得作品更加地贴合主题,可以直观地抒发情感。茶壶整体简洁明快,线条硬朗,棱角分明,既有传统方器稳重刚强的优点,又富含创新设计的现代理念,还拥有精美而有意境的画面装饰,更是充满了深切的祝福之情,使人一见倾心,再见欢喜。壶身是标准的下宽上窄的四方造型,线条笔直流畅,块面平整有理;棱角清晰锐利,四方基底稳稳地托起了壶身,映衬得壶身稳健端庄,但是又不流于呆板单调。壶嘴呈直流,流管挺翘,流嘴昂扬,十分具有气势。从壶口开始经壶盖、壶钮、提梁把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设计构造,使得壶体具有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壶口也是呈四方造型,并且从壶身中锐利地胥出,线条与线条之间直来直去,没有任何婉转,充满了力度。壶盖也是四方造型,与壶口四方接洽,上下合口,严丝合缝。壶钮立于盖面上,呈帆船式样的桥形状,如一只挂满帆布的船只,即将远行,这样的设计新颖又别致。提梁把凌空于整个壶身之上,造型和壶钮如出一辙,相互呼应。直线和曲线之间交配组合,虚实空间交相辉映,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全壶表现出了刚柔并济的美感,于不变中求变,将阳刚之气全部表现了出来。
紫砂壶是最佳的沏茶茗具,一则源于紫砂泥本质的优越泥性,另一则便是紫砂壶造型的画龙点睛。此壶形象架构别出心裁,具体而言,壶身虽然是四方造型但是容量适中,满足人们解渴、品茗的实际需求;提梁造型与壶钮造型相对应,并且整壶重力设计均匀,无论是倒茶还是携带都十分顺手,同时也巧妙地对盖钮活动范围形成适当的约束;而盖钮虽然被限定了只能上下开合,但由于提梁挑高空间较大,因而煮水极为自然顺畅,上下拔钮设计,拿捏亦舒适得体。紫砂壶的高挺造型,在有形之中优化了天然的茗具功能。
艺术品的美往往带给人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享受,紫砂壶也是如此。此壶整体朴实而拙雅,反射出若干美学元素。泛着珠玉般莹润的色泽,在光线照射下,明黄色胎体仿佛来自天籁,愈发典雅可人,以线条勾勒成型,擅长飘逸,如正人君子一般,潇洒飘逸,并产生静中显动的独特效果。提梁的造型设计更是营造出了出身高大挺拔的氛围,视觉冲击感强烈,加上壶身上精美的山水陶刻装饰,让人联想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它的温润素雅之美,犹如一幅“治愈系”的图景,走进人们浮躁的心灵,斟上一壶淡茶,更带给人下沉和清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