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0-02-02张晋华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张晋华(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慢性胃炎属于消化内科的常见多发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有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由慢性胃炎引发的胃癌发病率越来越高[1]。40 岁以上中老年人是慢性胃炎的高发人群,精神压力、饮食不规律、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均是慢性胃炎的诱发因素,患者发病后以消瘦、腹泻、腹部疼痛、便血等症状为主,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Hp 感染已被研究证实是诱发胃癌的重要因素,Hp 是一种微厌氧细菌,能够在人体的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寄生存活并诱发胃黏膜病变,加强Hp 检测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癌变风险,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完善科学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探究Hp 检测在慢性胃炎治疗的临床价值,选择2018 年5 月-2019 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0 例慢性胃炎患者,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0 例慢性胃炎患者,时间为2018 年5 月-2019 年3 月,所有患者就诊时均伴消化道症状并自愿接受Hp 检测,经内镜或病理证实,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60 例慢性胃炎患者列为观察组,选择在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60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83 例,女性77例,年龄29-81 岁,平均(59.03±12.71)岁,病程3-19 年,平均(9.16±2.24)年;对照组男性80 例,女性80 例,年龄26-79 岁,平均(60.12±10.85)岁;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且经内镜检查确诊;(2)年龄>18 岁;(3)自愿接受随访。
排除标准:(1)孕妇或哺乳期女性;(2)既往有胃部手术,包括胃部分、全胃切除术;(3)近期大量饮酒。
1.3 方法
两组受试者均接受13C-呼气试验检测及内镜、病理检查,检测开始前需准备13C-呼气试验检测仪、13C 试剂(幽立显试剂),严格按照检测试剂说明书进行:要求受试者在空腹或饭后两小时接受检测,收集初始呼气(标记为样本1)后,将1 份13C 试剂(幽立显试剂)以约50ml 常温饮用水冲服,安静等候30min 后向集气袋中吹气(标记为样本2),将收集好的两份样本按说明插在13C 红外光谱仪上分析。两组受试者均于禁食8h 后进行内镜、病理检查。观察组根据Hp 检测结果确定是否行Hp 根除治疗。
1.4 观察指标
将两组受试者的Hp 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13C-呼气试验阳性率,对观察组患者随访3-6 个月,观察行Hp 根除治疗后疾病转归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13C-呼气试验阳性率比较
经过内镜及病理检查,观察组160例患者均得到确诊,13C-呼气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有157 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98.13%,对照组有23 例阳性,阳性率14.38%,观察组试验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0.05)。根据13C-呼气试验结果,观察组157 例阳性患者均接受Hp 根除治疗,3 个月后复查Hp,结果显示157 例阳性患者中有155 例试验结果为阴性,Hp根除率为98.73%。详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Hp阳性率比较[n(%)]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腹胀、腹泻等为主,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严重影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因此对慢性胃炎需要早发现并积极治疗[2]。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生物检测逐渐成为慢性胃炎诊断治疗的重要辅助方法。微生物结构简单体积小,具有肉眼不可见的特性,通常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其结构,有学者通过大量实验观察发现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层存在较多的Hp,进而提出Hp感染与慢性胃炎之间存在较大关系[3]。
在疾病早期,人们对Hp 感染这一发病因素重视不够,随着对微生物研究的不断加深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临床对慢性胃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p 感染是造成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胃内长期存在的Hp 是促发癌变的重要因子,世卫组织将其列为I 类致癌因子,只有彻底根除Hp 才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阻止癌变[4]。临床研究显示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约有80%以上的患者伴随Hp 感染现象,而且慢性胃炎病变程度与Hp 感染程度密切相关。Hp 属于单极细菌,进入人体后,可以利用其自身的鞭毛提供前进动力,渗透进入黏膜层,该细菌的运动能力极强,可与上皮细胞结合,因此不易随食物排出体外,同时,Hp 能够分泌过氧化氢酶,防止自身被中性粒细胞杀灭,这也是其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方式[5]。
虽然已经证实Hp 感染与慢性胃炎、胃癌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地区医疗卫生及经济条件水平差异较大,实施全面Hp 检测和根除治疗并不现实,彻底阻断Hp 感染难度极大,故目前临床普遍使用价格相对低廉、根除效果较为理想的含铋剂四联方案实施治疗。我国现阶段在抗Hp 治疗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Hp 根除后再感染率较高,老年人对治疗药物不耐受、Hp 耐药性增加等,这些都是目前影响抗Hp 治疗效果的阻碍因素[6]。
目前Hp 的临床检测方式众多,包括侵入性检测和非侵入性检测两大类,侵入性检测方式包括尿素酶试验、细菌分离培养、多聚酶链反应等,非侵入性检测方式包括13C-呼气试验、抗原检测等,每种检测方式的检测原理、流程要求、检测敏感性都各不相同[7]。通常情况下,临床会采用13C-呼气试验进行Hp 检测,该检测方法的优势体现在其具有高达95%的敏感性,而且整个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便捷,对医疗检测设备要求不高,因此多用于临床检测。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13C-呼气试验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对比分析160 例慢性胃炎病例与健康体检者的试验结果发现,观察组的阳性率为98.13%,远远超过对照组的14.38%,表明慢性胃炎与Hp 感染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即可对慢性胃炎病变情况进行初步判断,此外,观察组157例阳性患者通过根除治疗后,有155 例成功转阴,Hp 根除率达到98.73%,由此可见,根据Hp 检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同时感染Hp,进而采取针对性抗Hp 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确保Hp 根除效果,促使慢性胃炎疾病转归。据相关资料报道显示,Hp的感染途径众多,包括口口、粪口、亲密接触等多种传播方式,而且家族传染性明显,在感染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在潜伏期内会大量繁殖,进而损害胃黏膜,鉴于Hp 感染的隐蔽特性,需要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进行准确判断[8]。胃镜检查可能会增加患者再次感染风险,而13C-呼气试验等微生物检测技术操作简单,属于非侵入性的安全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能够反映整个胃腔的感染情况,避免活检标本分布不均所出现的假阳性结果,可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因而本次研究推荐使用该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Hp 检测,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综上所述,Hp 检测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临床价值,具有检测简单、标本易获取以及检测敏感性高等特点,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