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策略优化研究

2020-02-02陈向阳喻小红

高教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培养目标

陈向阳 喻小红

摘  要:分析当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界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内涵;基于应用性视角,围绕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集成环境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目标;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degree, defines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applied ability of master's degree in applied psychology, puts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innovative cultivation concept, cultivation mode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

Keyword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bility to apply; training goal; optimized strategy

一、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1],应用心理学(MAP,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对心理行为进行干预或影响,以改变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生活质量的一门新兴学科[2]。国外非常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的时期就存在着不同的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模式有“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心理学家”模式以及“循環实践者”模式等五种[3];在德国,同样非常注重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成为学校心理学家(Schulpsycholoe/in)必须同时拥有心理学硕士文凭(Diplom)和教师毕业文凭(Lehramt)[4]。国外关于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发展路径和成功的操作模式,具有规范实效的专业化和应用性特色,对我国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

国内院校从2011年开始招生培养,自此,国内很多学者围绕应用心理学学科发展、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了系列研究,如许燕教授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提出了“6+1”的架构[5];沈模卫教授在其研究中建议通过结合导师制与核心课程来建立良好的培养模式[5]。近年来,国内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呈现出以实效性和职业化为导向的发展趋势,更强调其应用性(解决问题)和实用性(心理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对象的评估、用人单位的反馈等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普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培养目标趋同化

目前很多培养单位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基本套用学术型应用心理学培养模式[6-7]。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本是学术型应用心理学的浓缩和翻版,或者把其视为学术型应用心理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衍生品、次生品,出现了与学术型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化现象[8]。

(二)培养质量降格化

首先,有的培养单位把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等同普通的职业教育,走培训化模式[7];其次,很多普通高校由于师资结构(以学术型为主)和培养条件等影响,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自身特征挖掘不够,专业性特征不明显,学生应用性能力不强,出现培养方向局限、模式单一、核心竞争力缺失的现象,致使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出现降格化现象。

(三)学位体系构建不完整

应用心理专业学位体系构建目前还缺失其最高层次——应用心理博士专业学位,缺失其对应用心理硕士教育的积极引领作用,缺乏集聚专业高端人才的环境与机制。

(四)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8]

虽然随着我国心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与转型升级,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传统的重学轻术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从管理层、培养单位、生源、用人单位到整个社会对专业学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公信力还不够强,其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构成

本研究从角色、职责、对象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体系。本研究认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在从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为理论技术创新者、外部实践者和内部体验者;其职责主要为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其对象主要为面向个体、家庭和组织。遵循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规律,根据新时期所需心理学人才规格要求,本研究认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系统思维与专业认知、实验素质与模拟技能、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三个层面。

(一)系统思维与专业认知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心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专业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和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以及认知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能力。

(二)实验素质与模拟技能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实验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技能主要包括对心理实验的模拟设计和模拟实施的操作能力。

(三)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能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心理语言、心理行为干预等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心理现象的监控、监督与评估等能力[10];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跨界、跨专业综合知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

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策略优化

(一)创新应用性能力培养理念

瞄准时代和社会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简单复制也不能随意降低培养规格,与时俱进,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对“应用性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理念。

(二)创新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

1. 积极探索与推进面向职业的培养模式。一是牢固树立职业背景意识。在国际上,专业学位被称为职业学位,职业性是专业硕士培养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本质特征,是其立身之根本。二是实施规范的职业教育。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中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国内外该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充分满足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面向应用心理专业的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三是在人才出口上体现职业性[7]。实施资格证书制度,健全持证上岗的入职制度,把应用心理硕士学位作为获取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师等资格证书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EAP等心理职业的准入门槛。

2. 积极开辟多元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面向职业的教育,要切实提高和深化其培养过程中的实践侧重,积极开辟与企事业单位、司法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与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多元力量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使其培养的形式与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有特色。首先,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条件保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前往实训基地参与实践,让学生有机会深入职业前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其次,要多途径开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一是校研联合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心理研究机构优越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使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机构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和课题,使应用性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二是定向联合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定制的共育共享的培养模式,也是一种精细化的个性培养模式,即面向职场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个性化定向培养的一种模式,如校企联合培养,学校根据专业要求以及企业实际需求确定学生培养计划,采取刚性要求和彈性植入相结合的方式,如品牌、广告与消费心理方向(BAC)就是心理学在商业领域的经典应用学科方向,是行业顶尖公司招收相关人才的首选专业之一。对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认知领域的课程,如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心理统计等由学校做出刚性要求,部分选修课,如营销管理、国际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心理学、品牌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价格与定价策略研究等由企业依据实际需求弹性植入,甚至可以由企业的专家授课。此模式直接为企业定制培养,为消费者研究、新产品开发、品牌管理、营销、广告、社会/民意调查等行业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实战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充实了校所、校(行)企等合作的内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入职培育为导向、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多元协同育人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新模式。

(三)创新应用性能力培养的集成环境

1. 在招生上注重生源的质量。通过奖、助学金等激励措施吸引优质生源,通过优先录取等措施吸引有职业背景的生源、有专业基础的生源,从招生环节保障生源质量。

2. 在导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培养与引进,改变单一的学术型导师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导师承担应用性课题研究、将应用性成果融入实践教学;鼓励导师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引进既有应用心理实践经验和职业背景、又有深厚心理学学术造诣的双元知识结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引进具有双元知识结构又有一定指导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这些高层次人才通过授聘为研究生导师,增加了他们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在共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他们也可以紧密跟踪国际上应用心理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理论和创新方法,进一步拓宽他们实践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校与联合培养单位的双赢。

3.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性。教学设计上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例如,针对心理学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专业学位学制相对较短、理论学习学时有限的状况,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性微课教学的设计,实现向应用性教学的转型,大大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层次。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特点,除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咨询实践法、角色扮演法、心理训练法等教学方法。

4. 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上注重实效性。创新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10]。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通过校外导师的引导创造更多机会接触职业前沿,提高其应用性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侧重考察和体现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能力;同时做好社会跟踪调查与反馈,并以此为引导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侧重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成效和后续影响的评价,以此促进与提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硕士2015年招生简章[J].人民教育,2014(17):78.

[2]贾文华.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101-105.

[3]杨文登,等.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41-751.

[4]崔景贵,等.德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块[J].比较教育研究,2010(03):36-40.

[5]张晶.聚焦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J].心理学探新,2012(32):287-288.

[6]刘春惠,等.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2):9-13.

[7]于东红,等.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8]冯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5:18.

[9]张祖洲.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62-165.

[10]汪普庆,等.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37(01):111-114.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培养目标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