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螺旋”教学策略在“首饰结节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02-03扈洁
文/扈洁
“首饰结节技术”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绳结理论、编制技术、首饰搭配、绳结设计等,是运用手编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线绳、串珠等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的造型活动。通过学习首饰结节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与方法,提高平面造型的能力以及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教学过程包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理论教学知识方面的补充和拓展。实践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复杂中国结的编制步骤、绳结首饰应用方面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首饰结节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宝玉石专业岗位中常见编绳技能,能够胜任玉器雕刻工和珠宝营销员等岗位。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陈旧
在首饰结节课程传统课堂上,往往只重视针对绳结简单操作步骤的求同培养,忽略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首饰结节原理、演示操作步骤,学生仅仅是以听为主,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完全按部就班操作,对操作原理、注意事项含混不清,“照猫画虎”地完成操作步骤,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所编制的绳结也只停留在编制步骤表面,无法深入思考。
(二)实践教学中任务不够系统化
首饰结节的实践教学按知识点绳结分布,实践内容比较分散,特别是基础绳结的学习,学生的记忆点不强,蛇结、秘鲁结、七宝结等对应独立的实践任务,各个任务之间联系不密切。教材中实践要点没有重点针对性,且学生普遍忽视实践课程前的预习环节与课程后的复习环节,无法对绳结要点融会贯通,在操作步骤完成后,还是会发生学生对知识要点“一头雾水”的情况,造成实践课程效果不理想。
(三)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以往首饰结节课程选用的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刻板,且实践操作步骤在教材中所占篇幅相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要点没有展开讲解,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绳结与绳结间无法建立联系,缺少首饰结节的应用与操作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设计。鉴于首饰结节技术重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特点,多数学生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了解绳结编制步骤即可,无法超越二元化思考,进入更加复杂多变的阶段,造成了部分学生看图编制可以勉强完成,却无法进行自主设计绳结首饰的问题。
二、“双螺旋”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双螺旋”教学策略概述
“双螺旋”教学来源于生物遗传学DNA 的双股螺旋的模型,该模型由两条螺旋型曲线相互缠绕而成,自我旋转的同时又相互共转,从而达到双股螺旋双股力量相互拉扯又相互推动,并产生更大动力。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是一个过程,也是经历连续体及动机和主动学习系统交互作用的产物。为了达到学生投入这一目的,则要有学生动机和主动学习这两个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素[1]。“双螺旋”教学策略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不仅是学生动机和主动学习双股螺旋曲线相互旋转,同时螺旋曲线可分别采用各自旋转交替变化的方式,“双螺旋”结构中的“双”既是双股螺旋交互旋转又有左右旋转机动转换的双重含义。即学生动机和主动学习可相互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投入,同时其也可独自作用于课堂教学。
学生动机指的是学生的热情程度和对学习投入关注和努力程度。在需求模型中,包含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学生在课堂中只有基本需求被满足,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上。在目标模型中,认为学生是具有积极性的,对学习目标的应用,教师尝试鼓励学生自己树立学习目标,将教师驱动压力最小化,使学生能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学生动机理论结合需求模型和目标模型,强调了个人内在因素的重要性,同时更精确地表述为“期望*价值”模型。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够主动搜索构成投入学习的信息和相关理解,促进学生动机,是提高学生投入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主动学习意味着精神上的积极投入,其典型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参与者,他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不断进行监督和回顾。大脑由神经元细胞构成,学习是对神经元和已有神经元网络的一种长期转变。当教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在已有神经元网络的基础上激活、构建、增长。比起参加脱离主题而又冗长的小组讨论的学生,能熟练运用自省、融合新旧知识、自主分析等思维活动参与的学生更加主动。这种通过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自己的信息和理念,对学生投入至关重要。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创造联系、改变联系并逐步建立自我思维,学生总认为教师能简单将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大脑,但这并不简单,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
在学生投入模型中,学生动机和主动学习是协同作用的双螺旋结构,为了提升这种协同作用,并且使学生动机和主动学习这两个因素融为一体,则需要“两个阶梯,一个引导”。
“两个阶梯”指课堂集体感与最佳挑战,许多教育者倡导,最理想的投入型课堂环境是教师与学生都将自己视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参与作为学习共同体基本构成的集体合作活动来提高主动学习;最佳挑战基于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学习任务要形成挑战,但不能难到摧毁学习者的信心。通过教授、评价学生元认知技能、视学生为伙伴并赋予权利这三点可帮助学生处于最佳挑战区域,使学生可连续学习和主动学习,帮助这两条螺旋曲线创造协同效应。
“一个引导”指教师通过教学引导来增进双螺旋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学生全面学习。作为教师,易于理解代表着抽象思维的知识的获得、评估、合成,高等教育也表达了对学习新内容的需求。在“双螺旋”教学策略实施中,为了全面学习而教学有助于协同效应,教师引导支撑了主动学习,并提升动机。
(二)“双螺旋”教学策略的特点
使用“双螺旋”教学策略对学生会有新的角色定位。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学生需要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思考、讨论、反思过程中,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与以往有所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主动参与者”这一新角色的责任并教会他们主动学习的技能:当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要求应用概念、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影响自身因素时,他们会自发主动学习。
在“双螺旋”教学策略中学生拥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他们就会更有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李秉德认为应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并安排其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学生自定进度、自主探究、个体之间相互负责合作,这是一种使“教”“学”的程序互相和谐的教育改组[2]。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对自主权的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加强学习效率,这两者同样重要。学生在拥有学习自主权同时对学习承担责任,即对自己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双螺旋”教学策略中教师和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教师掌握大部分控制权,在“双螺旋”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学习共同体的重点是学习,所有的伙伴带着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所有伙伴相互交换信息、观点,学生之间学会合作,同时尊重因个体差异产生的分歧。基于共同学习构成的集体合作活动能极大提高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模式
(一)确定教学目标
表1 认知领域目标确立方法
在描述身体能力的动作技能领域,可以细分解释性动作和行为描述,来明确动作技能领域目标(见表2)。
表2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确立方法
根据认知领域目标与动作技能目标结合,确定首饰结节课程教学目标(见表3)。
表3 首饰结节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时同时考虑多个领域教学目标,开展“双螺旋”教学策略的课堂,要求学生达到平衡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两方面的目标。结合首饰结节技术课程特点,在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的二维平面上,从理解、分析、应用三个层面确定认知领域目标(见表1)。
(二)确定连贯的教学任务
根据“双螺旋”教学策略特点,结合系统化教学原则,按照认知与教育规律,充分结合首饰结节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注重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联系,确立具有衔接性、连续性的任务教学体系。尤其在实践任务上,也要紧紧围绕着不同阶段的培养重点,实现任务内容的完整性,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不同任务的针对性[3]。同时可以借助图解流程,将课程任务更深一层的结构清晰地讲述给学生。图解流程可帮助学生展示课程任务围绕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且发挥学生自主性进行学习。
(三)评价
以“双螺旋”教学为最佳着眼点进行评价。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即首饰结节技术教学评价也需结合认知领域评价和动作技能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面向学习结果也要面向学习过程。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和做错了什么,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尤其是有效的反馈。通过任务描述、任务成分、每个成分的表现描述、评价尺度的量表要素来进行评价。
考虑到学生对课程投入程度维度,确定评价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需求: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知识、技能、兴趣判断;二是监控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由教师来收到反馈来控制学习过程;三是展示:由作业、作品形式帮助学生展示理解程度、学习效果,教师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入投入状态。
四、结语
基于“双螺旋”教学策略的课堂模式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样化手段实现操作技能直观化展示,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作为课堂引导者进行指导,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