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傲雪青松凌云空
——论“松空壶”的艺术品格

2020-02-03蔡一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壶盖泥料茶壶

蔡一强

茶壶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种容器,它的产生源于中国人对饮茶的痴迷,唐朝时期,文化多元且繁荣,茶道文化由此确立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茶道文化共同成长起来的还有人们对茶壶的需求,一件既可保证茶叶品质,又有精美做工,还能有中国文化韵味的茶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完美茶壶。明朝正德年间,在中国江苏宜兴丁蜀镇,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诞生了,它就是那满足人们种种渴望的完美茶壶,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如今的紫砂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在审美样式上也十分多样,更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是宜兴更是中国陶瓷艺术茶壶中的得意之作。

“松空壶”这件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主题——松树,看中的是松树所具有的文化象征意义,可使作品具体又鲜明地表现出中国艺术品格。通过运用紫砂壶技艺对松树进行表现,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构成作品稳固的艺术根基,在艺术美感之上赋予作品以历史感,其中凝结着中华民族千余年的民族情感与道德追求,使作品在艺术、文化以及情感上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对紫砂壶艺术与优秀文化的传播有正向作用。

诗人李白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是说松柏无桃李之娇艳之色,有的是孤傲坚贞的气节,质朴低调就是作品创作的主基调。此壶采用了两种颜色的泥料进行制作,是“色泥”技法,可表现出松树的自然特征。壶身与壶盖用浅浅的棕黄色泥料制成,清新又低调,充盈着质朴之气。泥料之中有非常明显的砂质颗粒,彰显紫砂泥的自然特征与优良品质,象征松树的自然清新之美。泥料表面光滑细腻,是紫砂壶品质的基本要求,彰显工艺品质,以显紫砂壶工艺之初心。

壶嘴、把手、壶钮以及壶身处的装饰部分运用紫红色泥料制作,对松树树干、树枝进行模仿,为作品注入了生机和栩栩如生的美感,使作品主题具体化,丰富了作品中的泥料层次,显示出紫砂泥的丰富多彩。

壶体设计采用了方圆结合的方式,象征松树挺拔坚毅又温厚宽容的优良品性。壶身设计首先将四方壶作为整体框架,四个完全一致的面整齐地围成一个端正小巧的壶身,壶身上宽下窄,有平整秀气的肩部,呈倒梯形,稳重又灵巧。创作中在四方壶中融合了圆器特点,面与面转折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弧度,构成了圆润温和的美感,可体现出松树的宽厚亲和,象征自然的包容。小巧玲珑的壶身以标致的造型表现了松树的刚毅踏实,

壶盖与壶身对应,同样设计为四方形,与壶身相接的边缘进行了加宽突出的处理,壶盖柔和的棱角更加分明。壶盖中央微微凸起,对壶颈部线条进行了延伸,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感。整个壶体造型简洁明快,极符合松树爽朗又不自大的品格。

壶身两侧是一弯嘴与人耳状环形把手,一弯嘴中被设计成四方形,线面结构清晰,把手则比较圆润,二者相对应可体现紫砂壶线条的丰富。创作中在壶嘴与把手上都装饰了树疤纹样,将这两部分变为松树干,逼真又细致。壶钮是作品中展现雕刻水准的部分,在造型上,壶嘴基本呈半环形,线条被雕刻了许多“疤痕”,体现出松树干的风蚀痕迹,尊重了客观现实,又具有别致精心的艺术效果。

此壶中运用了两部分装饰,一部分在把手一侧的壶面上,是可爱细腻的松针图案,雕刻精细,在壶面上形成了浮雕质感,增强了松树的生命活力。另一部分装饰是诗歌陶刻,所刻内容为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字体清晰飘逸又整齐,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格调,是将松树的精神品格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有坚定的内心才可如松树一般,独立且脱俗。

松树是中国文化中的“岁寒三友”之一,有阳刚之美,终年常青,不为风霜雨雪所动,也不畏惧孤独,在山间岩石中展现生命的光彩,展现永恒。“松空壶”简约清新,有翠松当能凌空的信念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感受生命的神奇。中国松文化在紫砂壶艺术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紫砂壶艺术以松树的象征意义作为文化支撑,彰显作品的艺术品格与“松空”精神。

结语:“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松空壶”在精巧之中包含有凌云之志,成就自身艺术品格。本文对作品的泥料、造型与装饰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对于松树品格的表现,以及由此形成的艺术特点。作品虽小,但所用技艺丰富,展现了紫砂壶本身的容纳力与工艺的多元性,以及中国松文化的千古常青。

猜你喜欢

壶盖泥料茶壶
伪造的情书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制怒
别碰烧开水的茶壶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